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梵语千年都没有变化

沃唐卡 2024-11-02 00:12:24

在世界上所有古代语言中,梵语文献的数量仅次于古代汉语,远超过了希腊语和拉丁语,内容也十分丰富,囊括了神学、宗教、哲学、史诗诗歌、散文、喜剧、美学、语法、词汇学、社会学等等。

广义的梵语文献包括:印度古代的圣典——四部吠陀经:《梨俱吠陀》(?gveda)、《娑摩吠陀》(Sāmaveda)、《夜柔吠陀》(Yajurveda)和《阿达婆吠陀》(Atharvaveda)以及大量的梵书、经书、奥义书等;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Mahābhārata)和《罗摩衍那》(Rāmāya?a),以及大量古事记:往世书与副往世书等。此外,用古典梵语写成的印度古典文学作品也影响深远,如《五卷书》(Panchatantra)、《国王们的河流》(Rājataragi)等。

由于梵语有比较严格的结构体系,对于计算机语言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1985年美国NASA国家宇航局研究中心的Rick Briggs研究员在《人工智能》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梵文是一种能够作为人工智能中语义表达的自然语言。另外,例如印度吠陀之学,体大思精,内容宏富,体系完备,几乎涉及人类认知的各个领域。

1、梵语是什么

已证实的最早梵语文本是印度教的《梨具吠陀》,定位在旁遮普地区,时间为公元前第二个千年的中后期,是对宗教传承至关重要的仪式文献。

要探讨从梨具吠陀到波你尼时代(大约公元前四世纪)梵语的发展,可以考察印度教其它文本,如《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梵书》和《奥义书》。在此期间,这门语言的威望、它的神圣用途及其正确发音的重要性,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保守力量,防止梵语像普通语言一样随时间而演变。

梵语可以算是是印度古代上层人士的专用语言——雅语,一般可分为吠陀梵语、史诗梵语和古典梵语。与梵语同时并存和发展的还有印度各地的俗语,巴利语(Pāli)即是其中的主要一种。

巴利语是一种很简单的语言,它是属于民众语,发音也简单,语法也不难,而且变化也很灵活;但是作为梵文来说就不同,它特别讲究发音,讲究音韵、文法跟格律,比巴利语要复杂的多。

梵语和巴利语都是印度的古代语言,都属于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支,词汇和语法相似度很高,只不过梵语主要是书面语,而巴利语是俗语。

特别是到了笈多王朝,当时的统治者采纳了婆罗门教,以加强统治,他们推广梵语成国家内部统一的规范语言。

于是印度的僧人们就开始将流传在各地,各种语言版本的佛教经典逐渐改写成梵文,也就是用梵文来统一经典。但是在改写的时候,他们又不是完全用婆罗门教的梵语,所以就创造了一种叫做佛教梵语的一种语言,这个是佛教特有的语言,但是它的语法跟一些发音都拥有梵语的特点,所以还是属于梵语。

2、语音特色

梵语(Sanskrit)是世界唯一一种声音几千年无变化的语言。印度文明和华夏文明有一个巨大的不同点,即印度文明是一种语音中心主义(Phono-centrism)的文明,而华夏文明则是以文字为中心的。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八闽、岭南、吴越等地都使用不能互通的方言,域外更有朝鲜、日本、越南等非汉语地区,这些地方的人聚集在一起时,彼此说的语言都不能理解,但是都能理解对方书写的文字-汉字。

而古代印度各地区都使用不同的文字,可能多达上百种。在古时候,一个南印度的学者和北印度的学者见面时,彼此若写文字,互相完全看不懂。但只要开口说梵语,就能理解彼此的意思。

这是因为,梵语每一个音的发音位置与发音方法,都在公元前四世纪后半叶印度语文学家波尼尼(Pānini)的《波尼尼经》中得到严格规定。

《波尼尼经》又称《梵语语法》,也叫做《八篇书》,是古印度梵语语法的集大成之作。这部著作最突出的特点是,它极其详尽地描写了梵语词汇的屈折变化、派生形式、合成规则,描写了每一种句法规则。该书全部语法由3996条诗歌体的规则所组成,这些规则分成章节段落,讲究梵语的形态现象和语言现象。

