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穷不穷”?农民说穷、工人说不穷,到底谁说的是真的

特友谈文化 2024-06-12 22:22:17

发文:幾鵋

编辑:王西北

讲述:张阑军

——【序言】——

六七十年代,到底穷不穷?

农民说穷,日子难捱,工人说不穷,生活有保障。二者截然不同的经历,孰真孰假?

深究其间,方知答案!

——【正文】——

六七十年代,我国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时候,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发展还在起步阶段。

农村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差距颇大。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我深知其中的甘苦。

先说农民,那时的农村确实是苦不堪言。

土地集体化,农民们在生产队干活,劳动强度大,产量却不高。记得那时候,我家所在的村子每年分到的口粮少得可怜,家里几口人,靠着那点粮食根本填不饱肚子。

大人们为了让孩子多吃点,常常饿着肚子去干活。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农家都有自己的苦难故事。1962年,全国农村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06公斤,而那时候的粮食产量要养活全国将近7亿人口,难度可想而知。

那时候的农村,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几乎没有,家家户户点煤油灯,烧柴火做饭。

那时候,家里有一辆自行车、一块手表,那可是稀罕物,逢年过节,能吃上一顿白面馒头就是天大的幸福。医疗条件更是堪忧,村里只有一个赤脚医生,药品匮乏,生了病只能靠土办法。

反观工人,那时候的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工人的生活要好得多。

六七十年代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大量工厂在全国各地兴建,工人成为那个年代的“香饽饽”。我有个表舅,那时候在国营工厂当工人,他的工资虽然不高,但福利待遇不错。

工厂包分配住房,工资里还有粮票、布票等各种票据,可以去指定的商店购买生活必需品。相比农村,工人的生活显然要好得多。

196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占比达到70%,当时国家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工业转移。

城市里的工人享受到了更多的经济发展红利,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普遍较好。工人们每天上班,工作稳定,收入有保障,周末还能休息,比起农村的农民,生活条件自然优越不少。

然而,六七十年代的工人和农民之间,不仅是经济上的差距,还有观念上的差异。

那时候,工人被称为“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社会地位较高。

而农民虽然是“农业生产的主力”,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这种差距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水平、社会福利、子女教育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

1960年代末,我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的生活都受到了极大影响。

但即便如此,城市里的工人仍然能够通过国家的供应系统,保障基本的生活需要。

而农村的农民,则要靠天吃饭,受灾害影响更大,生活更加困苦。这种城乡差距,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当时的政策因素。

我记得有一次,我跟母亲去城里看望在工厂工作的表舅,看到他家里有电灯、有煤气灶,还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当时真是羡慕得不行。

而回到家里,还是那盏昏黄的煤油灯,父母每天早出晚归,辛辛苦苦干活,仍然填不饱肚子。这种落差,让我至今难忘。

当然,工人的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

六七十年代,国家经济发展还处在探索阶段,工厂生产任务繁重,工人们的工作压力也很大。

记得表舅说过,那时候工厂里经常加班加点,生产任务完不成,工人们就得连轴转。

虽然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但工作强度大,工人的健康也受到了影响。

总的来说,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民和工人的生活境遇有很大差异。农民的生活确实十分艰苦,经济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

而工人虽然工作辛苦,但生活相对稳定,有保障。那时候的农民说穷,确实是切身体会;工人说不穷,也有他们的道理。

然而,无论是农民还是工人,他们都是那个年代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农民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为国家提供粮食保障;工人在工厂车间努力工作,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贡献力量。他们的共同努力,才有了今天中国的繁荣富强。

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六七十年代的农民和工人,虽然生活境遇不同,但他们共同经历了那个特殊的年代,为新中国的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历尽千辛万苦,方得繁荣昌盛;唯有不忘来路,方能继续前行。

0 阅读:160
评论列表
  • 2024-06-25 10:34

    什么时候有煤气灶?什么时候有黑白电视机?小编编啊?那时候有很穷的农民,也有不穷的农民,每个地方不一样啊!

  • 2024-06-25 19:34

    贫下中农忆苦思甜,不会觉得自已穷。

  • 2024-07-28 06:00

    自然是农民说的有道理,你工人每个月有固定粮吃着,每个月有工资拿着,你还知道什么?农民的疾苦有几个人看得见?

  • 2024-07-13 15:45

    任何时候农民都是最穷群体

特友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