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主席问大清官员,见过几次慈禧,她摆架子吗?回答绝了

南鸢北斋 2023-12-16 16:45:29

在阅读文章前,麻烦您点下“关注”方便您后续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我将每天陪伴你左右。

文/编辑|南鸢北斋

前言

张元济一位历经风云变幻的清朝官员,他的人生轨迹穿越了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从举人到翰林,从政治的边缘到文化教育的前沿,他的故事是如何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波澜?随着他的足迹踏遍清朝的廷臣和战火纷飞的现代中国,我们能从他的生涯中窥见怎样的历史启示和人生智慧?让小编南鸢北斋带你一探究竟。

张元济这位出身于浙江海盐的清朝官员,拥有一段非凡的生涯。1889年秋他在举人考试中荣获第十名,这是他学术旅程的一个重要起点。三年后春他又参加了壬辰科会试,成绩斐然,位列贡士第四十七名。随后他通过了严格的复试和殿试,荣获进士学位,并被任命为翰林院庶常馆的吉土。

在清朝政府中,张元济的职位不断上升。他先后担任刑部主事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章京。然而,他因为积极参与戊戍变法运动,遭到了清政府的严厉打击,被永久革职,不得再任官职。

但这并未阻止张元济的志向。转而投身教育界,他曾担任上海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等重要职务。张元济对教育的贡献不止于此,他还创办了商务印书馆。这家印书馆不仅是中国最大的,还成为世界著名的出版中心,使他被誉为“中国出版界的先驱”。

在抗日战争期间,尽管商务印书馆遭受日军的轰炸,张元济的斗志并未被摧毁。他满怀热情地投入到重建工作中,提出了“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口号。在他的领导下商务印书馆仅用半年时间就恢复运营,成为一个令人称道的“复兴神话”。

当抗战取得胜利,张元济清晰地看到了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所带来的灾难:经济崩溃和人民的苦难。因此他走上了追求民主、反对内战的道路。1949年82岁高龄的张元济被毛泽东亲自审定为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的特邀代表,这标志着他一生为国为民的不懈追求。

在1949年开国大典落幕之后,新中国迎来了崭新的篇章,面临着众多待振兴的事业。随着岁月流转至年底,毛泽东提出了对新年的特别期待,强调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应当适当庆祝,特别是对于老一代学者的尊重和关怀。

在这样的背景下,毛主席和他的同僚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张元济。这位学者在清朝光绪十八年考取了进士,参与了戊戌变法和维新运动,期间他还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籍,为国家留下了不可估量的文化财富。

因此毛泽东建议邀请张元济参观故宫,这个曾经是他熟悉的地方。于是几位干部前去请张元济,带他参观故宫。站在那红墙青瓦之前,张元济的心中涌起了无数往昔的回忆。

回想起自己的过往,张元济原本出生于广东,其父亲是一位有学问的秀才,一家人在当地颇有声望。在那个时代读书被视为至高无上的追求。因此张元济的父亲早早地就将他送入学堂学习四书五经和八股文。

张元济拥有出色的记忆力,在学堂中显得特别突出。光绪十六年,他与家乡的许多学子一起赴京赶考。那是一段艰难的旅程,耗时一年才到达北京。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考试之后,他最终在光绪十八年获得了二甲进士,排名第二十四。

成为翰林院庶吉士的他,主要负责起草诏书、分发圣旨,有时还需为皇帝讲解书经。庶吉士是一个短期的官职,主要是为新晋官员准备的,但它为张元济提供了接近皇帝、了解皇帝维新变法愿望的机会。

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张元济逐渐了解到了皇帝对于变法维新的渴望,这也为他后来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基础。

张元济一位在清朝末年涌现的杰出人物,他的仕途经历与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密切相关。在甲午战争后,清朝陷入深重的危机,张元济与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建立了紧密联系,积极推动变法改革。然而戊戌变法的失败给他的政治生涯带来了巨大打击,他被慈禧太后剥夺了所有官职,并被永远排除出政界。

在政坛遭受挫折后,张元济并未放弃对国家的贡献,他转向教育和出版领域,历任上海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商务印书馆负责人等职。在这些岗位上,张元济以卓越的领导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为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对商务印书馆进行了毁灭性的轰炸,导致许多珍贵的古籍和孤本被毁。65岁高龄的张元济面对这一重大打击,不仅没有沮丧和放弃,反而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亲自组织重建工作。在他的带领下仅用半年时间,这个全国最大的出版机构便重新开馆,成为一段佳话。

