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89岁老人以命换水,花36年时间,在悬崖凿出9400米“救命渠”

浮华得历史 2024-09-27 14:06:28

贵州89岁老人,花费36年时间,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9400米的“救命渠”。

在他修建水渠的日子里,不仅没有一分钱的工资可拿,还要面临随时坠落悬崖的危险。

工作繁忙的时候,他连亲人病危去世,都不能去见上最后一面。

是什么支撑着他这么拼命?这条水渠又会给他带来什么?

文本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山村的水源困境·】——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坐落在武陵山脉深处,四面环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

这里的地质结构特殊,地表水容易渗入地下,形成暗河和溶洞,导致地表水资源极度匮乏。

村子土层浅薄,石头遍地,农作物难以生长。

村里仅有一口浅水井,深度不足三米,水量有限。

每天清晨,村民们都要排长队取水。

有时候,一家人轮流排队,就为了打几桶水回家。

遇到干旱季节,这口井甚至会干涸,村民们不得不步行数公里到山下取水。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村民们只能种植一些耐旱的作物,主要是玉米和红薯。

即便如此,收成也常常不尽人意,遇到干旱年份,庄稼颗粒无收的情况并不少见。

缺水不仅影响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也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不说工业水平,村里连农业生产都难以扩大规模。

长期的贫困和缺水,让这个偏远的山村陷入了困境。

就在这样一个地方,一位名叫黄大发的老人,下定决心要改变村子的困境。

黄大发1935年出生在草王坝村,幼年丧父丧母,是在乡亲们的帮助下长大的。

小时候,他经常要和其他孩子一起,走很远的山路去挑水。

这些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缺水的痛苦,也让他从小就立志要为乡亲们做些什么。

16岁时,黄大发当上了民兵队长。

他带领村里的年轻人参与村里的各项建设工作,努力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

23岁时,他成为了大队长,开始全面负责村里的事务。

1959年,黄大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他更加坚定了为乡亲们谋福利的决心。

作为村里的负责人,黄大发深知村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路、电三大难题。

其中,缺水问题最为紧迫。

他经常走访村民,了解他们的生活困难。

看到村民们为了一桶水而辛苦奔波,黄大发下定决心,一定要为村里找到水源,解决这个困扰村民几代人的难题。

——【·36年坚持修渠·】——

黄大发的修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但由于技术和资金的不足,第一次修渠的尝试遭遇了重大挫折。

水渠出现了近百米的落差,最终被冲毁,这项历时13年的工程,以失败告终。

这次失败并没有打倒黄大发,他总结了此次工程中的失败经验。

要想成功修建水渠,必须掌握更多的水利知识。

于是,他开始自学水利技术,同时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

1992年,已经57岁的黄大发再次担任总指挥,重启了这项艰巨的工程。

在施工过程中,黄大发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挑战。

其中最危险的莫过于在擦耳岩进行测量,这里地形险峻,稍有不慎就可能坠落悬崖。

但黄大发没有退缩,他亲自用绳子绑在腰上,纵身跳下悬崖进行测量。

这种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感动了所有参与工程的村民。

为了加快施工进度,黄大发还定下了严格的规定:每人每次背沙不少于80斤,每天要背运1000多斤。

这个要求不仅适用于其他村民,黄大发自己也是如此。

他以身作则,带领大家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大发渠终于完工了。

这条水渠总长9400米,其中主渠7200米,支渠2200米。

它跨越了3座大山,穿过了10多个悬崖,采用了人工凿石、爆破等多种施工方法。

这项工程的规模和难度,在当时的农村水利建设中都是非常罕见的。

——【·为村子的牺牲·】——

在修建大发渠的36年里,黄大发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他不仅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还承受了巨大的个人牺牲。

1982年,黄大发的二女儿突发重病。

当他得知消息时,还在修渠的工地上,已经来不及赶回家。

女儿最终不幸去世,而黄大发甚至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几年后,黄大发又遭遇了另一个打击。

他的大孙子因脑膜炎突然病危,需要紧急送医。

然而,当时黄大发正在工地上忙碌,等他赶到医院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机。

虽然孙子最终得救了,但还是受到了一些影响。

这一次的经历,又给黄大发带来巨大的自责和内疚。

面对这些家庭变故,黄大发内心备受煎熬,但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全村人的希望。

他选择继续坚守在修渠工地上,用自己的付出来换取全村人的福祉。

在修渠过程中,黄大发总是冲锋在前。

在悬崖峭壁上进行测量时,他常常是第一个站出来的人;在进行爆破作业时,他也总是冒着巨大风险,第一时间检查爆破效果。

退休后,黄大发仍然没有停下为村庄发展努力的脚步。

同时,他还鼓励年轻人回村任教,亲自为他们联系工作,培养了30多名大学生,为村庄的未来储备了人才。

此外,黄大发持续关注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

他参与了多个项目,如修建通村公路、建设小型水电站等,继续为改善村民生活条件贡献自己的力量。

即使在80多岁高龄,他仍然经常步行到工地查看进度,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大发渠的影响·】——

大发渠建成后,彻底改变了草王坝村的农业生产面貌。

过去,村民们只能种植耐旱的玉米和红薯,产量低下,收入微薄。

如今,充足的水源让他们可以种植更多需水量较大的作物,大大提高了农业产出。

村民们不再为取水发愁,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粮食产量的增加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还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入。

大发渠推动了当地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

1995年,在解决了用水问题后,村里又修建了4公里长的公路,彻底改变了交通闭塞的状况。

1996年,电力设施建设完成,村民们终于用上了电。

水、路、电三大问题的解决,为草王坝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大发的事迹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这些荣誉不仅是对黄大发个人的肯定,更是对草根英雄精神的褒奖。

大发渠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

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激励了更多人投身农村建设和水利事业,展现了党员的责任担当和为民服务的精神。

它告诉人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

参考资料

头条百科:黄大发

“当代愚公”黄大发:绝壁天渠映初心 [新华社]

“当代愚公”黄大发对话青年:坚持奋斗 不怕困难不放弃 [中国青年网]

0 阅读:1

浮华得历史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