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很多普通人会在风口中被收割,看懂杨修之死底层逻辑就明白了

品史学家江樵 2024-04-19 08:39:43

公元219年,邺城。秋风萧瑟之时,杨修迎来了最后时刻。

刑场上杨修,有些无奈也有些不甘。他自认是因曹植夺嫡之事而死,扭头对朋友们说:“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我觉得我现在死已经够晚了,(如果按照曹操的想法)我早就该死了。

对杨修之死,各方表现不一。

曹操在离自己去世只剩下一百多天时下令处死杨修,摆明要带他一起走;

曹植全程淡定,没有什么表现;

而曹丕在多年后还追思杨修,佩戴其所送的王髦剑。

照理说,这杨修是为曹植夺嫡而死,为何曹植不仅未做营救,更急于划清界限,而对手曹丕却时隔多年后还缅怀杨修?

并且诡异的是,这场夺嫡之争中除了杨修之外,还有崔琰、毛玠、丁仪、丁廙等多个拥护东汉的世家大族子弟因此丢了性命。但拥护曹魏的大臣比如贾诩、司马懿等人统统毫发无损。

此后,不少曹魏篡汉的潜在反对者越来越少。

究其原因,这场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之间似假非真的夺嫡之争,本来意图是为了扫清篡汉的障碍,杨修稀里糊涂被卷入其中并搭上了性命。

其实杨修的功课不可谓不充分,他事先和曹丕曹植兄弟都打过交道,不仅与曹植一起吟诗作对,还给曹丕送了一把难得的宝剑。作为曹操的主簿,杨修掌握着丰富信息,在充分比较两兄弟的优劣后,最终决定追随曹植。

同样是出身世家、任职主簿,司马懿却看准了曹丕。本来他被曹操看出有不臣之心,一度命悬一线,可通过参与夺嫡他一举将陷阱变成了机会。

可见杨修并非死于聪明,而是纯粹的职场站队错误。

类似的错误如今仍旧屡见不鲜。某些人往往急于抓住所谓的风口,只看到别人发财致富,不管适不适合自己就急于入局,没想到到后来机会变成陷阱,老本都输光。

究竟是什么导致杨修在风口中作出错误选择,一脚踏入职场陷阱?

杨修之死

诡异的夺嫡之争

作为夺嫡的竞争者之一,曹植似乎一直消极地被推着走。

在曹操二十五个子嗣之中,先后出现于曹操视野里的储嗣候选人有四位:曹昂、曹冲、曹丕、曹植。最有希望当太子的人选至少有二位,即刘夫人所生长子曹昂和环夫人所生曹冲。

曹昂是长子,是理所应当的继承者。可惜在曹操出征张绣时,见色起意纳了张济的遗孀、张绣的嫂子,导致张绣降而复叛,曹昂为救曹操被杀。

曹昂死后,曹操还曾打算传位曹冲。曹冲是个神童,五六岁时智力已经“有若成人”,且天性仁厚爱人,很有股子少年英主的派头,深得曹操的宠爱,只可惜十三岁就患病夭折了。

曹冲死后,有实力竞争储嗣候选人的只有曹丕、曹植二人了。曹植小曹丕5岁,年龄接近。曹丕无论是军事、朝政还是文学都擅长,属于全才。而曹植则在文学上天赋异禀,颇受曹操喜爱。

若不考虑曹操的偏好,曹丕毫无疑问地具备客观优势。

曹丕处事机敏。张绣先降后反。曹操长子曹昂和侄儿曹安民遇害,年仅十岁的曹丕却能够乘马逃脱。

曹丕擅长行军打仗,多次随曹操出征打仗。曹操南征孙权军时,尚书令荀彧去前线劳军,曾与曹丕有过对射箭技术的探讨,并夸奖曹丕左右开弓的射击技艺。这说明当时曹丕不仅武艺高超,并且有统帅能力,能在一线带兵打仗。

更重要的是,曹丕年龄更大,是第一顺位继承人,更符合嫡长子继承制,得到众多朝臣的支持。

相比之下曹植的经历则略显单薄,他只有几次随曹操出征的经历,并未见特殊的军事或管理才能。虽然在文学上能力突出,但显然用来治国平天下是远远不够的。

那么曹操对两个儿子的态度如何呢?

公元211年,曹操对子女进行了集中封赏。

曹植获封平原侯,当年他才仅仅19岁。少年封侯,可见曹操对其格外器重。

而曹丕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这样一对比,曹操的态度就很清晰了。

虽然曹植被封侯,但是只有爵位没有职务。而曹丕却是获得了军政实职。五官中郎将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不少统兵将领都有此职务。当时各国中郎将中比较著名的有建威中郎将周瑜、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等,其重要性不言自喻。而副丞相,顾名思义就是丞相的副职,相当于是国家的副行政首脑。

虽然曹操还没有确定继承人,但谁的地位更重要已是一目了然了。

但你说双方地位相差明显,没有夺嫡的必要吧,双方暗地里还咬得挺紧。

210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就让自己的孩子们登台作赋,曹植一气呵成,写下名篇《登台赋》,曹操对曹植的才能感到非常惊奇。

