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当一架飞机安全停在了延安机场的时候,刚刚生了一场大病,身体还比较虚弱的毛主席,第一个走上前,显得非常迫不及待。
飞机中下来了两个男孩,正是主席的两个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主席看到多年未见的儿子,笑得合不拢嘴,连病体都好了不少。
当天晚上,毛主席与长子毛岸英做了一番深谈。他们从当年的分别,谈到了毛岸英在上海和苏联的生活和学习,甚至还就装甲兵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但是,主席最终还是问到了一个他最关心的问题:自己的妻子杨开慧在牺牲之前,留下了什么遗言?
此时毛岸英含着眼泪,说出了母亲在世时最后的话。就是这句话,让主席泪如泉涌。
波折的爱情杨开慧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可以算是一个奇女子。
她在1901年11月6日出生于湖南长沙板仓县的乡下。她的父亲杨昌济,是湖南的知名学者。
杨开慧
杨昌济是个十分开明的人,崇尚男女平等。这从他给儿子取名叫杨开智、女儿取名叫杨开慧上,就能看出来。在他的心里,女儿和儿子是有着同等地位的。
1908年,7岁的杨开慧在父亲的支持下进入长沙第四十初小学习。在她之前,板仓县还没有女子上过学。
杨开慧不仅开了女子上学的先河,同时还是学校里年龄最小的学生。人们都担心她跟不上,但杨开慧的成绩却非常出色。
甚至她还动员自己的母亲向振熙,也来学校读书,结果创造了一段母女同校学习的佳话。
1913年,杨昌济回国,到湖南高等师范学院任教。杨开慧也随着家人,搬到了长沙城居住。
杨昌济
由于没有真正的女校,学习风气也比较保守,杨开慧没有再进入学校读书。但是,她却在父亲的亲自教导下,一点一点成长了起来。
此时,年轻的毛主席,也在湖南师范读书。他和杨昌济在初见之后,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毛主席佩服杨昌济的博学和见识,杨昌济则欣赏毛主席的大局观和敢作敢为。
逐渐地,毛主席成了杨昌济家里的常客,经常来请教问题。而每次两人详谈时,年纪幼小的杨开慧就会搬着一个小凳子,坐在二人旁边听讲。
这一时期,虽然毛主席已经成年,但是杨开慧还是不折不扣的小姑娘,两个人不可能有什么特殊的感情。
但是在频繁地接触中,他们也都感觉出了对方身上一些特殊的东西。平时没事,两个人也会聊聊天。在毛主席的影响下,杨开慧也渐渐有了革命的理想。
1918年,杨昌济受聘于北京大学,只能举家北上。杨开慧和毛主席的交往,也受到了一些阻碍。
但是不久,毛主席也来到了北京,组织新民学会的会员们去法国留学。他顺道来看望恩师,杨昌济当时就表示,希望他能来自己家里居住。
而且为了能留住毛主席,杨昌济还给他介绍了一个“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
暂住杨家的日子里,毛主席仍然没有一天放松。他总是每天很早就起来跑步锻炼身体,不管多冷的天,他都坚持用冷水洗澡。
由于接触的机会多了,杨开慧对毛主席的自律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两个人的情愫,也是在这时候产生的。
杨昌济作为女方的父亲,也对杨开慧的选择非常欣慰。他也非常欣赏毛主席的才华和人品,但同时他也知道,这个学生走的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女儿和他在一起,日后的生活恐怕不会轻松。
但是,此时的杨开慧已经不是一位为爱而疯狂的小女孩,而是有着独立思维的现代女性。她和毛主席不仅仅是感情上的相互吸引,还有共同的理想作为基础。
在她将这一点转变告诉了自己的父亲后,杨昌济也同意了两人的交往。
携手共进然而不久之后,毛主席就必须继续为革命而奔走,两个人要面临分离了。虽然内心深深理解,但杨开慧在和毛主席道别时,还是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了一些不舍。
