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不如人?神舟十八着陆!落地瞬间底部冒火光,为何美国飞船没事

小娱儿和花无缺 2024-11-04 12:09:41

兄弟们,最近神舟十八号载誉归来,有没有燃起你心中的航天梦?想不想知道咱们的返回舱落地时为啥自带火焰特效,跟美国佬的画风截然不同?今天,老张就带你揭秘这背后的真相,保证让你看完直呼“666”!

先来回顾一下神舟十八号这次的“太空之旅”。4月25日,神舟十八号如同离弦之箭般一飞冲天,开启了为期六个月的太空漫游。就在它即将“荣归故里”之际,它的“接班人”——神舟十九号,于10月30日踏上了征程。这波“太空交接”堪称天衣无缝,也让神舟十八号的完美收官锦上添花。

11月4日,神舟十八号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眼尖的观众可能发现了,在它接触地面的瞬间,底部喷出了火焰,地面也扬起了滚滚尘土,场面颇为壮观。这不禁让人联想起一个灵魂拷问:为啥美国飞船落地时却如此“岁月静好”,难道是我们的技术不如人家?

老张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我们的航天技术杠杠的,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完全是因为中美两国飞船的着陆点不同!

飞船返回地球的过程,说白了就是个“刹车”的过程。太空中的飞船速度接近第一宇宙速度,也就是每秒7.9公里!这速度,比博尔特百米冲刺还要快上几十倍!所以,着陆过程可谓步步惊心,稍有不慎就可能“车毁人亡”。

在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太空操作后,飞船的“心脏”——返回舱,将独自踏上返回地球的征途。它以极高的速度冲入大气层,与空气摩擦产生剧烈的热量,就像一颗烧红的煤球,温度甚至比煤球还要高得多!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国家能发射卫星、探测器,却只有少数国家能玩载人航天。这其中的技术难度,可不是一般的高!而中国正是这少数玩家之一,足以证明我们的航天实力!

穿过大气层后,返回舱的速度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快得惊人。为了让它安全着陆,就必须祭出“秘密武器”——降落伞。在距离地面约20公里的高空,返回舱会自动打开一个巨大的降落伞,就像给它戴上了一顶巨大的“安全帽”,使其速度逐渐降低到每秒7-8米。

在降落伞的减速过程中,返回舱还会抛弃一些“累赘”,比如隔热大底。这些部件在太空中至关重要,但到了着陆阶段就成了“鸡肋”。

接下来,就轮到返回舱底部的“隐藏高手”——反推发动机登场了。当返回舱距离地面仅剩一米左右时,四台反推发动机同时启动,向上喷射出强大的气流,将返回舱的速度进一步降低到每秒1-2米,确保安全着陆。

我们看到的火焰,正是反推发动机工作时喷出的高温气体;而地面扬起的尘土,则是反推发动机产生的巨大反作用力造成的。

相比之下,美国飞船的着陆方式就显得“佛系”多了。他们选择在海面上着陆,利用海水强大的缓冲作用来降低速度,因此不需要配备反推发动机等复杂的减速装置。

所以,中美飞船着陆场景的差异,并非技术高低之分,而是着陆地点不同导致的。如果美国飞船选择在陆地上着陆,他们也得像我们一样,采取一系列减速措施,才能保证宇航员的安全。

换句话说,就像开车一样,在高速公路上,你需要强大的刹车系统才能安全停车;而在泥泞的乡村小路上,你可能只需要轻轻点一下刹车就能停稳。着陆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具体的“路况”,而不是驾驶技术。

说到这里,你可能还会好奇:为啥中国选择在陆地上着陆,而美国选择在海上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因素的考量。

首先,陆地着陆可以更快速地回收航天员和实验样本,方便后续的研究工作。而海上着陆则需要额外的打捞工作,耗时费力。

其次,陆地着陆对地面的控制精度要求更高,这也体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精湛。而海上着陆对精度的要求相对较低,更适合美国这种“粗犷”的风格。

当然,这只是老张个人的一些调侃,实际上,选择陆地还是海上着陆,还要考虑很多其他因素,比如气候、地形、回收成本等等。

总之,无论是陆地着陆还是海上着陆,都是经过科学论证和精心设计的,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而神舟十八号的成功返回,再次证明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强大实力。

好了,今天的科普就到这里,希望大家看得过瘾!别忘了点赞、关注、转发,老张下次继续带你探索更多有趣的军事知识!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