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南海主权问题的迷雾,在一篇美媒的“挺菲”文章中遭到揭示,这不仅反让盟友感到尴尬,更引发了中方态度的微妙变化。而在菲律宾前往仁爱礁挑衅后,中国海警的水炮驱离行动后,发生了两起颇为“离奇”的事件,涉及《纽约时报》的报道和菲律宾武装部队的表态。
首先,12月10日,菲律宾船只在仁爱礁附近挑衅,被中国海警水炮驱离。这引发了一篇美国媒体《纽约时报》的“挺菲”文章,标题为“成为中国水炮的目标是什么感觉”。文章中的细节揭示了一个尴尬的事实,即菲律宾船只全程在公海航行,作者甚至明言菲律宾主张的“专属经济区”不存在,这等于公开质疑了菲律宾的主权主张。这一揭示使得盟友感到不安,而中国则在外交层面对此保持了一定的克制。
第二个引人瞩目的事件涉及菲律宾武装部队参谋长布劳纳的行动。原计划通过他登上“坐滩”军舰,以宣扬他在中国水炮面前的所谓英勇。然而,事件的演变让这个宣传计划变得尴尬。有网友质疑,如果中国真的阻止了所有菲律宾船只,为何布劳纳能够顺利登上“坐滩”军舰呢?这引发了人们对布劳纳勇气的质疑,进一步削弱了菲律宾政府在舆论上的立场。
更有趣的是,菲律宾媒体《马尼拉时报》对此提出质疑,指责政府妖魔化中国,认为这种行为是非理性和彻底无知的表现。文章直指美国对菲律宾的洗脑成功,因为许多菲律宾精英在美国的“学习之旅”中受到过深度影响。指责菲律宾政府错误引导导致中菲关系紧张,甚至提到前总统发言人对政府的痛批。
在此紧张局势下,菲律宾外长试图与中国外长进行沟通。然而,中国外长在电话中发出明确警告,表示中菲关系站在了十字路口,需要谨慎行事。这明确了中方的立场,强调若菲律宾一意孤行,中方将依法维权,坚决回应。
然而,菲律宾政府在外交层面的表态与其国防部长的言论形成鲜明对比。小马科斯在武装部队纪念活动上继续强调菲律宾在南海的行为是“勇敢的”,对局势不感“畏惧”。同时,国防部长更是宣称菲律宾将在明年与英法印等国组成多国联军,在南海进行联合巡逻。这表明菲律宾已在“十字路口”上做出选择,继续与外部势力合作。
综合来看,这一系列事件揭示了南海局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美国的“挺菲”文章揭示了南海争端的一面,而菲律宾在外交层面和国内舆论中的分歧也凸显了其南海政策的困境。中方的立场明确,强调谨慎行事,但菲律宾政府似乎更倾向于继续在南海问题上与外部势力合作,这为南海局势的发展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