这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两人只能通过鸿雁传书来诉说思念。
1919年12月,毛主席再次来到北京工作。他这次,已经是杨昌济的“未来女婿”了,所以顺理成章地再次住进了杨家。
他和杨开慧的关系,也开始重新推进。然而也正在这时,杨昌济突然生了重病,杨开慧只能日夜陪伴在父亲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而毛主席也承担起了女婿的责任,经常给家里帮忙。
但是,一切的努力都没有换来杨昌济的康复。在1920年1月,这位名震荆楚的大学者,还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此后,杨开慧失去了继续留在北京的理由,不得不跟随母亲和哥哥回老家。她和毛主席的相聚,再一次被打断了。
然而此时,二人彼此的心中,都已经坚定了对对方的信念。虽然分隔两地,但是他们的革命理想却是相通的。
回到老家之后,杨开慧虽然进入了教会学校学习,但是从来不做宗教礼拜,而且还经常组织学生运动。
虽然她最后因为此事而被开除,但是内心却并不觉得可惜。当听说毛主席想要创办文化书社,但是苦无资金之后,杨开慧拿出了父亲的奠仪金,全力进行支持。
两个人的革命理想,变得越来越坚贞。
当时的湖南,虽然已经兴起了很多进步组织,但是教育界却仍然非常封建,始终保持着“男女不同校”的传统。而杨开慧和毛主席,决定打破这一传统,让女子也有学习先进思想的机会。
1920年9月,杨开慧串联了其他女校的5名女生,剪去了长发,毅然进入岳云男子中学读书。这件事极具革命意义,得到了全中国进步学子的集体支持。
在这一年的冬天,杨开慧先是加入了共青团,然后就在所有同学的见证之下,正式和毛主席结婚。
杨开慧带着一个小皮箱,直接和毛主席住在了一起。有了既成事实后,两人才举办了婚礼。
婚礼十分简单,毛主席和杨开慧不但摒弃了封建时代的一切繁文缛节,就连婚宴的花销也仅有六元钱 。从此之后,两人便不再仅仅是革命道路上的战友,还是在生活中相互扶持的同路人。
婚后,二人把家安在长沙市郊外的清水塘22号,这里同时也是我党湖南区委的所在地。在此期间,杨开慧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我党的第二位女党员。
之后,她开始全面负责区委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在工作中帮助丈夫。她平时来往于革命书社、学社以及各个秘密联络点之间,传达党组织的最高指示。
如果以每天的运动量来说,杨开慧比毛主席还要更忙。夫妻二人虽然天天见面,但是却根本没有时间温存地问候。不过,杨开慧对此却并不在意,相反觉得这样的生活十分充实。
1922年10月24日,杨开慧诞下了两人爱情的结晶——长子毛岸英。这个小生命的到来,让两人的生活平添了几分乐趣,也让他们的革命意志更为坚定。
不过,这也让杨开慧更加忙碌了。她本身就负责着湖南青年图书馆的事务,此时又要带孩子,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但即使如此,她也依然没有一句怨言,总是将生活和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
1923年,杨开慧再次怀孕了。而毛主席此时,却不得不为了革命工作而远走上海。杨开慧留在家乡工作一年后,带着毛岸英和刚出生不久的次子毛岸青,也来到了上海。
不过,她并不是来探望丈夫的,而是来协助工作的。她开始整理和抄写了毛主席大量的文章和演讲稿,为革命理论的留存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1927年,两人的第三个儿子毛岸龙出生。而此时,也正是蒋介石、汪精卫等人掀起政变高潮之时,革命形势不容乐观。
为了安全,杨开慧只能带着孩子们回了板仓老家。“八七”会议之后,毛主席赶回板仓看望妻儿。两人在一起不到半个月,毛主席便又不得不离开,前去指挥秋收起义。然而这一别,二人竟成永诀。
