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虽然是一个“有情有义、忠孝两全”的人,却一直被“黑得很惨”

尚书台官方号 2024-09-10 18:13:12

人们常说,自古忠孝难两全。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却是一个有情有义、忠孝两全的人。只可惜他被黑得很惨,究其原因,无非是很少有人客观认识郑庄公罢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与郑庄公所处的时代,和他身上所发生的事情有关。

郑庄公自小就失去母爱,而且母亲一直偏心小儿子,还帮着小儿子谋逆,即便如此,郑庄公在弟弟姬段造反后,并没有绝杀姬段,而是任由他逃到共国。对于这件事,郑庄公一开始都是任由母亲和弟弟索取,一直希望他们能够明白“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天道规律,但是最终郑庄公还是低估了人性的贪欲,最终他忍了二十二年,他弟弟终究还是没有权衡好贪欲和野心。

对于母亲的偏心,虽然在打败弟弟共叔段之后,当时气愤的说了一句“不至黄泉,不相见也”,但最终还是放下了成见,为了不违背誓言,最终挖了一条地道,将母亲接了回来,并为我们留下了“其乐融融”的成语。由此可见,郑庄公对弟弟仍有恻隐之心,并无赶尽杀绝之意;郑庄公对于母亲仍有孝亲敬老之心,并无老死不相往来之意。

郑庄公作为周天子的诸侯国的国君,但也在为维护周王室的颜面而努力,但是周天子因为惧怕郑庄公“功高震主”,于是不断采取削弱、打压的策略,才导致繻葛之战。虽然,在繻葛之战中,郑国将领祝聃用箭射中周恒王肩膀,并要追击周桓王时,却被郑庄公阻止了,并说“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

假如,当时的繻葛之战,郑庄公没有阻止祝聃,周桓王有可能就在那里交代了,然而,郑庄公与周桓王的繻葛之战,也只是为了保家卫国,并无欺凌天子之意,而且当天晚上,还派臣子祭足去慰问天子和随从。由此可见,郑庄公并无不臣之心,也无藐视君威之意。既然如此,为什么郑庄公会与周天子存在解不开的结呢?

其实,郑庄公而与周天子的矛盾,很大原因是周王室的猜忌造成的,诚如《琅琊榜》中梁帝猜忌祁王,最终导致祁王被杀、赤焰埋骨;而郑庄公可不是《琅琊榜》中的祁王,他敢于正当防卫,他的目的只是为了保家卫国,保护他的子民,但又保持着君臣之礼,未曾僭越,并没有做像秦武王戏周举鼎、秦昭襄王灭周迁鼎的事情。

客观地说,郑庄公无论是在修身齐家方面,还是在治国平天下方面,他都是很有一套,而且他在对待自己的弟弟也算是仁至义尽,对待自己的母亲也算是真诚;对待自己的君主,也算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由此可见,郑庄公虽然被黑的很惨,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有情有义、忠孝两全的人。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秦武王戏周举鼎、秦昭襄王灭周迁鼎这样的事情,都没有引来后世恶评,而郑庄公所做的事情,其实都是正义的,但却遭到了不公平、不公正的评价。不过《左传》中算是给了郑庄公正反两面的评价,既说了“称郑伯,讥失教也”,又说了“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矣”。正是因为这种摇摆的定论,让后世文史学家给了郑庄公诸多恶评。但实际上,郑庄公是个牛人,也是个好人。

有道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郑庄公这么一个厉害的人,唯一的败局就是没有选对继承人,或者说是没有清除权臣。郑庄公对于选定继承人方面,只做了一个父亲该做的,却没有做到一个君主该做的,导致郑庄公去世后,郑国历经多年内乱,最终由春秋第一霸主国,跌落神坛,成为必须依附大国生存的小国,委实遗憾。要不然,东周的故事可能要改写了,只是,没有如果。

【本图文由“尚书台”新媒体原创出品,作者金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翻拍】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