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第一才子杨慎写下一首千古绝唱,仅开头两句,便惊艳了岁月

青文评过去 2024-03-11 22:00:3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两句是不是很熟悉?这便是杨慎的《临江仙》的头两句。

能写出这样诗词的人,自然不简单。看懂了杨慎,你就能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文人风骨。

天赐神童,出身不凡

古代不缺神童,但是神童也分三六九等,这杨慎绝对属于神童中的神童。

杨慎出身官宦世家,其父亲杨廷和乃是当朝吏部尚书,后来更是坐到了首辅大臣的位置。这样的环境,换作别人,八成会成长为纨绔子弟。然而杨慎却与众不同,他在很小的时候便展现出在诗词方面的天赋。

7岁的时候,杨慎已经会识文断字,对于唐诗宋词那是倒背如流。

11岁的时候,杨慎已经开始创作近体诗,也就是我们现在学习的那种押韵、对仗的诗文。

12岁的时候,杨慎已经可以写出“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这样的佳句了。当时的兵部侍郎,杨慎的叔父杨廷仪读了之后,感叹道:“这样的绝句,即使是饱读诗书二十载的人,也很少能写得出来。”

由此可以看出,杨慎的才华过于逆天了。

对于这么一个“文曲星”,杨慎家中也是想方设法为他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杨廷和甚至不惜代价请来名士魏浚教导杨慎。

在此期间,杨慎凭借一首《黄叶诗》惊艳众人,就连当时的首辅大臣李东阳都被惊动了。李东阳反复读着杨慎的诗,最终做出一个决定,收杨慎为徒,悉心指导其诗文。那一年,杨慎才14岁。

与此同时,杨慎并未因为沉迷诗文而怠慢学业。事实上,他学习的速度是别人的数倍,一天的功课,他不到半天就完成了。他读诗写诗,都是用的课余时间罢了。

公元1507年,杨慎第一次参加科举。原本状元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可惜发生意外,考场的蜡烛被打翻,烛火将一部分试卷损毁,杨慎的试卷就在其中。这也导致他这次科举名落孙山。

不过他不以为意,公元1511年,他再次参加科举。果然高中状元。那一年,杨慎才24岁。一个如此年轻的状元,而且又有背景,所有人都看好他,觉得他必定成为宰辅之臣。

踏入仕途,不受重用

初入官场,杨慎身上“书生气”太重了。他对于功名利禄没兴趣,一心只想着辅佐君王,匡扶社稷。

这样的大臣,往往喜欢直言进谏,因此很受君王的讨厌。

明武宗正德皇帝,长期不上朝,不处理朝政。整天沉迷游猎、玩耍。大臣们对此微词不断。

杨慎忧心社稷,专门写了一篇《丁丑封事》的奏章,指责正德皇帝不务正业,怠慢国事,长此下去,恐怕生变。

正德皇帝也算是好脾气,对于这类奏章他看多了,他只是一笑了之,该干嘛干嘛,一切照旧,好像杨慎的奏章不存在一样。

杨慎毕竟太年轻,他见皇帝不重视他的奏章,竟然一气之下称病辞官。

直到嘉靖皇帝继位,杨慎的“病”立刻好了,重新回到朝堂。

杨慎身为经筵讲官,经常要为皇帝讲授经史典籍。杨慎借着为皇帝讲课的机会,劝说嘉靖皇帝要亲贤臣远小人。

当时,张锐、于经等人贪赃枉法,依律当斩。二人表示,愿意拿出钱财为自己赎罪。嘉靖皇帝也是个奇葩,竟然允许了。将二人从轻发落。

针对此事,杨慎直接向嘉靖皇帝进言,希望他能严惩张锐、于经等人。嘉靖皇帝因此厌恶杨慎,此后不再让他为自己讲课。

一场“大礼议”,断送了杨慎的前程,也体现了文人的风骨

嘉靖皇帝继位不久,大名朝堂上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纷争——“大礼议”。

嘉靖皇帝并非正德皇帝的儿子,而是他的堂兄。其父亲是兴献王。由于正德皇帝没有子嗣,朝臣没办法,才拥立嘉靖皇帝继位的。

“大礼议”,表面上看,是以嘉靖皇帝的为首的一群大臣,和以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朝臣,关于嘉靖皇帝的亲生父亲“兴献王”的称呼,而展开的争论。

实际上,是君权和相权之争。嘉靖皇帝觉得自己应该“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没人可以干涉、挑战皇权。即使是当朝首辅,那也只能给皇帝打下手,按照皇帝的旨意做事。

