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睿丨史上混得最惨的开国皇帝,权臣掌握大权,皇帝沦为傀儡

雁芙说历史 2024-03-07 10:21:53

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应该是历史上混得最惨的开国皇帝了,没有之一。

作为一个开国帝王,司马睿没有能力驾驭强臣,以至于称帝后短短几年时间,就出现权臣坐大,严重威胁皇权的不利局面。

等他反应过来,开始着手削弱权臣的势力时,已经为时已晚,结果由此引发历史上著名的“王敦之乱”。

在这场变乱的前期,权臣王敦胜出,皇帝司马睿彻底变成了傀儡。

司马睿也因此忧愤成疾,不久便病死。

很多时候,由于东晋和南宋都是丢失中原后,偏安于南方的王朝,我们经常会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

但事实上,司马睿建立东晋时遇到的困难要比南宋的赵构大得多,形势也更加严峻复杂。

今天我们就来捋一捋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崛起历程以及他是如何变成傀儡的。

司马睿是如何崛起的?

如果按照传统的皇位继承制度,司马睿这个人是完全没有资格做皇帝的,就是轮也轮不到他。

因为司马睿的爷爷司马伷是司马懿的庶子,并不是嫡出,更不是司马昭这一脉,属于只是司马家族的旁支疏属。

西晋建立后,司马炎大量分封皇室子弟,司马伷被封为琅琊王,后来到西晋末年爆发八王之乱时,司马睿才继承了琅琊王的位置。

由于司马睿属于皇室旁支疏属,所以在西晋的分封王中,实力很弱,根本掀不起风浪。

在八王之乱那十几年里,看着那些实力强大的诸侯王互相攻伐,争夺权力,司马睿只敢夹着尾巴做人,处处退让,保持低调,以求自保。

司马睿虽然是琅琊王,但也一直待在洛阳,还挂了个员外散骑常侍的闲职。

这期间,他认识了王导,并且交往密切,王导出身于北方头等世家大族“琅琊王氏”,其家族势力很强大。

在不久的将来,王导将成为司马睿崛起的关键,也是将司马睿扶上帝位的关键人物。

304年,八王之乱进入尾声,司马睿也卷入进来,当时西晋朝廷这张牌桌上只剩下三个诸侯王互相争斗,分别是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

此时掌权的是司马颖和司马颙,反对他们的是司马越。

而司马睿实力弱得可怜,只能跟在东海王司马越的屁股后面,与司马颖、司马颙对着干。

不久之后,司马越裹挟晋惠帝进攻邺城,结果被打得大败而逃,晋惠帝、司马睿以及众多王公大臣都被劫掠到邺城。

紧接着,司马睿的叔父司马繇因得罪了司马颖,结果被杀害,司马睿担心自己受到牵连,于是暗中潜逃到洛阳,中途差点被抓。

到了洛阳以后,他立马接出所有家眷,迅速返回封国琅琊郡。

305年,司马越东山再起,他和弟弟司马腾、镇守幽州的王浚,联合异族乌丸、羯朱等起兵进攻司马颖。

司马睿则被任命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驻守下邳(今江苏睢宁),替司马越看守后方。

这期间,经过多年的相处,王导已经成为司马睿手下最重要的心腹谋士,并任职平东将军司马,司马睿对他言听计从。

306年,司马越以武力手段干掉了司马颖和司马颙,成为八王之乱中最后胜出的诸侯王,并掌握西晋朝政大权。

司马越掌权后,不仅毒杀晋惠帝,拥立晋怀帝,还专权擅事,引发诸多不满。

最严重的是,流民军领袖李雄在蜀中称帝,匈奴人刘渊自立为王,并且频繁进攻西晋。

司马睿身边的王导是有识之士,能力很强,他通过种种迹象判断,天下即将大乱,于是极力劝说司马睿出镇建邺(南京),在江东成就一番事业。

但司马睿要想离开京城,出镇建邺,不是他说了能算的,得经过司马越批准才行。

307年,王导动用自己的关系网络,说动东海王妃裴氏给司马越吹枕边风,终于使得司马越同意让司马睿出镇建邺,并任命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之江南诸军事。

