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一首冷门“端午词”,写尽了节日的热闹,令人沉醉不已

解忧诗词 2024-06-09 23:24:36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不知不觉中,岁月又翻了一页,我们迎来了那个古老而浪漫的节日——端午。

这是一个缅怀屈原的节日,充满了历史的厚重与苍凉;

这也是一个热烈欢乐的节日,粽叶的香气,竞渡的喧闹,充盈着每一个角落。

很喜欢南宋词人杨无咎的一首端午词,虽冷门,却写尽了节日的热闹,令人沉醉不已。

《齐天乐·端午》

杨无咎杨无咎〔宋代〕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

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

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疏疏数点黄梅雨”,词作开头便点明了节令特点。

农历五月正是梅子成熟,渐渐变黄的时期。

此时江南一带多阴雨天气,故而又被称为“黄梅雨”。

“疏疏数点”说明这雨不大,一方面正契合黄梅雨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为后文描写热闹的节日氛围埋下伏笔。

试想一下,若是那种倾盆大雨,恐怕过节的热情也会消减几分吧。

“殊方又逢重五”,词人当时正身处异乡。

异乡逢佳节,再加上淅淅沥沥的黄梅雨,虽不言愁而愁情自现。

最值得玩味的是“又”字,说明词人已离开家乡多年。

萦绕心间,难以言喻的“乡愁”全是通过这个字得以体现。

“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幸而词人并没有一直沉浸在思乡的情绪中,而是宕开一笔,开始描绘荆楚一带的节日风俗。

“角黍”也就是粽子,但与现在的粽子又有些不同。

早期的“角黍”里面包的多是黍米,而外面则是用菰叶(也就是茭白的叶子)包裹,所以又被称为“菰黍”。

而“菖蒲”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其叶子形状宛如长剑,因它的根茎可调香,也可入药,有驱虫防疫的功效,被古人视作“灵草”。

在端午那日,常将其和艾草一起悬挂于门前,以驱虫避凶,或饮用以叶子浸泡的美酒。

甚至还有将菖蒲根切碎,然后以盐腌制,用以佐餐,也就是苏轼在《南歌子·游赏》中提到的“昌歜(chù)”。

词人并没有大肆渲染端午的节日氛围,只是拈出“角黍”和“菖蒲”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风物,便足以令人联想那热闹的节日场面。

再来看“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描写的依然是有关端午的风俗。

“艾虎”就是用艾草扎成老虎的模样。

在古人眼中,“虎”不仅是山林之王,象征着勇猛,更是一种可以驱邪镇祟保平安的神兽。

用艾草做虎,还有以雄黄酒在额上画“王”字,都有以虎驱邪之意。

“钗凫”就是妇人们插在头发上的护符,同样有辟邪之意。

而“朱符”也被称为“五毒符”,就是是用朱笔在纸上画蜈蚣、蟾蜍、蛇、蝎子、蜥蜴(也有一种说法是壁虎)。

“红缕”也叫“朱索”或是“五色丝”,“长命缕”等,通常系在手臂上,或者悬挂在床帐上。

古时,农历五月视为“恶月”,随着天气的炎热,蛇虫鼠蚁开始肆虐。

衣服上佩着虎形的艾叶,头上插着避毒的饰品,手上缠绕着彩色的丝线,都表现了人们对健康、长寿、安宁的美好追求。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女子化完妆后,拿着小扇子,倚靠在窗前轻轻摇动着。

上半阕的画面定格在了“唤风绫扇小窗”,将美好而悠闲的节日氛围推向了顶端。

如此浓郁的节日氛围引起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波澜呢?

我们来看下半阕。

换头“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另意另起,但意脉不断。

“沈湘”也作“沉湘”,就是指代屈原投汨罗江这一典故,从节日习俗转到缅怀屈原,算是另意另起。

而“屈原”又与端午密切相关,所以又算意脉不断,过渡自然,正见词人功底。

在词人看来屈原之事已经过去很久了,在这样欢乐的节日氛围中,就不要去想他了。

比起朗诵凄凄艾艾的《离骚》,还不如听歌女们手持象牙板,高歌一曲。

缅怀屈原也是端午的一大主题,然而词人却偏偏反其道而行,劝诫友人“休对酒,感时怀古”。

不是他尊重屈原,而是因为在这样一个热闹的节日里,词人作客他乡,心中本就悲苦,若是再沉浸于哀悼屈原的氛围里,那么只能是愁上加愁。

为了排遣心中的愁苦,自然就不能再“感时怀古”了。

“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如果说词人之前尚有牢骚,那么这里便已完全沉醉了。

“荷香”,说明令词人心醉的不仅是美酒,还有美景。

而“陶陶”二字将词人那种怡然自乐的神态活活画出。

“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渐渐沉醉的词人听到了远方传来龙舟竞渡的喧闹声。

这两句虽是从听觉角度进行描写,然而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种激烈、热闹的竞渡场面。

全词到此结束,但是节日的活动仍在继续,热闹的氛围仍在蔓延。

整首词来看,词人以饱蘸情感的笔触,讲述着那个时代关于端午的风物习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节日的热闹。

俨然一幅端午习俗大观,令人沉醉不已。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2 阅读: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