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打卡20多个政务APP”“上厕所都在刷积分”“政务APP沦为‘僵尸’”……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政务APP引发了媒体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强烈关注。不可否认,政务APP在最初开发管理上,或有其合理的考量。但随着实践检验,一些政务APP却越来越变形走样、功能异化,成为基层干部群众的一个负担。
这些年,互联网发展风生水起,一大批政务新媒体应运而生。微信、微博、小程序、客户端……各式各样的网上政务全面出新。随着摊子迅速铺大,弊端逐渐凸显。比如,有些账号沦为“僵尸号”,信息发布落后刻板,阅读量几可忽略不计,与用户互动基本为零;有些App重复建设,明明既有政务软件能够覆盖相关服务,却偏要“另起炉灶”,以致最后“烂尾”。而为了增加活跃度,还闹出不少笑话。据报道某地干部公事交接,即便俩人就在同一个办公室,也得通过政务App先预约;有的社区工作者,一人照管60个“小号”、上厕所开会都不忘“刷分”。这类形式主义表演,不仅毫无意义,还成了基层负担。
政务新媒体当然不能不搞,但过多过滥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于群众而言,到处都是“官号”,反而很难找到有效服务的接口。对基层干部来说,时间精力有限,无论是从日常运维管理角度,还是从配合考核使用层面,多一个政务号就多一份工作量。重开通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一味追求这有号那有端,表面轰轰烈烈,不仅对基层人力物力财力造成浪费,更可能给作风建设带来负面效应,导致很多人围着“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打转转。
政务号缩编、“瘦身”,是理性回归,也是切实减负。作为有效治理手段,网上政务运用得当将带来不少便利,关键是脱掉附着其上的形式主义外衣。比如,某地借助于“一表通”系统,加强数据归集和信息共享,令当地养老、人社、司法等7个高频条线实现报表清零,备受基层工作者欢迎;某地乡镇间距离较远,借助于视频会议、网上办公传达指示,节省基层干部路上奔波时间,大家就很支持。说到底,要不要新开一个政务号,开设怎样的线上服务,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权衡运营成本和为民服务的收益。
关停不是终点,“瘦身”只是开始。某种程度上,如今政务新媒体已走过“人有我有”的扩张时期,进入到“末位淘汰”的“2.0阶段”。新一轮赛道上,不再需要“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而必须集中力量做优做强主账号,构建整体联动、集体发声的政务新媒体矩阵。多花些时间进行专业运营人员的培训管理,多投入资源研判新兴技术并随之更新迭代,让“键对键”数字赋能,不断加持“面对面”的干群情谊,这才是最漂亮的政绩。
多地为基层使用政务APP“减负”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在“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部分,主要规定了清理整合面向基层的政务应用程序、严格建设管理、防止功能异化等。这意味着,各地各级各类政务APP,将步入规范管理新阶段。
湖南省长沙县:19个政务APP合为1个
湖南省长沙县开发包括电脑端和移动端的政务办公平台——“在星沙”政务办公系统,将多个公文政务系统整合为一个,提升办公效率,减轻干部负担。长沙县大多数基层干部已使用该系统,手机里的政务APP数量变少。记者近日探访当地,记录基层干部的使用体验与感受。
湖南省永州市
湖南省永州市纪委监委督促相关主管部门加强政务移动应用程序规范化管理,为基层干部卸下“指尖上”的负担。
浙江宁波
严管政务APP力推“指尖减负”,所有涉及基层的政务APP开发都需要经过发改、财政、大数据、督考办四级审核,做到“非必要不建立,平台外无应用”。
云南对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出部署
解决过度依赖政务App、网络工作群,强制要求下载推广、打卡签到、积分排名等问题。
江苏张家港等地集中关停政务新媒体账号
部分单位发布的公告中,之所以停更注销政务新媒体账号,与推动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避免重复运营造成资源浪费,集约化管理统一发布渠道等相关。
来源 | 中国报业综合人民日报、人民网、北京日报客户端报道
值班编辑 | 王可
我居委的,确实有10多个app,小程序要搞,要懂得使用。最垃圾的是,某些app,为了有使用率,强逼我们找商家做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