然而,司马睿本来就没什么实力,江东原本也不是司马睿的地盘,虽然得以出镇建邺,但他在江东完全没有任何根基。

最严重的有两个问题。

第一,江东本土的世家大族在西晋灭东吴后,长期受排斥,他们并不买司马睿的账。

第二,江东乃至整个南方并不安定,这里叛乱、起义频发,司马睿需要将这些乱事镇压下去。

因此,司马睿刚到江东时,面临的处境是非常尴尬而且十分严峻的。

他本身实力弱,而且没有什么名望,江东那些本土的世家大族基本没什么人前来归附。

关键时刻,是王导出面,亲自前去拜访江东士族领袖贺循、顾荣,并成功说服他们前来拜见司马睿,以示归附之意。

有了这两人的带头作用,江东不少士族纷纷望风归顺。

此外,王导为了加强司马睿的威望,趁一次郊游的机会,故意让司马睿坐在豪华的轿子上,两旁再配备阵容庞大的警卫队伍,搞得十分壮观。

而王导以及从中原南渡过来的名士则骑着马跟在司马睿的屁股后面,然后大摇大摆地招摇过市。

江东的人见到如此威武的排场,大量的人纷纷拜倒在路边,甚至有人惊呼道:“江东有主。”

自此以后,江南地区的士族纷纷归附,司马睿这才在江东站稳了脚跟。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睿在江东站稳脚跟后,琅琊王氏家族中的王敦,他是王导的从弟,于309年被任命为扬州刺史,赴江东赴任。

王敦到任后,也成了司马睿的左膀右臂,专职掌兵权,这为司马睿最终成为傀儡埋下伏笔。

司马睿还没过几天安稳日子,南方相继发生叛乱和起义。

当时中原地区是八王之乱的主战场,八王之乱结束后又是五胡乱华的主战场,可以说战乱频繁。

而同一时期的南方,其实也不安定。

早在司马睿出镇建邺之前就爆发过张昌起义,这场大规模的起义一度席卷荆州、扬州、江州、豫州、徐州等地,虽然后来被平定,但也掀起了很大的风浪。

311年,川蜀流民首领李骧起兵,转战荆州一带,结果很快战败,于是投降。

结果荆州刺史王澄不仅要将投降的李骧处死,还将投降的8000流民军赶入长江淹死,由此激怒了流民队伍。

消息传出后,数万家流民为了自保,干脆推举杜弢为首领,再度发动起义,在荆州四处进攻。

这场大规模起义长达5年之久,一直到315年才被扑灭。

为了镇压这场起义,司马睿以王敦为征讨大都督,负责平乱。

在这场长达数年的平乱战争中,涌现了一位不世出的名将,此人便是陶侃,他在镇压起义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功勋。

王敦作为统帅,担心陶侃的光芒盖过自己,进而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在战争后期不断排挤陶侃,平乱之后,他便将陶侃撵去最偏远的广州做了刺史。

起义被扑灭后,王敦则被进一步提拔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封汉安侯,可自行选置刺史以下官吏。

这些任命中,“可自行选置刺史以下官吏”这一条十分关键,这意味着王敦可以在刺史以下的所有关键职务中安插自己人,最后形成自己的势力体系。

此外,早在杜弢起义之前,江东还爆发了多次叛乱,跟司马睿有关联的当属309年发生的钱璯之乱。

当时,刘渊建立汉赵政权以后,发兵进攻西晋都城洛阳,掌权的司马越于是调王敦以及建武将军钱璯率军增援。

谁知,这个钱璯眼见刘渊兵势强大,行军至广陵(今江苏清江西)时,不敢再前行一步。

司马睿作为上司,奉命催促其前行,并且威胁他,如果不率军增援,就要以军法收拾他。

钱璯一怒之下宣布反叛,并发兵进攻王敦所部,王敦被打得措手不及,退回建邺,而钱璯则是连战连捷,兵锋一度直接威胁建邺。

关键时刻,江东本地大族出身的周玘出面,号集部曲武装与官军联合进攻叛军,击破并斩杀钱璯,叛乱才得以平定。

说起这个周玘还是个传奇人物,在那个乱世时代,江东曾经先后爆发三次叛乱,都是此人挺身而出,召集武装力量,三次平定江南,后世将此事称之为“周玘三定江南”。

但司马睿主政江东以后,对周玘十分猜忌,最后将其权力架空,导致周玘郁郁而死。

除此之外,杜弢起义爆发初期,江州刺史不愿意服从司马睿的领导,司马睿于是派王敦率军击破江州,接管其地盘,豫州刺史也被司马睿派兵驱逐。

所以说,司马睿出镇建邺以后,南方的局势并不稳定,不仅战乱频发,而且当地士族也不拥护他。

司马睿为了掌控江南地区,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才在南方立足。

在这个过程中,王导、王敦这两个人起到了关键作用。

王导负责辅佐司马睿治理江东、出谋划策,王敦则领兵在外,负责镇压叛乱,掌握兵权,而司马睿又十分倚重这俩人,给了他们很大的权力。

这也是导致后来东晋开国以后,王氏家族坐大到最终严重威胁皇权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在司马睿攻略江东时,北方局势发生了剧变!

