他红军时期是正部,建国后同事成正国级,后与组织失联成茶叶商人

文人相爱也相轻 2023-09-21 10:13:04

“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这是描写湖南英雄辈出,群星荟萃的诗句,上世纪初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三湘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革命先驱,他们在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人民当家作主的战场年代,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同仇敌忾,勇往直前,视死如归,血洒疆场。

在这场血与火的战场上,由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组织不断发展壮大,革命先辈们在革命的大熔炉中,通过大风大浪的锻炼不断成长,涌现出了大量的栋梁之材,最后岳麓山下,湘江之畔诞辰了很多思想先哲、革命先驱、伟人将帅,他们的英名长留人间,令后人敬仰。

当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可以说是大浪淘沙,有人功成名就,扬名立万,但也不乏有人起点很高,叱咤风云,最后却默默无闻,最做着与初心完全不相关的事情,今天,我们介绍一位湖南安化的早期革命家、曾经担任过省部级干部廖如愿,他红军时期担任过正部级干部,同事建国后成为正国级,他却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成为一名茶叶商人的故事。

湖南安化云水深处,从东到西夹着五座秀美的马形山峰迤丽绵亘,有一个以丘陵山地和山间盆地为主小山村,四周群山环抱,山山相连,层层叠嶂,村子外几条山泉汇成的河流,纵横交错,流水潺潺,形成“五山半露青山外,三水环抱一村庄”的自然景观。河水穿村而过,四季不息,山环水绕。山清水秀的村子,绿水荡漾,生态优美,像一幅浸染过的淡淡的水墨画,空灵、高远、清新、幽雅,的确令人流连忘返。

缥缈在氤雾的柔纱中,暖阳透过缕缕雾纱照着美丽的河边一排吊脚楼,倒映在江中,倾斜着沧桑的美丽,立在狭窄的青石板路上,看着左右长长的木屋,弯过视线,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并不太大的木亭子骄傲地立着,顶端写着“廖如愿纪念亭”,便是纪念这位从这里走出的革命先辈,曾经的风云人物,担任过湘西地委书记、湖南省委农委书记、满洲省秘书长、军委书记等省部级领导人廖如愿。

廖如愿,1904年出生于湖南安化杨林乡一个地主家庭,由于当时家庭条件较好,小时候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17岁那一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昌旅鄂中学,这一时期,随着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先进思想迅速传播,武汉的学校成为传播的主阵地,涌现出大批早期革命者的中坚人物,开展和领导了一系列革命斗争,学生时代的廖如愿,就积极投身革命事业,成长了组织的一名成员,还成长为一名省部级领导干部。

廖如愿在武汉参加革命活动并加入组织后,进步非常快,回到他的老家组织斗争,很快就成长这一名出色的领导人,他历任安化特支书记、常德地委书记、湖南省农委书记。在家乡组织革命工作期间,在团队建设、农民运动、武装斗争等一系列的工作中成绩突出,为他老家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革命失败后,他率领一支武装队伍转战湘赣边界,不幸的是这支队伍遭受到国民党军队,尤其是地方反动武装挨户团围追堵截,由于装备落后,战斗经验不足等,最后损失严重,作为领导人的廖如愿受到敌人的追捕,导致在老家无法藏身,更无法开展工作。后在上级组织的帮助下,他来到东北工作,先后担任沈阳市委书记,满洲省委秘书长、军委书记等职务。

廖如愿在满洲省委任秘书长期间,他的同事战友和上司,正是担任省委书记的刘少奇,当时的满洲省委是组织在东北地区设立的最高领导机构,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领导东北各界群众开展组织建设和反帝反军阀斗争,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带领工农群众积极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将红色火种遍撒东北大地,领导人沉着机智,意志坚定,后来培养和锻炼了大批建国后担任重要职务的优秀领导干部,其中,廖如愿的战友刘少奇,成长为正国级干部。

当年,刘少奇出任满洲省委书记,虽然面对艰苦的环境,组织得到不断的恢复和发展,省委班子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工人困苦,组织工人据理力争,坚持合法斗争,进行了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的斗争,不断取得胜利,使组织的威信大增。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直接领导和组织了中东铁路工人斗争,还提出不仅要抓大工厂产业工人的斗争,还要发动那些零散手工业工人。其中,作为秘书长的廖如愿功不可没。

