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搅局!智能“车控”大战升级

高工智能汽车 2024-09-27 09:10:44

继座舱、智驾之后,华为的智能化增量部件生意开始进入智能车控赛道;这也是传统Tier1、汽车芯片厂商在整车部件中最后一块高价值的业务阵地。

9月23日,东风汽车和华为联手发布全新的智能汽车平台—“天元架构”,首次集成华为的乾崑车控模组,未来预计有30余款东风旗下车型(包括岚图、猛士等数个品牌)将搭载全新一代天元架构陆续上市。

实际上,在此之前,岚图的数款车型已经搭载了华为的区域车身控制器;本月,搭载华为乾崑智驾+鸿蒙座舱方案的全新梦想家MPV也已经发布。

这意味着,在鸿蒙智行体系之外,华为正在寻求新一代SOA整车电子架构方案的全面输出,与传统Tier1以及新势力(比如,小鹏与大众的重点合作项目,也是整车电子架构)开启市场争夺战。

众所周知,和智驾、智舱相比,智能车控的概念主要来自于传统整车控制的升级,覆盖底盘控制、车身控制和中央网关等关键组件;作为面向整车层级的智能化架构,智能车控融合了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EEA(HPC+ZCU)和整车级操作系统SOA ,并延展至车云一体的终极形态。

在传统汽车产业链,包括安波福、大陆集团、博世(联电)等Tier1巨头一直垄断车控(比如,BCM、网关、动力底盘控制等)相关零部件市场;近年来,包括经纬恒润、欧菲车联、德赛西威等中国本土厂商也在持续发力。

其中,大陆集团的HPC(中央计算单元)除了在海外车企的项目,在中国市场也陆续在广汽、小米等车企的全新电子架构量产落地。比如,广汽的星灵架构已经在多款车型实现交付。

而在本土供应商部分,作为全新的业务产品线,去年以来,德赛西威的车身域控制器(包括区域控制器)已获得理想汽车、极氪汽车、吉利汽车等客户的新项目定点,并已经实现小规模的量产交付。

经纬恒润也是陆续拿到了小米、哪吒、小鹏等车企的定点,其中,小米SU7搭载了该公司的区域车身控制器、小鹏M03则是搭载了中央计算平台CCP,集成中央网关、车身及舒适控制、新能源整车动力控制、空调与热管理、车辆管理、全量数据采集、OTA升级、SOA服务等众多功能。

不过,在这些产品的背后,基本上都是采用瑞萨、英飞凌和NXP的芯片方案;比如,市场主流的NXP S32G系列提供了符合ASIL D要求的MCU和MPU多核处理器,特定应用的网络硬件加速以及硬件安全引擎(HSE)。

此外,今年即将交付前装量产的还有英飞凌最新一代AURIX™ TC4x,采用新一代TriCore™ 1.8内核,支持虚拟化,并引入了增强性能的加速器套件,包括并行处理单元(PPU)、数据路由引擎以及可扩展高速通信接口。

而在关键的车载以太网、HPC、Zonal等新一代架构核心技术的背后,实际上就是传统ICT技术在汽车行业的衍生。尤其是通信和计算架构为核心的新形态,本质上就是传统ICT行业的能力基础。

比如,车载高性能计算平台HPC,实际上就是类似于一台车身及数据互联服务器,并持续演变为集动力、车身和底盘控制器、数据网络路由器、网关、防火墙、区域主控和数据存储中心于一体的基础平台。

实际上,在华为进入汽车赛道后,2023年率先对外发布了iDVP智能数字底座,就是一套满足区域接入+中央计算标准的SOA架构,核心就是计算与通信架构、软件平台以及相应的开发工具链。

同时,借用华为过去30年的ICT通信经验,iDVP智能汽车数字底座基于全自研的高可靠的以太协议栈,可以实现数据的全速率可靠传输;目前,这套架构的部分硬件已经在问界等多个品牌车型交付量产。

这背后,另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车控芯片。类似于智驾、智舱的算力SoC,高性能、高安全、高可靠的MCU(以及部分算力型MPU)是车控平台的核心。