当时还没有书,师徒口耳传承。为了方便口头传授和记忆,这些规则都用韵文的形式写成。全书详尽地描写了梵语的语音、形态变化、构词和句法,分成八个章节,所以称《八章书》。该书的体系之严密,描写之精细,令后来发现此书的欧洲人做梦也想象不到。欧洲语言学者盛赞《波尼尼经》“人类智慧的最伟大的里程碑之一,它极为详细描写了梵语中的每一个屈折变化、派生现象、组织结构和各种句法的用法。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其他语言学有过如此完善的描写。”。

古印度的语言研究贡献主要有:

(1)语法方面:把词分为词干和词尾两部分,词干部分是不变部分,词尾是变化部分;把词分为四类:静词、动词、介词、小品词(表示实体意义的词叫静词;表示动作的词叫动词;介词的功能是限制静词和动词的意义;小品词包括比较小品词、连接小品词以及诗歌中作形式成分的小品词。代词和副词不算独立的门类,分别归入静词和动词中)。

(2)语音方面:提出了发音器官、发音部位、塞音、擦音、元音、半元音等语音学上的概念。他们还观察到音位变体的问题,指出对由于语境不同而造成的发音差异,应该给予描写。

(3)语义方面:词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严密关联性;词法与所构成的句法之间的关系。

3、语法特色

关于波尼尼本人的记载,最早见于我国唐代高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玄奘记载,他本人在健驮罗国曾来到“制《声明论》波尼尼仙本生处”,即现在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附近。玄奘说的《声明论》,就是《波尼尼经》——一本极其详尽的梵语语法书。

英国语言学家罗宾斯指出:

“在某些重要方面,如果不借鉴欧洲以外地区的语言学成果,特别是古印度语言学家关于梵语语法和语音学的研究,就很难相信欧洲的语言学会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

“……事实上,在语音学和音韵学的很多理论方面以及语法分析的某些方面,欧洲的学术成就明显地不如古印度人。”

历代印度贤达智士不断深化梵语语法的研究,使其成为一门精密的语言科学,语言科学达到它的发展的最高峰。而“欧洲语言科学直到19世纪才达到了那样的高度,而且即便如此,欧洲人的语法研究也还多是从印度人那里学来的。”

因此,四千年来梵语的发音因为详细到极致的语法规定而固定化了,不因为时代的变迁、地域的迥隔而发生改变。这一点也使梵语得到了“神的语言”、“梵天的语言”这一美名,不过这一点更多考虑的是社会意义。

梵文是古印度人所创制的文字,其中波尼尼(Pānini)是印度语法学集大成者,但它却假托于梵天所制,是神的语言,目的是为了让人对梵语产生敬畏感。然而,不止于此,这里面还有统治者更深一层的考虑,梵语为上层婆罗门统治者使用。婆罗门种姓使用神的语言,神的语言讲究发音,语法复杂,非普通人能够掌握,这无形中让低种姓的人敬畏统治阶层,加强了统治。

梵语的语法:世界上最难的语法,它是一门极其精确的语言,也是最古老印欧语系语言。世界上所有印欧语系语言的语法,都可以在梵语中找到其缩影。

梵文和所有的印欧语系的语言一样有性、数、格的变化,不过更为复杂。梵文的一个名词有八个格(拉丁语有六个,英语只有三个:主格、宾格和属格,而且只有代词和少数名词中有)、三个数(单数、双数、复数,英语没有双数),三个性(阴性、阳性、中性,英语没有性的变化),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的名词就有8*3*3=72种变化。动词变位更加复杂,一个动词则有上千种变化。(回想一下学英文时的痛苦吧)

