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
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
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
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
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
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
——明海大和尚《茶之六度》
布 施
布施概括性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得富贵果,法布施得智慧果,无畏布施得长寿果。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这句话可以涵盖了所有的布施。
但是人往往害怕丢失,害怕吃亏。付出一分,就想得到十分。岂不知奉献多少就会得到多少,因果丝毫不会错。有舍才有得,有得必有失,这在于一个人的胸怀大小、气度大小。
我们常常以茶会友,每次不应该想我这次泡掉了多少价值的茶叶,而是应得意你交到了怎样的朋友,学到了怎样的知识。
当我们将每一杯茶喝到至淡如水时,茶也默默地结束了它的使命。我们品悟的香、味、愉悦其实就是茶的精华,不管你是达官显赫,还是布衣草农,茶给你带来的感受是一样的。
茶给人类的布施皆是一碗水的和平。
持 戒
戒学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持戒是修正恶业,改恶向善。好比我们要遵纪守法,凡事按规矩去做,要符合大道。做茶也要遵循规矩,我们知道:
云南大叶是做不出龙井来的。
江南茶是晒不出普洱的。
用农药在茶园杀虫后立马采茶是不道德的。
在茶叶里添加化工色素是违背良心的。
短斤缺两、以次充好是要遭人唾弃的。
恶意炒作、哄抬市价是远离大道的。
佛教与茶,一个精神,一个物质;前者度人,后者养人。都有“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出自《心经》,无上正等正觉之意)之境界。佛靠人去弘扬,茶靠人去传播,做的好能普度众生、惠泽世人;做的不好,与佛(人)交易,贩卖如来(良心)。
忍 辱
世俗所说的忍辱一词包括两个义项。一是忍辱、容忍之义。如《尚书?汤诰》云:“尔万方百姓,罹其凶害,弗忍荼毒。”另一个义项则是克制之义。如《荀子儒效》:“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如果单独说一个忍字,则还有残酷、忍心之义。如贾谊《新书?道术》云:“恻隐怜人谓之慈,反慈为忍。”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谢安的东山再起等典故,都是当下的隐忍,而为了他日的崛起。
佛教所说的忍辱,来源于梵语和巴利语,包括忍辱、忍耐、忍许、忍可、安忍等多种含义。其中忍许、忍可、安忍等意义,是汉语忍辱一词完全不能表达的。佛家的最高忍辱境界是接受,是怎样就是怎样接受,该怎么面对就怎么面对。
茶正是如此,对于来自于自然界的寒热风霜、天灾人祸以及人类对它的摘、炒、揉、晒、烤、酵、泡等等一切考验,都显得那么坦然,那么自若,最终把自己一生的精华都奉献给人类。
当人类在不断地驯化茶叶的时候,茶叶也在不断地教化着人类。
精 进
精进乃勤劳、勤奋之义,在正的路上不停止,不懈怠。
人类认识茶之前,茶一直都在自然演化。当人们利用它后,从药到膳、饮,从煮到蒸、炒,逐渐精进,这个过程我们花了五千年。
所以说茶也好,人也罢,精进路上莫着相、不放逸。着相会使人急功近利,放逸会徒长贪嗔痴。
“千里之路,始于初步”,不论多么遥远的道路,都要由第一步开始。想要把茶学精,总要从源头点滴学起、做起。今天该做的事若不能专心做好,而老是想着昨天的那点成就,这是错误的,这是故步自封,不肯精进,便永远不会进步。
禅 定
对外不起动心称之为禅,对内不散乱称之为定。
禅定是修菩萨道者的一种调心方法,它的目的是净化心理、锻炼智慧,以进入诸法真相的境界。《心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行(hang)深”,即是禅定、深定。观自在菩萨在禅定中发现,当五蕴皆空——也就是“无我”的时候,一切的烦恼与痛苦就解脱了。
禅意虽无处不在,也可以通过修习达到禅定,但禅定是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四度后才能达到的的境界,而不是修习时一时三刻的意境,更非佛珠、蒲坛、麻布衣等着相的假大空。只有心住无动,一切动乱才能皆悉远离。
禅要修好,需要工夫 ;制茶泡茶,也需要工夫。只有排除外念,心无旁骛,才能将茶做到极致,才能泡出一流的茶品。
禅茶一味不是挂在墙上的那四个字,它的本意是让我们做到人茶和一。
般 若
唐代玄奘法师,在长安慈恩寺主持翻译佛经时,曾规定有“五种不翻”:
1.多义不翻。好像“薄伽梵”,只是翻译这个音,它六义呢,就意思很多,所以只是把音翻译过来,这是多义不翻。
2、尊重不翻。好像“般若”,“般若”是清净无漏圆满的大智慧,为了表示尊重,所以翻音不翻义。
3、顺古不翻。好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中文是无上正等正觉。但是古时候的译经家,没有把它翻译为中文,我们也顺古而不翻。
4、秘密不翻。好像“陀罗尼”,咒语,她有总持义,非常秘密,所以不翻。
5、此方所无不翻。比方说庵摩罗果,我们中国没有,所以不把它的意思翻译过来。
没有般若的人,就是盲人摸象,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般若”不同于“智慧”,因智慧有善有恶,若智慧“生病”则成“痴”,如同科学有益也有害,有邪正之分;而般若是纯善的、不可言说的、意义深远的,闻者大都能生殷重之心。般若分三种:
文字般若:在于方便引导,重于解悟,如舟筏。
犹如茶经、茶学等学习工具,能让我们对茶进行了解、入门、认知。
观照般若:在于体验真理,重于实行,如驾驶。
犹如访茶、制茶、泡茶等行为,能让我们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实相般若:在于所悟所证,重于性体,如抵目的地。
犹如每次喝茶甘苦麻涩香味,能让我们悟到人生百味的真谛。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千个人喝茶有一千种味道,三千个人喝茶有三千个境界。同样的茶,不同的人,不同的泡法,不同的茶具,口感、香气各有不同。无所谓好与坏、真与假,只有心性合一,道法自然。
不欲人知之善,却不经意为人所知,乃是最大的喜悦。隐而未显的美感,非经发觉无法得到;有所保留的表现,却能透露出一切。
茶,人在草木间。人,利用了茶,茶,却征服了人类。
茶之六度,实则乃人之六度。
本文来源:图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