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村碉楼群位于广东开平市塘口镇,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自力村系由三条方姓自然村组成:安和里(俗称犁头咀)、合安里(俗称新村)和永安里(俗称黄泥岭)。最初建村的是犁头咀,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开村,因地形像犁头而得名;永安里几户则是从升平村委会黄村迁来;合安里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村。
自力村碉楼群位于开平市塘口镇,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该村自然环境优美,水塘、荷塘、稻田、草地散落其间,与众多的碉楼、居庐相映成趣,美不胜收,形成一幅阳春烟景田园诗意般的农耕水墨画,独具岭南乡村气息的洋式城堡村落。
自力村有15座风格各异、造型精美、内涵丰富的碉楼,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杰出代表。自力村碉楼多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当地侨胞为保护家乡亲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兴建的。
自力村有15座风格各异、造型精美、内涵丰富的碉楼,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杰出代表。自力村碉楼多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当地侨胞为保护家乡亲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兴建的。自力村碉楼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罕有地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在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和独特的世界建筑艺术景观。
自力村碉楼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罕有地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在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和独特的世界建筑艺术景观。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丰富而有趣,是当时华侨文化与生活的见证。
该村隶属于塘口镇强亚村委会,有农户63户,村民175人,侨胞248人。侨汇是村民生活来源之一。鸦片战争后,人民生活困苦,加上西方国家来华招募劳工,一批批自力村村民开始旅居海外。
二十世纪20年代间,因土匪猖獗、洪涝频繁等原因,侨胞便陆续兴建了15座能居能守的碉楼。这些碉楼均是铁门、铁窗,遍布枪眼,配备了枪械、铜锣、探照灯,储存了大量的粮食,一旦有贼匪入侵,村民便躲进楼内与之抗衡,令贼匪望楼兴叹,无功而返。墙体的结构,有钢筋混凝土的,也有混凝土包青砖的。建筑材料除青砖是本地出产外,铁枝、铁板、水泥等均是从外国进口的。
碉楼的上部结构有四面悬挑、四角悬挑、正面悬挑、后面悬挑。建筑风格方面,很多带有外国的建筑特色,有柱廊式、平台式、城堡式的,也有混合式的。这些碉楼。有的是根据建楼者从外国带回的图纸兴建的。
自力村碉楼群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7月被评为"广东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民居";05年11月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4月荣获"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金奖;2007年6月28日被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经开平市人民政府整治维修后,更加体现她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协调性,以她独特的面貌吸引前来观瞻的海内外游人。
近日,开平乡土文艺表演正式进驻立园和自力村景区,节目包括狮鼓表演、民间杂技、古琴表演、粤剧表演唱、广东音乐五架头、民歌表演、讲古。节目轮番上演,精彩纷呈。
最近开平碉楼锣鼓声响,非遗演出精彩不停。享有“中国曲艺之乡”美誉的侨乡开平,群众曲艺活动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普及兴旺,拥有一大群的曲艺爱好者,是广大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一种说唱艺术。市内不仅有技艺精湛的专业曲艺团体,且有遍布城乡由群众自发组成的曲艺社。悠扬悦耳的粤曲、民歌随处可闻。可谓遍地歌吹遍地曲,万家灯火万家弦。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戏棚官话”,是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的传统戏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开平民歌,又称“开平咸水歌”,是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起源于明清时期,是数百年前人们迁徙到开平后随风俗和语言的改变而逐渐形成的。到了清末,开平民歌生动活泼、通俗诙谐的风格深得老百姓的喜爱。人们自己编歌词,然后按照不同的调子唱出来,琅琅上口。开平民歌从内容来分类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儿歌等。从旋律形态来分有:卖鸡调、木鱼、夹房歌、禾楼歌、八仙腔、梅花调等十多种歌种。
广东音乐五架头,是指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横箫等五件乐器。广东音乐五架头深受广东乃至全国人民喜爱。
为增强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今年来景区大力深挖文化内涵,陆续推出“鼓创5A”、“二十四节气金鼓迎宾”入园表演节目、非遗互动、书吧茶室、小吃美食、碉楼讲古、国学展示、文创街圩、碉楼民居家访等项目和业态。暑假还等什么呢?带着孩子到广东开平碉楼去打卡,给孩子们开阔视野最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