古代印度的婆罗门要花十二年的时间来学梵文,而古希腊文和拉丁语则需要本国人学习6到7年才能懂,可见其难度。

4、印欧语系

1783年9月25日,英国护卫舰“鳄鱼号”在加尔各答泊岸,船上走下的是前来赴任的英属印度孟加拉最高法院法官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1746—1794)。琼斯不远万里来到印度,并非为了从事日后令他声名大噪的比较语文学研究,此时的他,绝不会料到他会以“第一位现代语言学家”的头衔留在思想史的记忆中。

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1746—1794)

1786年,他向全世界公布了著名的“印欧语系假设”(the Indo-European hypothesis):印度的梵语和欧洲的希腊语、拉丁语等之间有着历史的“亲缘”关系,它们同宗同源,属于同一个语系。琼斯因此获得了“印欧语系”论之父的头衔。

1786年2月2日,琼斯在亚洲学会第三次年会上宣读了他的研究发现:

不管其古语形态是怎样的,梵语结构完美,比希腊语更完善,比拉丁语更丰富,比二者更精致高雅,但无论是在动词词根上,还是在语法形式上,与二者有着极强的亲缘性,这不可能是偶然的现象;三者之间的紧密关联,让语文学家们不得不相信它们是同源的,尽管这一源头或许已经消失了。出于类似的、尽管不那么充分的原因,我们可以假设,尽管哥特语和凯尔特语与不同的方言融合,它们也与梵语同源。如果我们在这里进一步讨论波斯古迹的相关话题,古波斯语或许也可以加入这一家族。

琼斯在印度研习梵语时的发现: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在动词词源和语法形态(变格变位)等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在他看来,这些语言在词法和句法上的共同特性,绝非偶然的巧合,不可能是相互借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因为相互借用或影响只能表现为局部的,不规则的相似或相近。审视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之间的契合之处,琼斯似乎看到了它们之间结构上的内在联系。

他认为,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这些共有的特征源于遗传,这些语言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基因”,属于同一语言家族。换言之,琼斯相信,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印欧语系”的原型语言,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是其后代或下属的分支语言。

琼斯演讲最后的结论给欧洲思想界、学术界带来的兴奋和期待:

古印度人与古代的波斯人、埃塞俄比亚人、腓尼基人、希腊人、托斯卡纳人、塞西亚人(即哥特人)、凯尔特人、中国人、日本人和秘鲁人自远古以来就有亲缘关系;至此,尚没有论据表明印度和这些民族到底哪一方是殖民者,哪一方被殖民,因此我们可以公允地总结:双方都源于同一个中心国家,至于到底是哪一个国家,这将是我未来演讲要探讨的主题。

由琼斯的这篇论文开始,世界语言学开始架构起语言发展的大框架,语言学从此开始走向正规化的科学发展之路。

5、梵文很科学

从语言学角度看梵文记录的佛教典籍,佛经也不是普遍认为的宗教文献,而是一系列有很强哲学逻辑的文章集合。

梵文是记录佛教经典的文字,这个语言从语法、发音、词汇中处处体现了其逻辑与哲理。

举一个例子:

菩萨Bodhisattva

Bodhi:现在时、意思是开悟=在开悟中

sattva:圣人、sattva还代表了一个人具有慈悲心

梵文中的慈悲是什么意思:一个人没有自己、将对其它生灵的爱与成佛看做使命

所以菩萨是谁?在成佛开悟的路上、并对世人怀有慈悲心、度一切万物的圣人。

梵语研究对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印欧语系的拟构在很大程度上依据了波尼尼(Pā?ini)的语音表。另一方面,传统的拉丁语和希腊语研究只把希腊语和拉丁语分为两个基本结构单位——语词和语句,而波尼尼(Pā?ini)的《八章书》(A??ādhyāyī)将梵语中的词划分成更小的形态,并且提供了下属结构的专业术语,今天我们在语言学上所说的”词根“”词干”等概念皆出自于此。

梵语研究对欧洲的语音学和比较语法学都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研究古印度雅利安文化最透彻的地方不是印度,也不是我们中国,而是德国,季羡林丰厚的梵文知识就是在德国留学10年期间所学。北京大学东语系梵巴专业,是季羡林先生亲自创立的。