英勇就义秋收起义后,军阀加大了对共产党人的搜捕。为了安全,杨开慧回到老家,在乡亲们的掩护下生活。
此时,她已很难有行动的自由,只能是将生活的重心转移到了孩子身上。而毛主席,则是带领红军越战越勇。
1930年,红军先后两次攻打长沙。军阀何健奈何不了红军,便不顾道义,将主意打到了革命家属的身上。
他给杨开慧开出了一千银元的赏格,想要抓捕她。但是杨开慧为人机警,总是能在群众的帮助下化险为夷。
然而,最坏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由于敌人的数次抓捕都不成功,让杨开慧有了些许的麻痹。也正在此时,她听说母亲生病,便不顾危险,回到老家看望母亲。
结果这一次,她被早就蹲守在门外的密探逮捕了。跟随她一起进了监狱的,还有已经八岁的毛岸英。
军阀何健对杨开慧十分重视,原本将她关在清乡司令部,但是害怕有人劫狱,便又转到长沙陆军监狱关押。长沙警备司令部的审讯人员,号称“铲共队”,最善于通过各种方法打击革命者。
他们在杨开慧的身上,也动了大刑。几轮拷打下来,杨开慧遍体鳞伤。但是,杨开慧坚贞不屈,始终不肯透露党的半点消息。
敌人看敲不开杨开慧的嘴,便想在毛岸英身上打主意。然而此时的杨开慧,态度异常坚定,即使面对孩子的哭声泪流满面,也仍然不肯就范。
而此时,社会各界的进步人士开始行动起来。他们一面在报纸上撰写文章,向何健施压,一面出人出钱,保释杨开慧。
何健迫于压力,只能表示,只要杨开慧能在报纸上发一则消息,说与毛主席解除婚姻关系,就可以交保释放。
然而杨开慧却坚定地说:“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要我与他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何健对于杨开慧的态度,异常地愤怒,于是决定下毒手。
最终在1930年11月14日,年仅29岁的杨开慧随着一声枪响,离开了这个世界。得到消息后,毛主席悲恸大哭,几至晕厥。次月,毛主席给亲人写下: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别离与重聚杨开慧牺牲后,毛岸英被救了出来。他带着两个弟弟,辗转来到了上海的大同幼稚园生活。后来随着敌人打击力度的加大,幼稚园不得不解散,毛氏兄弟只能由红色牧师董健吾抚养。
这期间,老三毛岸龙不幸去世,毛岸英和毛岸青也过了一段颠沛流离的日子。最后董健吾觉得不能耽误孩子,便通过张学良的关系,将毛岸英和毛岸青送去苏联学习。
毛氏兄弟在苏联受到了很好的照顾,学习和生活都十分顺利。后来,毛主席的第二任妻子贺子珍也来到了苏联,承担起了母亲的责任。
两个孩子在国外度过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日军投降之后,他们也通过协调,回到了祖国。
紧接着,就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毛主席亲自去机场迎接儿子。
而在当天晚上,主席在和毛岸英的谈话中,询问杨开慧有无遗言,毛岸英眼含热泪,激动地说的:
“妈妈要我告诉您,她永远支持爸爸,永远支持党。而且,她永远都爱您。”听了爱妻的临终表白,毛主席也忍不住老泪纵横。
几十年后,当毛岸青和妻子邵华,希望毛主席重新将那首著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写下,以纪念杨开会的时候,毛主席提笔写道:我失杨花君失柳。
毛岸青赶紧提醒:不是“我失骄杨君失柳”吗?是不是写错了?
毛主席沉吟良久之后回答:“写作杨花,也很贴切”。
由此可见,毛主席对杨开慧的爱,从始至终都没有变过。
结语革命的岁月中,其实也并不乏儿女情长。人们看到的,往往是革命情侣的生离死别,却不会注意到他们对各自的深情。建立在共同理想和信仰上的情感,往往更加纯粹和真挚。正如毛主席和杨开慧,虽然早已阴阳永诀,但是彼此的心,却从来没有分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