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到底是个什么人,古代和现代的解释一样吗?

立坤聊历史 2023-11-28 10:04:22

对于“真人”一词,我们应该不陌生。

金庸武侠剧中所说的张三丰张真人,就属于 “真人”。

最近周山小编在县城小学教学楼墙上写着,做个真人。

那么,学校这个真人和张真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我们来具体探讨一下:

先了解一下道教的“真人”的本源。

其实在道教中,“真人”一词很早就出现了,最初的出处是在庄子的《南华经·大宗师》一篇之中。《大宗师》之中这样描写真人: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真人是了知大道境界者,有大智慧,真人平静、无欲,与天合一,外物已然无法对他造成危害。

庄子最早对于真人定义之后,其后一些杰出的国学经典中也有对于真人的描述。《洞元自然经诀》:真人者,体洞虚无,与道合真,同于自然,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通。《鬼谷子》:生受于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黄帝内经》: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以上诸家对于“真人”的定义,仔细推敲,可知是相通的。用今天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来概括,“真人”的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亦泛称“成仙”之人。

道教出现后,“真人”一词就几乎成为道家的专有名词。道教对于“真人”的定义,有了本教的浓重色彩,简洁而不失深度。道教认为,洞悉了宇宙和人生的本源,真正觉悟者,就是真人。这个定义,其实也是“天人合一”境界的另一种说法。

由于真人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历史上被封为真人的人,寥寥无几。我们比较熟知的,关伊子、庄子、列子,在唐朝时期被封为道家真人。而鬼谷子、王重阳、张三丰等,则被封为得道真人。

道教确立之后,教中弟子推举了“四大真人”,分别为通玄真人、冲虚真人、南华真人、洞灵真人。而老子作为道祖,则是四大真人的老师。通玄真人乃是战国末期的文子,曾拜老子为师,文子是范蠡的老师。冲虚真人乃是战国时期的列御寇,也就是列子。而南华真人,相信大家都知道,他就是著名的庄子。洞灵真人是亢仓子,相传叫做庚桑楚,《庄子》一书中称其为庚桑子。亢仓子是老子的弟子,得老子真传。

“真人”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真人”的境界,并非渺然无际,而是有理可循。

好了,让我们再了解一下学校这个“真人”的来历。

这里真人应该是人的本真,正如老子《道德经》中说的那样,刚出生的孩子浑身上下都是红色的,称之为“赤子”,刚出的孩子的本心就是赤子之心,也叫本心,亦称之为真心。

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这句校训引自教育家陶行知在1946年写的《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的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其中“教人求真”就是教人追求真理,明白自然规律,懂得社会规范,了解自己,要具有科学精神。

陶知行不仅提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且给出了“四个真人”的标准。一是具有“科学的头脑”的人,二是拥有“农夫的身手”的人,三是争做“人中人”,四是成为“整个的人”。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人,而这个人,应该是获真知、求真理的人,他应该“实实在在求学问,坦坦荡荡去做人”。

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他教育学生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并随时准备为真理而献身。老师最根本的教学,目的在于教导学生追求真理;学生最根本的学习,目的在于学习做个真诚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追求人生的真理。“真”比一切都重要。只有在内心确立了“真我”的人,也就确立了自信,奠定了积累胜利的基础,有了一个基础,就不会与成功失之交臂。

“学做真人”就是学习做一个遵循自然规律、社会规范,忠实于自己的一个快乐幸福的人。

0 阅读:0

立坤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