有一次,刘少奇一身工人打扮来到奉天纱厂边上的小树林里,准备与纱厂领导人碰头商量罢工斗争的事情,奉天纺纱厂座落在郊区,现在沈阳市皇寺广场西侧,周围是一片坟地和小树林,该厂是一家官商合营企业,有工人3000余名,大半为童工。工人每天劳动12小时,工资一般只有几角钱,多者也不到一元。摇纱车间实行“包货”(计件工资),常常无纱可摇,“工人常有进厂一月无工资者”。工头动辄打骂工人,并借故罚工,甚至开除,所以,工人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省委领导来这里的目的,就是利用好工人的反抗情绪,组织工人起来斗争,刘少奇一到此处,恰好是下班时间,但工厂大门并没有开,工人一个也没有出来,只有几个厂警在门口盘旋。大约过了十几分钟,工厂大门依然紧闭。此时有丰富白区工作经验的刘少奇,感觉情况有些不妙,便作出决定,不再等联系人,务必立即转移。便拔腿往远处走去。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工厂大门突然打开,从厂里涌出大批荷枪实弹的警察,将他们几个人团团围住,继尔朝着他们猛扑过来,不由他们分说,把躲闪不及一行人全部押进厂警卫室,随后又押解到沈阳警察局商埠二分局,后又被押送到辽宁高等法院检察处看守所。原来,他们不知道,此前已有叛徒告密,本来说好来此接头的人已被捕,敌人认定这次工潮的领导者是组织成员,并做好预谋逮捕重要人物。

刘少奇虽然被敌人逮捕,但敌人并没有掌握他们所谓“煽动工潮”的具体证据,只是怀疑他们有这种可能。因此,在审讯过程中,刘少奇临危不惧,他一口咬定自己名叫成秉真,是来这里找工作谋生的。况且自己刚下火车,人生地不熟,摸到这里来,天气太热,想进来找口水,不知为什么就被抓来了。并提出强烈的抗议:你们这样平白无故抓人,太不讲理了。

尽管敌人根本没有掌握一点证据,还是认定他为重要对象被关押。作为省委秘书长的廖如愿,一面向中央报告情况,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地组织营救,他利用自己认识的关系,通过关系找到探监的机会,得知刘少奇对敌人的口供名叫成秉真。于是,又找到熟悉的人写信给分局的司法主任,信中的大意是说,我有个朋友外出路过纱厂门口被该厂误捕,如关押在你处,请予照顾。

受到好处的这名司法主任,知道他们几个人招供的情况,基本上认定是抓错了人,也便做了个顺水人情,在廖如愿的全力积极营救下,最终把“无故徘徊厂外,非奸即盗”之类的话写进送检的案卷中,而敌人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只好定位一般的治安案例处理,数月后因“证据不足,不予起诉,取保释放。”刘少奇获得释放离了虎口,这次营救的最终成功,是与廖如愿的精心组织安排分不开的。

刘少奇在担任满洲省委书记的八个多月里,开创了东北地区革命的新局面,树立了组织在白区工作的典范,同时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斗争在思想、理论和军事等方面准备了先决条件。他也因工作出色调到中央到担任更加重要的职务。本来,廖如愿也象刘少奇一样调离满洲省委,并计划在中央另行安排工作。就在这个时候,新一届的满洲省委机关遭到敌人严重破坏,从省委书记到其它重要领导人30多人相继被捕,一时陷入危机之中。

此时,中央决定派富有斗争经验的廖如愿重返岗位,着手恢复满洲省委工作。临危受命的他不辱使命,在他的主持下,在奉天小南边门外草地召开紧急会议,总结省委遭到破坏的教训,稳定同志们的情绪,并讨论恢复省委工作事宜。

廖如愿有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为人机敏灵活。有一次,突然被两名伪满警察盯上,他灵机一动,装作打架的样子,抓住一名同事打了他一个耳光。警察质问他们为何打架,廖如愿应声说:“这小子欠我5块钱,一年多了还不还。”警察转头对他的同事说:“你这个小子,怎么借钱不还?”同事连连说:“我还,我还。”两人因此得以脱险。同时,由于他的机智勇敢,在白区工作的他多次化险为夷。

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炮轰东北军北大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作为组织在东北设立的第一个最高的统一领导机构满洲省委,在民族危亡之际,率先高举抗战旗帜,勇担抗日救亡大任。发生事变的第二天,作为省委主要领导的廖如愿等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针对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战争一事,起草一份总的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目的与侵略本质,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此宣言史称《九一九宣言》,这是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第一份宣言!宣言所揭示我党鲜明的抗日立场,使彷徨无助的人们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随着组织这份抗日宣言的散发,宣言中号召各族群众行动起来,开展反日斗争,并因势利导,领导各界群众示威游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欺骗宣传。在白山黑水间发起了一次次英勇抵抗,尽管没能改变东北沦陷的命运,但影响了国际社会的仲裁,争取了话语权,赢得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同情。