当时的中国战火连绵,民生凋敝,张元济一家也陷入了困境,他甚至不得不靠卖字为生。但面对日本侵略者,张元济始终坚持民族尊严,拒绝向敌人低头。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元济继续表达他对国民党统治的不满,公开反对内战。在上海解放前夕,面对国民党军队占领商务印书馆的图书馆,张元济不畏强权亲自驻守图书馆,最终迫使国民党军队撤离。这一行动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赢得了人们的广泛敬佩。

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的侵略行为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其中张元济深受其害,他心爱的商务印书馆旗下的东方图书馆被日军焚毁,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化为乌有。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张元济感到深深的悲痛,他的心血和梦想似乎都在那一刻灰飞烟灭。

然而面对如此重创,张元济并没有被彻底击垮。在这艰难的时刻,他选择了重整旗鼓,带领商务印书馆重新站起来。在他的坚强领导下,短短半年时间,商务印书馆再次复业。张元济对员工们说:“尽管我们的国家目前正处于动荡之中,但我们作为出版者有责任保护好我们的出版社。我坚信侵略者最终将被赶出去,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将复兴。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并未如张元济所期望的那样迎来和平。国民党政府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发动了内战,破坏了国家的和平局面。在一次学术院士大会的开幕式上,张元济作为嘉宾上台发言。他说:“我们本以为抗日胜利之后,国家将迎来和平,百姓能够摆脱苦难。然而,由于某些人的私欲和野心,和平再次被破坏,这是每一个爱国者所不能容忍的。

在场的听众中,包括蒋介石在内的许多高官,都被张元济的直言不讳所震动。虽然有人担心张元济的安全,但他本人却显得非常淡定,表示这些都是他的真实想法,也是广大民众的心声。

在1949年的一个秋日,张元济陪同毛泽东及其他同僚在北京的天坛公园散步。阳光灿烂,微风轻拂,使得整个公园显得格外宁静和谐。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突然好奇地询问张元济一个问题:“作为前清翰林,您可曾有机会近距离见过慈禧太后?她的性格真的像传言中那样高傲吗?

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在场人员的关注,大家都期待着张元济分享他与慈禧太后的故事。

张元济听了这个问题后,露出了一个有些尴尬的笑容。他谦逊地回答说:“主席,我那时仅是一名普通的翰林,能见到居住在紫禁城深处的慈禧太后是极为困难的。实际上我只在一次盛大的团拜仪式上远远地瞥见过她一次。

听到张元济这样的回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他们没想到这位曾任翰林的老先生竟然只见过太后一面,这个情况实在是有趣。

张元济接着解释说,在清朝翰林院的职位虽然地位崇高,但其实在许多方面相当于现代的大学教授。要想见到皇帝或皇太后,至少也要是朝廷中的高级官员。因此对于普通百姓和他们来说,近距离接触太后几乎是不可能的。听到张元济的解释后,毛泽东也忍不住大笑,他赞赏张老的诚实和谦虚。

这个轻松愉快的对话不仅展现了张元济的幽默感,还让人们对翰林院的职能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这样的交流,大家对历史上的翰林院和慈禧太后有了更加生动和真实的印象。

在听完关于张元济的经历后,毛泽东深感其人生故事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对这位才华横溢的人物的深切尊敬。他指出像张元济这样的人才对于国家来说是无价之宝,他们的才智和能力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毛主席认为,人才的重要性不应被忽视,即使在逆境中,他们的价值也不应被低估。

毛泽东强调有时候,人们可能会因为一些表面的、短期的问题,而忽视或否认一个人的真正才华。他以张元济的经历为例,指出即使张元济在清朝遭到排斥,但他的成就和贡献仍然被后世铭记。毛主席认为我们应当从张元济的故事中汲取教训,不应仅仅关注一个人的表面现象,而应深入探究其思想和成就,以此来评价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和贡献。

毛主席的这种做法,是我们今天应当学习和效仿的。在现代社会,不论是在政治、经济、科技还是文化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都是迫切的。因此我们应该像毛主席那样,重视并尊重人才,发挥他们的潜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同时我们也需要努力培养新一代的人才,吸引他们加入到国家的建设中,以便他们能够在未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0 阅读:2

南鸢北斋

简介: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