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再出发

凝蝶猜猜 2024-09-04 05:18:48

记者:王红茹

编辑:姚坤

来源:经济网-中国经济周刊

2024-08-29 14:43

浏览 14993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三中全会都聚焦改革议题。其中,国资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企业兴则国家兴,企业强则国家强。国有企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主体、重要力量。

近期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作出重大部署,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全局,鲜明标定了国资国企在新征程上深化改革的方位、前行的节奏和工作的重点。

这是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做出的务实之举。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日前在 《人民日报》 撰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指出,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外部环境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而国有企业大多处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是实现国家战略意图、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

2023年,“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接续“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改革成果有目共睹,但一些长期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尚未彻底破除,一些国有企业仍存在大而不强、资产收益率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必须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国有企业治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上,国企改革再次全面发力,持续向纵深推进。发展无止境,改革不停步。

做强、做优、做大,国企改革持续攻坚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红茹 | 北京报道

从高铁飞驰到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背采样返回,从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运营到深中通道建成开通……中国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的背后,是国有企业持续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的发展历程与生动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有力破除,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从2012年的71.4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17.1万亿元,利润总额从2012年的2.0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4.5万亿元,规模实力和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令人振奋的成绩背后,离不开持续的改革攻坚。无论是2020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还是2023年开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再到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作出重大部署,一轮接一轮的国企改革,正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破浪前行。

国企改革成效显著

截至2023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到86.6万亿元。过去两年,中央企业研发投入均超过万亿元。2023年,国资央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速达到32%,营业收入首次超过10万亿元……7月26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在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传递出一系列消息。

国企改革,不仅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此后一系列配套文件陆续出台,构成了国企改革的主体框架和四梁八柱。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发出了深化国企改革的动员令。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带来了哪些改变?根据2023年1月31日召开的全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总结电视电话会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强治理方面,3.8万户国企建立董事会;增活力方面,任期制、契约化管理覆盖逾8万户企业22万人;优布局方面,央企超70%营收涉及国计民生等重点领域……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形成了浓厚的改革氛围,有力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政策的落实,解决了一批长期想解决但解决不了的问题。”国资委研究中心国资监管研究处副处长李寒湜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但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只是三年时间,改革要走深走实,仍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提升。”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党的二十大对深化国企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于去年启动,整体有序推进。李寒湜分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之后又提出深化提升行动,旨在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深化提升行动实施至今,国企改革有了哪些“深化”?得到了哪些“提升”?

“相比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又有新变化,本轮改革主要强调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知识中心研究员江宇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吴刚梁认为,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除了体制机制性改革,还增加了功能使命类改革。

“坚持功能使命类改革与体制机制类改革统筹推进,形成组合拳。一方面,要以功能使命类改革引领体制机制类改革;另一方面,要以体制机制类改革支撑功能使命类改革,两者相辅相成。这两类改革任务都要抓紧抓实、不可偏废。”吴刚梁说。

所谓功能使命类改革,就是聚焦新时代新征程赋予国有企业的使命责任,推动企业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切实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体制机制类改革,就是着力破除影响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激发国有企业活力。

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时间过半,取得的成效显而易见。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宏志在7月26日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过去10多年,中央企业的资产、收入、利润都有了大幅提升,累计上缴税费约占全国税收收入的七分之一,此外还上交国有资本收益1.5万亿元、向社保基金划转国有资本1.2万亿元。2023年,中央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万亿元,同比增长11.4%,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4个百分点,为稳定社会预期注入了信心。

不仅去年,今年上半年央企“成绩单”尽显本色与担当。上半年,中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万亿元,同比增长1.9%,生产经营稳中有进、质效向好,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

种种迹象显示,中央企业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结构向新、质效向优的良好发展态势,有力发挥了国民经济稳定器、压舱石的作用。

按照部署,国资央企要继续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以更大力度推动各项任务落实,确保今年年底前完成70%以上的主体任务。

接下来,怎么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国企改革作出新部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出了详细部署,涉及“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等内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出的重大部署,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一脉相承,既有方向性指引,又有实践性要求,鲜明标定了国资国企在新征程上深化改革的方位、前行的节奏和工作的重点。”李寒湜表示。

在李寒湜看来,《决定》紧紧围绕“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这一总目标,立足“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两大途径,重点放在“国有经济、国有资本、国有企业”三个层面,更加突出深化、分类、原创、效率等关键点,更加具体到相关改革重点任务。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7月22日至23日,国务院国资委举办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传达学习三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了下一阶段共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第一,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这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引领性目标。

第二,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鲜明导向,也是时代特征。

第三,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这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根本要求。

第四,把全会明确的重点改革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国有经济层面,主要是深入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国有企业层面,主要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国资监管层面,主要是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