311年,也就是南方爆发杜弢起义这一年,汉赵皇帝刘聪派兵攻破洛阳,俘虏晋怀帝,西晋王朝由此进入两年无朝廷状态,各地拥立了数个临时朝廷。

313年,晋怀帝被汉赵皇帝刘聪毒杀,司马邺在西晋大臣的拥立下,于长安称帝,是为晋愍帝。

但是,匈奴人建立的汉赵政权为了彻底攻灭西晋,不断对长安发起猛烈攻击。

晋愍帝面对敌军强大的军事压迫,下诏天下州郡发兵勤王,司马睿也收到了要求他率军收复洛阳的诏书。

但司马睿此时忙于经略江东,平定内乱,根本无心北伐,司马睿没有北伐之志是一回事,南方也确实不安定,战乱四起,司马睿客观上还真没有北伐的条件。

晋愍帝为了拉拢司马睿帮助自己,还特意加封司马睿为丞相、大都督,负责都督陕东诸军事,虽然这些职务有名无实,但毕竟是朝廷任命,无形中提升了司马睿在江东的政治声望。

不过,司马睿虽然没有派兵北伐,但他手下有个叫祖逖的厉害人物,主动请缨。

司马睿给了他一千人份量的粮草和三千匹布,让祖逖北上自行招兵买马,祖逖率领自家宗族乡党数百人北上以后,用7年时间打出了一片天地,连石勒都拿他没办法,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到了316年11月,长安在汉赵政权军队的进攻下,终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晋愍帝被迫投降,西晋宣告灭亡。

消息传到江东后,司马睿立即开始了一段演技很一般的表演。

他听到长安被攻破,晋愍帝被掳走的消息后,表现得异常愤怒,随即传檄四方,表示要亲率大军北伐,解救晋愍帝。

这原本只是做做样子罢了,真要北伐的话,面对强盛一时的汉赵帝国,司马睿手里的兵力和实力,能自保就不错了。

可北伐的话已经放出去,檄文也传了出去,事到临头却反悔,有点说不过去,自己也下不来台。

最后,司马睿干脆说丞相府督运令淳于伯掌管后勤不力,导致后勤供应不足,使得大军无法北伐,将淳于伯冤杀,这场政治闹剧才算结束。

晋愍帝被掳走前,曾写下诏书,说让司马睿代替自己“统摄万机”,但要求司马睿称帝后要收复旧都,报仇雪恨。

诏书于317年2月被弘农太守宋哲带到江东,递到司马睿手上,这相当于是要传位给司马睿,是得到了合法的继承权。

这一年,在群臣的劝说下,司马睿宣布晋升为晋王。

此后,在北方坚持抵抗胡人武装的西晋将领以及江东众多大臣联名请求司马睿即皇帝位,但司马睿以晋愍帝还在世,中原尚未光复为理由拒绝,实际上就是在做政治表演,自古以来都这样。

