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战地救护所的伤员和烈士遗体都抬上了车,有几具烈士的遗体完全是用黑塑料袋兜着的,我明白,这几位烈士的遗体已被炸碎了。战争就是这样残酷,一发幺五二榴弹炮爆炸当量能覆盖320平米,我就见过两位烈士的遗体被炮火炸得支离破碎,战友们把烈士的肉块收拢在一起,根本无法辨认。
在战场上,如果有战友牺牲,我们都会在战斗间隙把烈士遗体抢下来,整理好放在一起。但遇到攻坚战,需要连续冲锋,战友大量伤亡时,我们要继续往前冲,也就顾不上整理烈士遗体了,烈士遗体的整理收敛工作只得留给后续部队和民兵担架队了。而我们伤员的救护更为关键。如果是防御战还好办,把伤员集中在战壕内,有卫生员进行包扎,但如果战友实在攻坚战中开阔地受伤,那就只有等到把敌军火力点拔掉后才进行救援,有很多战友因为抢救不及时而牺牲在了战场上。
这么多年过去,我感觉在战斗中,越军非常善于学习总结,越南在六十年代和美军作战中,学习并吸取了美军的作战理论,即在战斗中大量消耗对方有生力量,让战争恐惧在对方士兵中传染。通俗讲就是打死不如打伤。在战斗中将对方一人打死,对方上火力不会瞬间削弱,但如果只将对方一人打伤,势必会有两人或更多人参与营救,这样可以削弱对方火力,可以迅速消灭对方有生力量。对方伤员鲜血淋漓的开放性的伤口伴随着惨叫声会大大削弱对方士气,传递战争的恐惧,让对方的战斗力迅速瓦解。这都是老美这个战争贩子深入研究出来的。
而苏联的武器强调的是武器本体的杀伤力,二战时期苏制的BM幺三火箭弹以其惊人的射速和和恐怖的炮火爆炸覆盖率令德军闻之色变,德军将其取名为:斯大林的管风琴,也就是我们常提起的喀秋莎火箭弹。我们在战斗中就曾领教过苏制子母弹的威力。字母弹其实就是集束炸弹,是一个大炸弹中包裹着很多小炸弹,这种炮弹多用来打坦克,但越军曾向我地面进攻部队发射子母弹,当炮弹来袭,爆炸后,弹片呈45度向上扩散,我们往往会卧倒,最大化避开弹片的攻击,但子母弹落地爆炸后,母弹会释放出许多小炸弹,小炸弹腾空后爆炸,弹片从上往下撒,我就见过躲避炮火卧倒的战友,背上布满了穿透身体的钢珠而牺牲。
军人看淡生死,但死后落叶归根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我军对烈士遗体非常重视,一定要把烈士遗体带回国内安葬。张所长望着几名押车的战友上了车,慢慢驶离,张所长久久站在原地愣神。战地救护所还不撤退吗?班长问。张所长扭过头,我看到他眼眶泛红,说:还有一批伤员马上下来了,救治完这批伤员,我们就撤退。我们跟着张所长走进战地救护所。等待下一批伤员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