第五,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成好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的根本保证是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国务院国资委要求,抓紧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进行细化分类,及时完善深化提升行动工作台账,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健全改革工作推进机制,加大督察问效力度;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鼓励结合实际开展精准化、差异化改革探索。

加强国资监管 “放得活” 也要 “管得住”

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国有企业改革首先要加强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决定》在部署国资国企改革的内容中,首先提出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要求。

李寒湜认为,将“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和“增强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摆在靠前突出位置,这既是坚持“放得活”与“管得住”的具体路径,又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重要基础。

江宇表示,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不只是国企的事,也不只是国资委的事,而是要放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战略下去考察。“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让国有企业进一步起到战略性支撑作用,必须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国资委坚持把加强监管、增强活力结合起来,出资人职责、国资监管职责与负责企业党的建设职责三项职能全面履行,综合监督、业务监督、责任追究三位一体形成闭环,创新监管方式,实现了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管资本途径方式更加丰富有效。

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是新时代国企改革中的全新尝试,也是实现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的重要举措。

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家开发投资集团(以下简称“国投”)有限公司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增强核心功能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战略支撑作用。2023 年,国投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1.4%,营收占比同比增加 4.96 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良好。

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中国诚通凭借在资产投资、资本运作方面的丰富经验,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助推央企重组整合不断深入。目前,该集团已先后出资930亿元参与央企股权多元化改革,助推油气管网、钢铁、电气装备等行业重组整合,成为5家央企的重要股东。

同样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中国国新除了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国企改革方面发力外,还积极运用市场化方式支持央企“走出去”。截至2024年6月底,已累计与40家央企开展百余个合作项目、金额超350亿美元,其中“一带一路”项目占比约80%。

基于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已在资本层面实现混合发展,江宇表示:“接下来将要进行的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能够让两类公司更加灵活地发挥国有资本的作用、增强影响力和控制力。”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决定》明确,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推进央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是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重要举措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资国企聚焦国家安全、国计民生、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调存量、优增量,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其中,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是重要一招。

“南北车”“南北船”重组,宝钢“牵手”武钢组建中国宝武,中远中海运重组,鞍钢本钢联合,山东能源与兖矿集团联合重组……尤其是中国船舶集团联合重组以来,实现了国际竞争地位和对国家战略保障支撑能力的双重提升,大幅提高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及全球供应链的整合能力,近三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约50%。

新时代以来,中央企业已累计完成28组50家企业重组整合,新组建和接收央企15家。

“通过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将核心业务和优势领域集中整合,把有限的、优势的资源聚焦在最具竞争力的领域,可以最大程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提升和成本控制,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吴刚梁说。

江宇表示,战略性重组可以促进国有企业更加聚焦主责主业,增强产业链协同能力,显著提升产业集中度,从根本上减少重复投资和同质化竞争,实现提质增效。

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

《决定》明确了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三个集中”既是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行动方向与推进重点,也为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与重要保障。

“国务院国资委在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已将‘三个集中’作为重要原则,本次《决定》更是将这一新原则以中央全会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为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大支持。”李寒湜表示。

在吴刚梁看来,“三个集中”主要是结合国有企业发展实际,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使命,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国有资本是稀缺资源,要用在刀刃上,用在更好地增强核心功能上,用在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个作用’上。”吴刚梁说。

江宇表示,“三个集中”写入中央全会文件,足见其重要性。在全社会过剩资本越来越难找到足够的新投资机会的情况下,由国有资本主导扩大对基础性、公共性、战略性领域的投资,有利于扩大新的投资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以来,国资央企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公益性等领域集中,有了新突破。

在中国康养恒颐汇(燕山院)文娱活动区,从北京西城区来这里养老的张淑兰虽然已经80岁,但看上去神采奕奕。

“我是今年5月6日办理养老入住的,签订了半年的合同,半年后天冷了如果这里的暖气很好,就接着住下去。毕竟这里条件挺好的,还便宜,而且这里距离北戴河医院只有两站地,非常方便。”张淑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年龄增大,自理能力也开始下降。“现在我的手指头不能动了,甚至拧毛巾都困难,洗衣服也受限制。但是住在这里有人给洗,也不用额外付费。”张淑兰说。

张淑兰所居住的中国康养恒颐汇(燕山院),由中国健康养老集团(以下简称“中国康养”)于2023年6月20日在河北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投运。

中国康养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彭新举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康养恒颐汇(燕山院)是由中国健康养老集团接收原国资委机械北戴河燕山疗养院后,投资8294万余元,历时两年,经过整体全面适老化改造、打造而成。

中国康养自成立以来,搭建了匹配培疗改革“接管转”各环节组织架构,设立了负责资产接收和接收后管理,以及转型发展养老涉及的设计、改造、投资、运营、营销等专业部门。

江宇对中国康养的设立赞赏有加,“当前,面向老百姓的健康养老缺口比较大,中国康养的成立,不仅体现了国有资本‘三个集中’,更顺应了老百姓的需求。10年前甚至5年前,我们对养老健康的需求还没有这么大,但未来会持续增大”。