至于“大礼议”,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

作为杨廷和的儿子,杨慎自然是站在自己父亲这边。当然,杨慎是真心实意觉得他父亲做得对。

毕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杨廷和是按照规矩做事,而嘉靖皇帝是在破坏规矩。这样做的后果,自然会导致吏治败坏,朝廷陷入混乱。

为此,杨慎对同僚们说:“都说‘文死谏武死战’,国家养士百年,此时不仗义死节,更待何时?”。众人纷纷响应,于是和杨慎一起向嘉靖皇帝据理力争。

嘉靖皇帝见这些人是铁了心要和自己作对,也就不客气了。他下旨将领头之人下狱,众人不愿退去。嘉靖皇帝又下旨,将包括杨慎在内的134人施以廷杖,然后下狱。

杨慎经历了两次廷杖,并被发配云南。

寄情于诗,关心百姓疾苦

杨慎这一路走来,堪比西天取经。原来,其父杨廷和当初秉公职守,使得不少冒领军功之人丢了乌纱帽。这些人一直对杨廷和怀恨在心。于是打算在沿途设伏,让杨廷和体验一下丧子之痛。

杨慎一路谨慎小心,硬是闯过刀山火海。这些人数次动手,都未能得逞,最后才散去。

可是杨慎还没来得及高兴,又生了一场重病。等他到达云南的时候,已经气若游丝了。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杨慎硬是挺了过来,最后恢复如初。

经过了这一系列变故,杨慎并没有心灰意冷。相反,他变得成熟、务实了。如果说,以前他的注意力都放在朝堂上,那么此时他更关注百姓疾苦。

他虽然是戴罪之身,但是依然有着一官半职。而且,他因为与皇帝据理力争,不肯妥协,在士林中拥有了极大的影响力。

所以,别看他是戴罪之身。却依然可以为百姓做些事情。

他在昆明的时候,发现当地豪强、官吏,打着修缮海口的旗号,强占民田,将公田化作私田。百姓和朝廷的利益因此受损。

杨慎气愤不已,一方面写下了《海门行》《后海门行》等诗作,揭露这些贪官污吏的行径。另一方面,他写信给云南巡抚,请求停止这种劳民伤财的工程。最终,修缮工程被终止,百姓欢呼雀跃。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过多次,基本上,杨慎只要遇到不平事,总会想方设法插手其中,替百姓说话。

此外,在公元1526年的时候。杨慎得知凤朝文准备起兵反叛,为了避免生灵涂炭,他仅率领百余人,用计平定了叛乱。百姓得以继续安居乐业。

也正是因为这一系列事情,杨慎在云南民间的声望极高,百姓是真心实意地喜欢他。

与此同时,杨慎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创作诗词。他一生创作的诗词多达数千首,仅留存下来的就有2300首。这是多么骇人听闻的数量。

而且这其中有不少佳作,开头那首《临江仙》就是创作于这一时期。

仅仅两句开头,就写尽了人生沧桑。此时的杨慎,早已看淡了一切。此时的他,颇有些王阳明的味道。他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他所做的一切,不为回报,只求国泰民安。这便是他后半生的唯一追求。

皇帝猜忌,抱憾终身

可惜,这位忧国忧民的忠臣,在嘉靖皇帝那里却很不受待见。

公元1538年,礼科给事中顾存仁上书,请求赦免杨慎等因为大礼议遭贬的官员。结果顾存仁被贬为庶民,罚廷杖六十下。

嘉靖皇帝在位的时候,曾经六次大赦天下,杨慎都在名单之外。

嘉靖皇帝曾经数次问起杨慎的近况,得到的答案都是“老病”,嘉靖皇帝闻言,才稍感安心。由此可以看出,这位皇帝对于杨慎很是忌惮。这也正常,毕竟杨慎在士林声望极高,在民间也颇有威望。相比之下,他这位皇帝反而逊色太多了。

杨慎此生最大的心愿便是重归故里。可惜由于嘉靖皇帝的忌惮,一直不能如愿。最终,杨慎于公元1559年在昆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嘉靖皇帝得到消息,才松了一口气。

据说,杨慎去世后,不少官吏或亲自或派人前去吊唁。他出殡的时候,百姓自发前来送行。人们无不为他的去世而落泪。

杨慎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文臣该是一个什么样子,什么才是文人风骨。他的一生,不求名利,只做自己觉得正确的事情。即使因此得罪皇帝也在所不惜。

正如《临江仙》中所写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读懂了《临江仙》,就读懂了杨慎。读懂了杨慎,人生中又有什么是迈不过去的坎呢?

0 阅读:18

青文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