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因为这一天,整个中国的历史分为两节,这不单是中国的大事件,更对未来的世界格局发展影响深远。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发的电影横空出世,这部电影上映于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按理说作为献礼片,本应该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出现在大荧幕上,但这部电影注定要和悲壮、愤慨这些词挂钩。
就在这一年的5月8日,中国驻前南联盟大使馆被美国最先进的战机投送的精确制导炸弹误炸,当然,所谓的误炸只是美国的说辞。
面对如此痛心的事件,我们除了怒吼一声,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在国际交往中,实力永远是维护正义的基础,国防才是外交真正的后盾,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说回电影,影片的开头设计的这几个情节巧妙地展现了中苏关系。雨天,陆光达从车上走下来之后,给苏联专家撑伞,苏联专家主动接过伞说,在这个世界上,伞永远掌握在高个子手上,意思是苏联要充当中国的核保护伞。
陆光达听罢,主动走入于林,表示中国拒绝,随后一阵风吹来,雨伞散落,预示着靠别人永远靠不住,似乎也预示着苏联解体的结局。
苏联解体
看到这里,小伙伴们肯定发现了,电影的男主角可是想当年十里八乡有名的俊后生,弃武从文的李团长,当年咱在十里八乡那可是有名的俊后生。
人物的名字设计也有巧思,有网友认为陆光达代表大陆光速发达,与之对应的是留在美国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好朋友夏世忠,隐喻下辈子才能尽忠。
很多人根据这条信息确认陆光达的人物原型是邓稼先,下诗中的人物原型是杨振宁。实际上,他们并不特指某一个人,而是归国或者留在国外的一批人的缩影。
隐姓埋名的英雄
影片中,陆光达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和物理博士,妻子叫王茹慧。
同样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核物理,夫妻都学核物理的这个设定则来自中国现代科学家三强中的钱三强,他和他的妻子、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的何泽慧,两人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同班同学。大学毕业时,何泽慧是第一名,钱三强是第二名。
何泽慧
1936年,何泽慧前往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选择了实验弹道学专业。
在当时,这是一个与德国军事工业密切相关且保密程度很高的领域,通常不接受外国学生,尤其是女性学生,何泽慧说服了系主任克兰斯教授打破先例,成为该系第一次招收的外国学生,也是弹道学专业招生的第一名女学生,何泽慧也成为第一位德国军工女博士。
女生加德国加留学加弹到家博士,这无论放在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时代,都是牛人中的牛人,传奇中的传奇。
新中国成立后,钱氏夫妇一起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后来筹建两弹一星团队合作会,本来也入选。
钱氏夫妇
尽管因为种种原因,他被排除在名单之外,退居二线,但他成功带队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的点火中子源,又重测了对于选择氢弹技术路线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数据,可以说是背后的无名英雄。
而在中国的两弹一星伟业中,像合作会这样的无名英雄还有很多,影片中辍学的老李原型是郭永怀。
郭永怀
提起郭永怀这个名字,可能有些小伙伴会觉得陌生,其实他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在核弹、导弹、地球卫星三个领域都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也是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
1935年,郭永怀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40年留学加拿大,赴当时国际上著名的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美国加州理工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和钱学森一起成为世界气体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弟子。
1960年,郭永怀被任命为二机部九院,专门从事核武器其研制,1963年我国在青海建成核试验基地后,由于工作需要,郭永怀常往返于北京和星海之间。为了保证科学家的安全,中央领导特别叮嘱尽量不要乘坐飞机。
但为了节省时间,加快科研和实验进度,郭永怀还是选择了乘坐飞机。
1968年12月4日,他在任何导弹发射实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于是急匆匆从青海赶到兰州,换乘飞机连夜赶回北京。结果当飞机在北京降落时,出现严重故障,失衡坠毁,郭永怀不幸遇难。
当搜救人员在飞机残骸中找到郭永怀的尸体时,发现他跟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而两人中间是被保护完好的核武器绝密资料。很难想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两人是怎样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和求生的本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郭永怀牺牲后的第20天,1968年12月25日,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实验成功了。而作为陆光达的第一原型,邓稼先同样是以身殉国的典范。
邓稼先
1941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靠着天赋和努力,不到两年就修满学分,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乘船回国。
1958年8月,邓稼先受邀成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虽然是理论设计负责人,但在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的危险时刻,邓稼先一直坚持与操作人员一起工作。
1979年的一次氢弹试验中,飞机空投下氢弹,降落伞却没有打打开,氢弹从高空直接摔到了地上。
邓稼先深知弹头里装的钚239辐射的厉害,但一颗弹头的珍贵性不言而喻,于是舍弃自身安危,冲进试验场寻找原因。你们谁也不要去,这是我做的,我知道你们去了也是白受污染。
就这样,长期从事核实验工作,邓稼先的身体遭受了严重辐射,1985年7月,他被检查出患有直肠癌,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忍着病痛,和渔民共同书写了中国核武器发展规划建议书,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1986年,邓稼先回到家里,许鹿希本以为两人终于可以一起过后半生的日子,没想到邓稼先所剩的生命不多了。
此时的邓稼先直肠癌晚期,身体受到核辐射的伤害,五脏六腑没一处是好的,各种出血,全身被疼痛折磨着,一次比一次更痛。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永远的离开了,享年62岁。
很多人常常拿邓稼先安与杨振宁做对比,两人年少相识,自中学时期便是要好的同学和朋友,在西南联大再次成为同学,后来又都赴美留学。
然而学成之后,邓稼先回国隐姓埋名,投身两弹一星事业,而杨振宁却留在美国,名扬世界,此后还加入了美国籍。
不少人抨击杨振宁,却不知杨振宁从事的是理论物理研究,而当时中国的条件无法满足他在理论物理研究上的需求。尽管杨振宁长期居住在美国,但他一直心系中国,关心中国科技发展。
1971年中美缓和,美国发布公告解除外国人访问中国的禁令。杨振宁是第一个申请归国的华裔科学家。回国后,他交给接待人员一份希望会见的人员名单,列在第一位的就是老同学邓稼先。
邓稼先曾在给杨振宇回信中写道,原子弹的成功完全是中国人自主研发。收到回信时,杨振宁热泪盈眶。在信的结尾,邓家西安给杨振宁留了一个期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晚年,杨振宁也回应了更加新的期望,从2004年开始定居清华大学,出席各种学术活动,依靠个人影响力为中国的科技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全国上下群策群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科研工作者们靠着信念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无私奉献了一生。
许多人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而这其中不乏像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郭永怀等冲破重重阻拦归国奉献。
留学生们留下他们的故事,激励我们新时代留学生群体努力学习,无私奉献,为我们伟大祖国乃至全人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最后,让我们一同向两弹一星元勋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