实际上,在通讯行业,华为海思(小海思)就有自研RISC-V高性能内核的A²系列MCU和MPU(兼容ARM指令集),以及相应的算法、嵌入式AI技术,覆盖家电、能源、工业、汽车等多个领域应用。

目前,海思A²解决方案已经通过MCU、MPU芯片与openEuler操作系统进行协调优化,实现芯片和操作系统在底层的紧密配合(相比而言,市面上其他车规级MCU厂商,大多数是提供芯片,OS还需要找其他第三方进行适配),可以针对行业场景进行更为深度定制和优化。

同时,针对高性能MPU,海思也实现了基于openAMP(开放非对称多处理)的多操作系统框架混合部署,基于该框架,客户可以在一颗MPU芯片上同时部署多个操作系统。

而更进一步,华为更是在车控领域投下重磅“炸弹”。

就在今年4月,华为车BU(引望)在北京发布了全新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乾崑”,涵盖智驾、车控、车云等解决方案,与“鸿蒙座舱”并列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两大核心品牌。

其中,乾崑车控首发全球首款五合一车控SOC模组(模组功能安全达到ASIL-D等级),集成MPU、MCU、LSW、PHY、IO,其中,可编程网络处理器NP和XoETH通信转发能力性能高于业界4倍,时延只有业界1/5。

同时,乾崑车控模组内置全套自研操作系统平台VOS及工具链HAS Studio,支持车企敏捷开发、高效迭代,基于平台化、标准化开发模式,实现更低成本的开发投入,以及快速推出新车型。

此外,在业务策略上,该模组提供两种合作模式(平台模式与共创模式),为此,华为联合了100+软硬件伙伴,引入800+标准API。这意味着,对于车企来说,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新一代整车电子架构开发的自研资源投入(当然,前提是没钱投入或者倾向于用供应商方案)。

而在成本方面,这种SiP系统级封装形态,相比于传统的PCB板级方案,也能最大程度上减小整机模块的体积,优化系统性能,缩短开发周期、降低成本并提高集成度。同时,在核心器件采购上,也大幅降低多供应商的隐性成本。

同时,对于车企来说,更具「吸引力」的是,乾崑车控基于iDVP平台的车控原生应用—XMOTION,也就是车辆运动控制软件平台,用于整车XYZ方向运动的协同控制。比如,问界M9搭载的途灵智能底盘,就是这套方案。

目前来看,随着传统车企加快新一代电子架构的部署,和早期部分车企(尤其是新势力)追求自研投入不同,华为的「全家桶」方案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帮助车企实现「更新换代」,大幅度降低成本开支。

正如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首席技术官吴博锐所言,“区域控制技术、准中央计算技术等,是我们决定与小鹏合作的关键因素;如果我们单独开发这些技术和架构,整个开发周期将延长1~2年左右时间。”

按照这家外资车企的测算,通过快速导入本土化开发的“中国平台”(与小鹏联合开发电子电气架构技术),希望将整车成本降低40%。比如,4年前下线的MEB平台,大众算得上是全球首个推出第一代车控HPC的车企,然而,几年时间过去,这套平台的性能已经被其他车企超越。

目前,国内乘用车市场正在进入HPC/ZCU电子架构的上车普及周期;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8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车控HPC/ZCU(两者同时配置或单独配置)搭载率已经达到25.53%;

其中,车控HPC+ZCU搭载占比达到31.45%,主要是以新势力品牌为主。目前,车控HPC 1.0产品形态主要以集成底盘控制、车身舒适、动力及热管理、整车数据传输和OTA等部分功能为主。

接下来,车控HPC 2.0则是进一步增强数据通讯和计算能力;部分企业则开始推动智驾、智舱的进一步集成。比如,舱驾融合HPC与中央控制HPC进行物理形态的集成,演变为整车中央大脑。

0 阅读:0

高工智能汽车

简介:专注智能汽车产业链的市场研究、媒体会议和投融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