梵巴专业要求学生扎实掌握梵语巴利语语言和文学知识,广泛涉猎印度以及中亚历史、佛教史、宗教学、中国历史和文学等方面知识,鼓励学生学习英语和德语、辅修第二学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学理论、哲学、印度及中亚历史、考古、宗教、文学、佛教文献学等学科的知识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全中国有梵文本科专业的,唯有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东语系梵巴专业,建国以来,本科一共只招收过三届:1965、1984和2005。2005级一共只有八个人,多半是保送和定向的,其中还有两位藏族同学。

如今在中国的懂梵文的,可能不会超过十个。

季羡林先生精通梵语,他翻译了许多印度的经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要属《罗摩衍那》。《罗摩衍那》是印度两大古典史诗之一,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花费了10年时间终于将全文译出。

6、梵语和汉语

在所有已知的语言中,汉语与梵语的对立最为尖锐,简直就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极端。

⑴汉语排斥所有的语法形式,梵语则力图使语法形式的种种细微的差别在语音中得到体现。

这两种语言的区别显然在于,前种语言缺乏语法标记,后一种语言有明确显示出来的语法标记。

⑵汉语运用了一些语助词,不过,没有它们汉语也照样能够表述思想。除了这些语助词外,汉语利用下列方式表达所有最广意义上的语法形式:词序;词只运用于某个一经确定便永不改变的形式;意义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汉语使用的这些方式或手段都需要内在精神感悟的努力。

⑶反之,梵语不仅把语法形式的涵义,而且也把语法形式的更具智力理解性质的方面及其与实体意义的关系,用语音固定了表现形式。

佛经翻译成汉语,对于当时的印度僧侣和中国学者而言,其实都是一种巨大智力挑战。而佛经被翻译成汉语后,势必也会丢失一些梵文独有的信息。玄奘大师当年取经回国后,需要皇家赞助组织上百人的翻译团队,花了十几年时间才翻译了玄奘带回的佛经的十分之一。原因就是玄奘极端强调要在翻译中体现佛经的原意,反复斟酌每一个词,进度很慢。玄奘大师甚至宁愿用音译的方式来翻译佛经中的梵语专用词,也不愿意随便用意译来损害原意。然后,玄奘再用十几倍这个词的注释来解说其意义。

介于汉语和梵语之间的大量语言一方面拥有部分语法标记,另一方面并不具备屈折形式。它们都介于汉语和梵语这两个极端之间,因为它们要么倾向于象汉语那样不让词携带语法关系的标记,要么倾向于象梵语那样把表示语法关系的语音稳固地与词联结起来。

以汉语和梵语为两个中心,操巴利语和缅语的人群居于二者中间。巴利语距离梵语中心比较近,获得了更多的梵语特征,而缅语距离汉语较近,则获得了更多的汉语特征。

日语受到了梵语的启发,创制了五十音图。一千多年前,日本高僧空海来到大唐学习佛法,同时也研修了梵语。高僧空海正是受到梵语字母表启发,才发明了日语五十音图。我们可以在两者之间找到不少联系,例如五十音图中的辅音也是首先是喉音,并以唇音收尾。

汉语和梵语的两种极端语言表明:民族语言结构与民族思维能力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民族语言结构的特定优点会使民族思维能力的特定方面得到优先发展。民族的语言结构是民族思维结构的载体,同时,民族的思维能力是民族思维结构的体现,所以,各民族的思维能力并非单纯聪明程度差异,而是思维结构有所不同。

当然,世界上并无十全十美的语言。外国人思维结构与中国人的思维结构不同,多学一门外语,尤其是印欧语言,可以弥补我们思维结构的不足,同时可以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深入了解有着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其他文化的人群在想什么。

接下来请朋友们欣赏一组沃唐卡编号为153-145280的大白伞盖佛母唐卡:

0 阅读:11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