318年2月,晋愍帝被杀,消息传到江东后,司马睿没了阻碍,在群臣的劝说下,遂于4月宣布登基为帝,是为晋元帝,东晋由此开国。

然而,司马睿登基后仅仅几年时间,就爆发了著名的王敦之乱,开国皇帝沦为傀儡。

王敦之乱,司马睿失驭强臣

通过司马睿的崛起过程可以看出,他能割据江东,直至最后登上皇帝之位,王家兄弟俩的功劳不可谓不大。

司马睿登基之后,王导、王敦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东晋帝国最有权势的人。

其中,王导被封为骠骑大将军、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

王敦则被封为大将军,加侍中、江州牧。

东晋的权力格局就变成了这样:自皇帝以下,王导总览朝政大事,为百官之首,王敦掌控帝国兵权,成为军方一号人物,都督江南六州兵马。

除此之外,朝廷各个部门中也有大量王氏家族的人任职。

所以当时的政局,不仅仅是王家哥俩掌控大权,而且朝野上下也遍布着王家的势力。

这样一来,皇帝虽然没有被架空,但已经处处受到掣肘。

当时民间还流传着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

意思就是说,琅琊王氏家族与皇室的司马家族共同掌握东晋帝国的权力,以前的天下是皇帝的,现在变成了皇帝与王氏家族共同执掌的了。

司马睿当初不断重用王家哥俩的时候,估计从没有想过会造成如今的后果。

等他登基之后,才发现王家人的权势实在是太大了,而且有架空皇权的危险,司马睿为此寝食难安。

为了压制王氏家族的势力,巩固皇权,司马睿开始有意识地疏远王导,然后提拔刘隗、刁协等人,组建属于皇帝自己的嫡系力量。

面对司马睿的刻意打压,王家这哥俩在应对方式上,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反应。

王导这个人比较忠心,也十分顾全大局,尽管司马睿在刻意疏远他,可他还是以大局为重,面对仕途上的起落,并未介怀。

但王敦就不一样了,他对司马睿的打压十分不满。

在那个乱世当中,从八王之乱开始,一直到西晋灭亡,晋朝的皇帝始终都是权臣手上的傀儡,被权臣玩弄于股掌之中。

皇帝的权威由此严重下降,王敦作为当时东晋的军方一号人物,手握重兵,他完全有资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320年,司马睿终于展开了行动。

当时正好湘州刺史的职务空缺,这个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具有牵制荆州的作用。

自从中原沦陷以后,东晋在南方建立政权,要防备北方胡人的进攻,荆州是一个战略要地,所以一直由王敦镇守在武昌。

此时,王敦一看湘州刺史的职务空缺,他立马就上书请求让自己的亲信陈颁来担任刺史之职,但司马睿深知不能让王敦坐大,于是否决了王敦的请求,改派皇室宗族的司马承担任。

王敦收到消息后,十分不满,当即写了一封言辞激烈的奏章,他在奏章中大谈自古以来的忠臣是如何被皇帝猜忌,被小人陷害的,希望皇帝大人不要变成这样。

然而,司马睿看完之后,却是愈发地忌惮王敦了,但表面文章还是要做的,司马睿此后又不断给王敦加官进爵,提升待遇。

321年,司马睿再次展开新一轮的行动。

司马睿以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冀雍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出镇合肥。

值得注意的是,戴渊的下辖区域包含了北伐名将祖逖掌管的豫州、兖州,而祖逖是当时唯一能威压王敦之人。

接着,司马睿又以刘隗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出镇淮阴。

司马睿此举的意图很简单,东晋帝国的兵权不能让你王敦一个人独掌,皇帝必须要有心腹之人掌握兵权,并以此监视和牵制王敦。

刘隗上任之后,王敦写了一封信给刘隗,想与之交好,表示愿与刘隗同心辅佐皇帝,拉拢之意十分明显。

刘隗作为皇帝的嫡系,当然不会上当,于是给王敦回信,并引用了庄子的一句话:”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意思是说,我们不是同路人,大家相忘于江湖就好,不必交朋友。

接着又说:“竭股肱之力,效之以忠贞”,表示自己一定会效忠于皇帝,不会与王敦同流合污。

王敦收到回信后,十分震怒,此时已有反叛之心,但不敢发作,因为有两个人的存在,令他十分忌惮。

一个是名将周访,另一个是北伐名将祖逖。

周访在南方参与各种平乱战争,建立赫赫功勋,而且手握兵权,是一个有能力与王敦抗衡的人物。

祖逖就更厉害了,他甚至威压王敦一筹。

据《世说新语》记载,王敦对朝廷不满,想进兵健康,处置朝臣,安插亲信,还提前派参军告知朝廷,并知会一些重臣。

祖逖见到王敦的使者后,当场怒斥道:阿黑(王敦小名)怎敢如此放肆,你回去告诉他,让他早点滚回去,要是晚了一步,我就亲率三千精兵,溯江而上,把他收拾了。

王敦十分忌惮祖逖,听完此话后,顿时就打消了进兵健康的念头。

祖逖威名赫赫,当初仅以几百人的队伍北上,自行招募军队,筹措粮草,愣是在北方打出了一片大好形势,与强大的石勒形成对峙。

可惜的是,当时东晋内部政局不稳,皇权受到威胁,司马睿的精力都放在巩固皇权上了,根本没兴趣北伐。

祖逖为此忧心忡忡,担心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影响了自己的北伐大业,最后看着愈演愈烈的内部权力争夺,祖逖也忧愤成疾,于321年病逝。