213年,曹操带着曹丕等人回到亳州老家祭祖,曹丕也赶紧写了一篇《临涡赋》。

此时双方都只是文字的切磋。   

可随着越来越多人的加入,这场似是而非的夺嫡变成了一场血腥的博弈。

兄弟俩之间的竞争本就不对等

爱跟风的杨修

杨修之所以加入曹植一方,自然有他的理由。

他的祖上都是大汉重臣:高祖杨震,汉太尉;祖父辈杨秉,汉太尉;祖父杨赐,汉太尉;叔父杨奇,汉侍中,廷尉;父亲杨彪,汉太尉。

自杨震到杨彪,弘农杨氏每一辈都有人担任太尉。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

如此显赫的家世,天下只有“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就是袁绍他们一家可以与之匹敌。但为什么杨修到四十岁也只混了个主簿呢?

因为杨家还是一心向汉。

汉献帝到许都,杨修的父亲杨彪被任命为尚书令。曹操掌控朝廷大权后,杨彪便非暴力不合作,称病不出。曹丕篡汉后,曾邀请杨彪出任太尉,杨彪也一口回绝。这种背景下,杨修的职场之路举步维艰便很是合理了。

可杨修又不甘心就这样随波逐流,当出现夺嫡之争的风口后,他选择参与其中。

现在就两个选择:曹丕和曹植。

曹植的诗词歌赋天下一绝,喜欢咬文嚼字的杨修自然心向往之;曹植对汉室抱有同情心态,曹魏代汉后,曹植痛苦不已,“发服悲哭”;此外曹植当时佳作频出,颇受曹操青睐,风头正盛。

当然杨修也并非没有接触曹丕。比如杨修曾送了把王髦剑给曹丕。这把剑可并不普通,它是杨修专门找著名剑客王髦打造的,可谓是名人限量款,千金难求。

估计杨修通过接触估计还是看出曹丕篡汉的意图,内心对此很难接受。

其实看到曹丕强而曹植弱后,杨修完全可以明哲保身,不做选择。

可他又不甘寂寞,想有所作为。于是转而便投向了表面上拥护汉室的曹植。

在曹植阵营,还有另两位汉室的同情者:丁仪、丁廙。

曹操有感于丁仪父亲劝自己迎汉献帝的功德,便想把女儿嫁给丁仪,结果曹丕劝阻说丁仪的眼睛不好而事止,因此丁仪没有娶到魏公主,所以丁氏兄弟便怀恨在心开始大力支持曹植夺嫡。

丁仪父亲丁冲也是汉献帝的铁杆支持者,所以曾经给曹操写信希望他能够匡济天下、辅佐皇帝。可见丁家兄弟也是汉献帝的追随者。

这种环境下,让杨修产生了一种错觉,他认为曹植应该也是希望通过支持汉献帝来得到士人们的支持,从而与曹丕一争高下。

可惜后来曹植的表现证明,杨修完全是看错了人。

喜欢舞文弄墨的曹植

斗争渐渐变得残酷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曹丕注重实干,身边号称四友的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等人,就都是谋略之士,日后出将入相的狠人。曹植偏好文采,身边就都是一群文友,权谋上却差远了。

杨修能接近曹操,占据了很大的信息优势。比如杨修得知曹丕经常请朝歌长吴质出谋划策,曹丕在接送吴质的时候,让人把吴质藏在废簏车里。杨修便将此事告诉了曹操,称其私交大臣、拉帮结派。

结果吴质来了个将计就计,让曹丕第二天把簏放在绢车里进出,让曹操派来核查的人扑了个空。这样一来,不仅曹丕的过错查无实据,反倒让杨修成了诽谤。

曹操为了了解儿子们的实际处理事务的水平,时常不定期拿一些热点问题询问他们的看法。杨修对曹操关注的问题十分清楚,就提前将回答的内容告诉曹植,预先“作答教十余条”交给曹植。这样曹操发现本来需要思考的分析题,到曹植这成了抢答题。曹操对曹植一番盘问,才知道是杨修搞得鬼,对杨修的猜忌又多了几分。

从这些事情,可以得知杨修搞业务是一把好手,但是在人性和权谋上却存在明显短板。

而丁仪、丁廙等人,职务也是西曹掾、黄门侍郎,干一些上传下达的事,并没有实际处理政务的经验。  

起初,他们的斗争方式也和杨修无异,顶多就是利用工作中的信息差来帮助曹植抢得先机,但因为谋略水平不够,估计也很难占到什么便宜。

但在曹操的干预下,双方斗争的画风突变。

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又毛玠、徐奕以刚蹇少党,而为西曹掾丁仪所不善,仪屡言其短,赖阶左右以自全保。

丁仪率先屡屡进言,指责曹丕一派的过失。

崔琰只是对杨训吹捧曹操的表文发表了一点评论,曹操咬文嚼字,认为崔琰的用词很不恭顺,是暗自讽喻朝政,最后竟然下令将崔琰赐死。

随后,毛玠也被人告发,说他看到罪犯后指责官府处置不公,便因此被投入大牢。后来桓阶、和洽进谏营救毛玠。毛玠被免刑、废黜,但进趟大牢也少了半条命,没过多久就死在家中。