充分发挥国资央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

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国企改革,重在科技创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此作出专门安排,《决定》提出“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这一提法和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有所不同。

“国企改革深化提升中,特别强调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其中特别提出强化原始性科技攻关的要求。《决定》进一步聚焦明确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是对国有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深化。”李寒湜表示。

众多国资央企已经锚定新质生产力,加快布局培育。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2023年度中央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重点任务考核结果显示,中国石化成效突出,获评多个“A”级。

成绩来之不易,但又水到渠成。近年来,中国石化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端发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在海南、浙江、天津、河南等地,多个百万吨级乙烯项目接连开工、建成投产,孕育着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和独具特色的石化产业链。“油转化”“油转特”发展因企制宜,一批高端新材料脱颖而出。石科院兴普精细化工技术开发公司等3家企业入选第五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催化剂公司、润滑油公司、经纬公司等企业入选国务院国资委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2023年有4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6家企业入选国家级5G工厂名录。

中国石化相关部门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这些年,我们努力锻造培育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与国家创新体系相衔接、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相协同的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扛稳扛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引领我国石化工业高质量发展、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三大核心职责’。”

作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能源企业,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大唐”)坚持“自立自强”,第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中国大唐科技创新部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了取得的科技成果:西藏扎拉世界首台套500兆瓦级高水头大容量冲击式水电机组主体工程开工,并实现工程截流。国家电力示范项目山东郓城世界首台630℃超超临界煤电机组全面开工,实现G115钢等国产新材料工程应用。宁夏中宁世界首套100兆瓦级地下硐室压缩空气储能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攻克了软岩地质条件下地下储气库技术难题……

“中国大唐科技创新攻坚取得的重大新进展,与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稳步提升密切相关。2024年上半年我们的研发经费投入和强度值同比实现‘双增长’。”中国大唐科技创新部负责人说。

中国石化、中国大唐是国资央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缩影。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以来,各中央企业、各地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有效发挥了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主导作用。

中央企业层面,东方电气集团组建“科研统筹机构”,在责权明晰的基础上,实现科研项目、资源和人才统筹。中国中车集团通过组建联合研发团队、建立协同研发机制并单列专项奖励等措施,强化内外部跨企跨域联合研发,避免资源重复投入。中国五矿按照“不变体制变机制”的思路,成立“虚拟中央研究院”,有效整合成员单位创新资源。

地方层面,湖南、吉林推动“大院、大校、大企”有序对接,加快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陕西上线运行“秦创原”国资创新融合专区,面向社会共享省属仪器设备 794 台、技术需求 51 项。黑龙江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战略联盟,推动 208 个项目对接,签约金额 14.35 亿元。河北通过“带土式”移植、“候鸟式”聘任、“订单式”挂职等多元方式柔性引才引智。山东将工资总额增量优先用于科技人才激励,对关键人才薪酬“一人一议”。

国资央企已经初步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整体性思路、体系化布局,各方面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也在抓紧完善。“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以打造‘三个高地’为抓手,集中优势资源力量,推动中央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主阵地、主力军作用。”王宏志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这“三个高地”分别是:将着力打造“创新高地”,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动力;将打造“产业高地”,做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还将打造“改革高地”,构建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国资央企的一道必答题,也是各类市场主体的共答题,我们将继续深化同各类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的合作,和大家一道,共同研发新技术,共建产业新生态,齐心协力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王宏志说。

推动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决定》提出,“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这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相关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垄断行业改革和健全自然垄断环节监管工作,深入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重点行业改革,深化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主辅分离、放开竞争性业务,取得重要进展。

“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共事业等重点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起战略性、基础性作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这些行业中的网络型基础设施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特性,需要集中建设运营才能更好发挥效益,具有自然垄断属性。”李寒湜表示。

国际上,不少国家在反垄断法中为自然垄断行业制定豁免规定,或出台专门法律保护自然垄断环节。

“所以,在自然垄断环节,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独立运营和监管有效,要规范自然垄断环节业务区企业的经营范围,独立核算并建立功能使命评价制度,加强与市场监管、行业监管、国资监管的贯通协同,提升普遍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社会运行、人民生活、工业生产等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李寒湜表示。

但上述行业在上下游生产、销售、运输服务、设备制造等环节,却并不体现自然垄断特征,如电力行业电力装备制造,就体现出了明显的竞争性特点。

“推动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就是要尊重行业特点和市场规律,允许各类经营主体参与进来,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更为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拓展市场空间,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李寒湜说。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16期)

2 阅读:650

凝蝶猜猜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