此时,周访已于320年去世,祖逖也病逝于321年,这两人死后,东晋帝国内部已经没有任何人能够压制王敦。

祖逖死后仅仅过了一年,王敦便举兵反叛。

322年,王敦列举刘隗的十大罪状,以“清君侧”的名义在武昌起兵,进兵至芜湖后,又列举刁协的罪状,兵锋直指东晋都城健康。

皇帝司马睿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于是立即召回刘隗、戴渊等人率军进驻建康,与王敦抗衡。

谁知,双方开战之后,司马睿的军队节节败退,王敦最后兵临建康城下。

司马睿兵败之后,已经无兵可用,建康城也朝不保夕,无奈之下,对于刁协、刘隗这两个心腹大臣,是王敦点名要杀的人,司马睿不愿他们死在王敦的刀下,于是为他们准备快马,让这二人赶紧逃亡。

开国皇帝被权臣以武力逼到这个份上,历史上除了司马睿,也没其他人了。

不久之后,刁协在逃跑的半路上被随从所杀,将其首级送给了王敦,而刘隗的运气要好很多,一路北逃之后,最终投奔了占据中原的后赵皇帝石勒。

此后,王敦兵临建康城,并进驻战略要地石头城,司马睿此时没有一兵一卒可用,建康城也陷入大乱,无奈之下,只好遣使向王敦求和。

接着,司马睿派遣文武百官前往石头城拜见王敦,同时宣布王敦无罪,并任命王敦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江州牧。

自古以来,只有臣子前来觐见皇帝的,可王敦如今威压皇帝,不愿来建康城面见天子,司马睿堂堂开国皇帝,也只能让文武百官去石头城拜见王敦。

这对于皇帝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可如今司马睿已无兵可用,面对王敦手里足以碾压自己的武力,司马睿尽管受辱,也不得不这么做。

自此以后,王敦虽然没敢把司马睿废黜,但已经实质上掌握东晋帝国的朝政大权,凌驾于皇帝之上,帝国的一切事务,皆听凭其处分。

开国皇帝司马睿由此彻底变成了傀儡,皇权被彻底架空。

司马睿在这种傀儡生涯中,被王敦控制和羞辱,心情长期郁闷,最终心力交瘁,忧愤成疾,于323年病死,年仅47岁。

司马睿死后,太子司马绍继位,是为晋明帝。

不过,当初王敦作乱时,王氏家族分成了两派,一派站在王导这边,支持皇帝,另一派站在王敦这边,举兵作乱。

司马睿在最危急的关头,还是选择了相信王导,在临死之前,还任命王导为辅政大臣。

而王敦之乱,一直到晋明帝司马绍登基后,才依靠江东其他忠于晋室的世家大族势力,向王敦发起反攻倒算行动。

当时王敦已经年老,而且病重,皇帝司马绍的讨伐大军以以王导为大都督,总领征讨诸军。

王敦不久后病死,其所部群龙无首,被讨伐军击溃,王敦之乱才得以平定。

但王敦倒台以后,东晋的叛乱并未因此终结,此后还爆发过多起叛乱,加上东晋的皇帝普遍比较短命,大多数在二三十岁就死了,很多时候是世家大族控制着朝政。

纵观司马睿的一生,从他崛起到称帝的过程,主要得益于琅琊王氏家族哥俩的鼎力帮助,他才能登上帝位。

但在五胡乱华那个乱世当中,司马睿算不上是一个雄才伟略的君主,也不能说很无能,只能说他的能力平平,很一般。

皇位原本轮也轮不到他,只不过他被时代推上了风口浪尖,坐上了那个位置,可他能力平凡,始终驾驭不了那个动荡的时代,最终只能以开国皇帝沦为傀儡的悲剧方式结束。

说实话,看过东晋的历史,会发现皇帝的权力普遍是受到严重掣肘的,甚至连开国皇帝都是傀儡,所以东晋始终没有办法北伐成功,有客观因素的制约。

但同样是偏安南方,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以后,他开局面对的局势比司马睿不知好了多少倍,而且有岳飞等中兴四大名将鼎立支持。

可赵构却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明明可以一举收复中原,却自废武功,杀岳飞,收兵权,向金称臣,奴颜婢膝,实在是令人愤慨,这样的皇帝,只能是遗臭万年。

参考文献:《晋书》、《资治通鉴》、《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荤著。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0 阅读:2

雁芙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