此时,侵略者十分害怕,一时沈阳陷入恐怖之中,日军在大街上巡逻,肆意逮捕路人。1931年冬,由于连续组织反侵略者暴动,廖如愿暴露了身份,有一天在街上行走时遭遇日本宪兵临时搜查,因从廖如愿身上搜出了两张日军所谓的“赤色宣传”报被日本宪兵逮捕,被带到日本宪兵司令部,此时,惨无人道的侵略者用灌凉水(加进煤油)、敲骨节、抽皮鞭等各种酷刑,要他们出卖同志,供出组织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依据活动区域。

廖如愿一口咬定自己叫黄云腾,刚从营口来,身上的纸张是拿去包点东西,然而,在连续用重刑的情况下,他不得已暴露了赤色救济会一所准备弃用的空房子,称是活动的场所,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房子却没有最后弃用,日本宪兵搜查时抓获一名接头点负责人,随后又出现叛徒,顺縢摸瓜抓住几名省领导,导致满洲省委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

由于这些因素的叠加,新组建的满洲省委,通过了开除廖如愿党籍的决定,而这时还在狱的廖如愿却被侵略者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判刑2年6个月,直到1934年6月,“伪满洲国”特赦政治犯,廖如愿得以提前获释出狱,出狱后,他第一时间向上级申辩自己并未出卖组织和同志,供出一个废弃的地点,目的是想减轻判刑,早日出狱为革命工作,结果丝毫没有作用。为此,请求组织恢复他的党籍,但始终没有结果。

因失去组织关系,万般无奈之际,廖如愿不得不回到老家,自谋生计。他最先是想回老家奔往红军队伍,重新投入革命,当他赶到益阳鸬鹚渡时,才知道此时红军已经长征走远了,只得返回家乡,虽然期间到武汉、长沙、安化间多次往返,试图找到组织恢复关系,然而一直未能如愿。

抗战时期,廖如愿决定在老家创建抗日游击队,创建一个革命根据地,按照他的想法,声势搞大了,党就会来领导。他的这支队伍最鼎盛时发展到300多人,200多支枪,却被当时的反动派认定是“土匪”,随后派出重兵前来围剿,终因寡不敌众,被敌人各个击破。屡历经屡次失败,又找不到组织廖如愿,一度情绪十分痛苦消沉。为了维持生计,他开始经商,主要是经销茶叶销售业务,还真的赚了一笔钱,拿他自己的话说“在经商期间,精神上是普通劳动者的,但是已经很堕落。经常想跑到解放区去,但念及家庭老小,回忆过去失败惨状,惰性又复发,促使苟安一个时期。”

廖如愿做生意的店铺

全国解放后,可以算是已经成为“资本家”的廖如愿,多次找到上级,要求恢复组织关系,然而,在他出具的申诉材料中,列举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都无法找到证明人,有的已经牺牲,有的无法联系,最终都不了了之,没有办法,只好继续经销他的茶叶生意。而此时曾经在东北共过事并营救过的刘少奇,已经成为正国级干部,他曾经多次动过念头去找他出具证明材料,但终究觉得自己的地位,与日理万机的高层领导人不相匹配而放弃这一念想,从此安心做自己的茶叶生意。

廖如愿做生意的老街

俗话说,好事轮不到,坏事找上门。树欲静而风不止,令廖如愿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本不想麻烦高层领导人,反而麻烦事情找上门来,“文革”期间,因受刘少奇冤案牵连,他竟然被列为重点证人,并要求他出具所谓“叛徒”的证词,光明磊落,坚持原则的他,把自己设法营救,证明刘少奇在狱中是绝对清白,坚决拒绝作伪证,又一次蹲进监狱遭到迫害。

廖如愿故居

1973年2月5日,一生曲折、坎坷而又悲壮的廖如愿去世,终年69岁。这位年轻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时担任过省部级干部,历经多次不公正待遇,后来一生最期盼的是恢复组织关系,直到他去世14年后,中央正式为廖如愿彻底平反,恢复了他的党籍,同时充分肯定了他在早年革命活动中为党作出的重大贡献。

如今,廖如愿的故居与当地人民纪念他的亭子,静静守候着曾经繁华而今落寞的古镇,让来到这参观的人们的思绪,回到那波澜壮阔的风云年代,同时,也为这位毕生献给革命事业,无论遭遇到如何艰难险阻,困苦挫折,甚至是不公正待遇,都能忍辱负重,微微一笑,最终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革命先辈的形象非常高大,让每一位来的人都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0 阅读:4

文人相爱也相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