《魏略》中丁仪传讲到:“及太子立,欲治仪罪,转仪为右刺奸掾,欲仪自裁而仪不能。乃对中领军夏侯尚叩头求哀,尚为涕泣而不能救。后遂因职事收付狱,杀之。”曹丕称帝后,将丁仪改为右刺奸掾,想给机会让丁仪自尽。这说明崔琰、毛玠被陷害是他挑起的。他试图干掉曹丕的得力助手,从而削弱曹丕,帮助曹植上位。  

杀招一出,接下来就是一场腥风血雨。

丁仪搅起腥风血雨

曹植态度成疑  

在对世子之位的态度上,曹丕态度鲜明。他后来也常对人说:“如若曹冲仍然健在,将没有我的太子之位。”有种舍我其谁的气势。

而曹植的态度就显得十分暧昧不明了。他在曹操面前几乎是不拒绝也不负责,没有机会时他也不争取,“几为太子者数矣”时没有作出谦让推辞之态。被杨修指点他全照做,被曹操询问也将实情全盘托出,主打一个服从安排。

司马门事件中,他听从杨修的建议擅自驾车闯出司马门;关羽北上攻击襄樊时,曹操想派曹植南下救援曹仁,可曹植又在当时喝得烂醉如泥,没能成行。

如此看来,似乎他是迎合曹操之意参与夺嫡,然后被杨修、丁仪等人吹捧,被亲族曹彰等人支持,有种全程被推着走的感觉。

暧昧不清的态度,让曹彰一直没看清曹植,在曹操死后还鼓励他干票大的。

彰至,谓临淄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

曹植所回复的是贾诩当初反对废立的理由,也就是说他根本没有表露自己的想法。    

但有一件事,他拿出了自己的态度。

当曹植渐渐在嗣子之争中处于劣势时,仍“故连缀修不止”,即依然主动与杨修保持联系。杨修见曹植处境不利,本想脱身,但考虑到各种因素,“亦不敢自绝”。

虽然杨修已经不愿再帮曹植争嗣,但仍旧被态度暧昧的曹植这样拉扯住不放,一直拖到曹操去世前,才被曹操以“泄露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处死。

如果曹植不拉扯杨修,放任杨修早早脱身离场,曹操哪还有处死杨修的理由呢?

曹植在争夺继承权的问题上暧昧不清,但在对待杨修的问题上态度鲜明,就是要把杨修拖死。

身边人都死光,曹植却靠七步诗就轻松幸免于难

一场隐秘的谋杀

仔细看看夺嫡之争受害者,似乎可以发现他们有着某种相同的背景:

崔琰,东汉名士,出身清河崔氏,曾被陈群认为是冀州名士之首。他刚正不阿,忠于汉主。

毛玠,被曹操称为是国中正直之士,“我之周昌也。”曾建议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意识就是劝曹操多干点拥护汉献帝、匡扶汉室的事。

杨修,更是不愿和曹操合作,拥护曹植也是被其同情汉献帝的态度所吸引。

丁仪兄弟,他们的父亲丁冲也曾劝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昌。  

对,他们都是势力强大的世家豪族,并且都打心里忠于汉室,弘农杨氏、清河崔氏等等都是东汉还能苟延残喘的精神支柱。如果未来哪天曹家人试图篡汉自立,必然会遭到这些豪族的反对。

可对曹操父子而言,这些人就是曹魏今后最大的风险点,必须对他们进行打压,让他们的家族俯首听命。

但如果曹操公然打压这些豪族,必然会被天下人口诛笔伐。所以必须选择另一种隐秘的方式来达成目的。  

这也是反对废立的人不少,为何司马懿、贾诩等人安然无恙,而崔琰、毛玠、杨修等人却白白丢了性命的原因之所在。 

如此看来,夺嫡之争只是一出虚妄的大戏,而真实的意图是将反对曹魏代汉的势力拉进来,对其进行血腥的打压和征服。

而这场大戏的总导演当是曹操无疑。

若没有曹操的器重,仅被封侯的曹植,根本无法对已经进入国家核心决策层的曹丕构成一丝威胁;

若没有曹操痛下杀手,仅凭丁仪等人的言语攻击,根本不足以致崔琰、毛玠于死地;

若没有曹操安上“交关诸侯”的罪名,杨修还罪不至死。

......

但在夺嫡之争的迷雾下,这一切都变成了世家豪族之间的内耗。而曹操只不过是顺应各方愿望,将“罪大恶极”之人绳之以法。曹植则成为最佳配角。

随后曹丕的称帝便顺理成章再无阻碍。

曹操才是真正的幕后导演

不懂人性,寸步难行。      

杨修之死,并非死于过度聪明。相反杨修对人情世故并不熟悉,对厚黑权谋了解甚少。

作为一个专业技术人员,就算曹植再未来可期,也属实没必要转场权斗这个新赛道。

并且在转换赛道或是站队前,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劣势。

否则一旦为所谓的甜头所吸引,将会掉进万劫不复的职场陷阱之中。

0 阅读:44

品史学家江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