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收到一位妈妈的咨询,宝宝6个月去医院体检时,医生让自己把辅食丰富起来,先加肉泥,到底该怎么做?
我们做辅食添加和喂养指导,和医生是不同的领域,术业有专攻,看待同一个问题角度不同结论也不一样,所以下面的建议仅供参考。
我能get到这位妈妈纠结的地方:
1、医生应该是专业的,意见是要听的,但又没给具体的操作指导
2、想先加肉,翻遍全网络没有合适的,可供参考的6月龄添加肉类的食谱
3、都说肉不好消化,孩子吃完不消化怎么办
我们工作中也常遇到家长拿着医生的意见来问我们是否可行,对此我们的回复是统一的——对医生的诊断结果有疑问,建议再去找医生咨询,哪里不懂问哪里,问清楚。我们更多的是从营养和喂养方面分享经验提供建议,和医生看待问题角度不同,无法代替医学建议。
所以对这位妈妈的疑问也是这个原则,为啥医生让家长把宝宝的辅食丰富起来,肉泥优先,这到底是对每一个来做儿保的家长例行公事的提醒,还是针对孩子的体检结果给出的具体要求?建议肉泥优先的出发点是什么?这些只有医生能解答。
妈妈关注的重点不应是后半句“肉泥优先”,而是完整的意义表述“让我们把宝宝的辅食丰富起来,肉泥优先”
别盯着肉泥,看前面——“把辅食丰富起来”
这个提醒从侧面说明妈妈现在给孩子添加辅食的种类是有限的,至少医生认为太少
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网络上多数辅食添加建议使用的食材种类太少太少,受到排敏建议“一种食材吃三天没有过敏症状再换另一种食材”影响又根深蒂固,加上6个月左右宝宝开始出牙,食欲受到出牙影响波动明显,多数家长不注意喂养的细节,不注意从稀到稠过渡、不关注从细到粗过渡,每个家庭烹饪水平不一样,即使同一份辅食添加计划不同的家庭执行过程中也会千差万别,于是就变成了:
添加一种食材必须吃三天
宝宝哭闹频繁了停辅食
排便多了、少了、稀了停辅食
宝宝嘴巴周围红了是过敏了,停辅食
宝宝出现湿疹了停辅食
宝宝打疫苗停辅食
万一宝宝发烧了、腹泻了,辅食一停就是10天半个月也很普遍,这就让原本进度就慢的辅食添加过程更加困难,新食材迟迟加不了,辅食进度严重落后。
所以题主先别着急考虑肉泥的事儿,先看看目前孩子辅食食材的种类够不够
下面是网络上点赞收藏十几万的辅食添加建议
30天的时间共添加了米粉、土豆、南瓜、胡萝卜、菠菜、西蓝花、红薯、西红柿、山药、苹果、香蕉、牛油果、梨共13种食材,看起来也是严格执行了一种食材吃三天的标准,但这样的计划最大的问题是味道单一,13种食材中,除了菠菜和西蓝花是微涩无甜味的蔬菜,其他都是甜味重或淀粉丰富的食物。
添加辅食的过程是孩子认识食物,接触不同食材的阶段,是直接食物刺激的开始。人类基因里刻着对甜味的喜爱,因为甜味意味着成熟的果实,无毒无害,得到了甜的食物就得到了能量。孩子对食物的选择,并不是像家长所认为的是食物的味道“好吃”、“不好吃”决定,我们在决定吃什么食物的时候,不仅会受到饥饿感和激素的驱动,还会受到习惯以及宗教、环境等影响。比如大家口中“妈妈的味道”,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以及更简单的例子,云南人更喜欢吃各种菌子、四川人多数喜欢吃辣等等。虽然确实存在“饥不择食”的情况,但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孩子几乎没有机会体验极致的饥饿以至于什么都能吃下去的。
有过这样一项研究,让三组幼儿吃三种不同的豆腐,一组是普通的豆腐,另一组是加糖的豆腐,还有一组是加盐的豆腐。无论遗传基因是怎么样的,他们都会很快喜欢上自己吃的那种豆腐。实验表明我们的口味非但不是由先天基因决定的,反而是非常容易受到影响,而且终生都非常容易受影响。
孩子喜欢吃的食物不一定都是可口的食物,但一定是他最熟悉的食物。宝宝早期对新食物会表现出先天性拒绝(厌新),这是一种保护性本能。婴儿开始形成对食物的喜爱,取决于获得的食物刺激,也就是对食物的熟悉程度。
比如下面这种蒸鸡蛋拌米饭,味道想象也能想象出来没什么滋味,绝算不上好吃,但小宝宝为什么能每天都吃?就是因为这事他熟悉的食物
那么在漫长的30天,甚至更久都只给孩子提供单一甜味的食物,宝宝对酸、苦、涩等味道还会接受吗?
所以家长首先要做的是看看自己目前给孩子添加的食材种类是不是如上面我举例的一样都是甜味食物居多,如果是的话要尽快丰富其他味道的食材来平衡,避免长期让孩子吃单一甜味食物。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肉泥优先的。
近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辅食添加的科学研究逐渐增加,其中也有不少讨论和共识。关于我们为什么不建议把肉泥作为第一口辅食添加的食物,更详细的分析在下面这一篇,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如果单独从补充铁这个角度来说,瘦猪肉、牛肉、动物肝脏、动物血中的铁含量远远高于蔬菜,吸收率来说,也是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但是这个阶段给婴儿添加辅食的目的并不单单只有补铁这一个,更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接触、感受和尝试、体验不同的食物,逐步适应多种类食物,同时学习自主进餐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就餐习惯。食物进入人体后整个消化过程都是非常复杂的,我们不能只考虑“吃进去”,还要考虑“消化”和“排便”。婴儿消化系统内的脂肪酶、蛋白酶并不是出生后就达到成人的水平了,消化能力也不是一步到位,包括最重要的处理食物的“工具”——牙齿,也是从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第一颗乳牙,这个阶段的宝宝普遍容易出现水摄入不足、蔬菜量不够造成的便干、排便困难甚至便秘,如果仅仅是考虑肉类食物含铁丰富就忽略其他因素对孩子的影响,这是舍本逐末了,而且在没有专业指导下,家长也不易把握从稀到稠过渡、从细到粗过渡的原则,反而增加了辅食添加的难度。
第二个原因,在辅食添加初期,宝宝并不是直接从吞咽过渡到咀嚼,而是从吸吮首先过渡要吞咽,这也是为什么辅食添加原则第一条就是“从稀到稠过渡”,肉泥大大增加了孩子从吸吮到吞咽过渡的难度。从肉泥的制作方法上来说,如果选择用蒸熟或者煮熟的肉碾压成泥状,再加水用食品加工机粉碎成液体状的肉汁,这对食品加工机的要求就高很多,大概率是需要破壁机才行,普通的料理棒或者婴儿辅食机可能很难达到非常细腻的程度。这也是给辅食的制作颗粒度带来了麻烦。第三个原因,准则中提到“满6月龄起必须添加辅食,从富含铁的泥糊状食物开始。”那么6月龄不是某一天,而是一个阶段,第1天是6月龄,第17天依然是6月龄,综合考虑来说,我们更建议选择米粉-植物性食材-动物性食材这样的顺序来过渡,而补铁这件事,不是一天完成,也不是五天完成,即使第一口食物不是肉泥,按照上面的数据估算,孩子的饮食来源中强化铁的婴儿米粉、母乳、婴幼儿配方奶、蔬菜中也都含有比较多的铁,只是说和动物性食物中的铁含量和吸收率相比较,略低,并不是完全没有。在6月龄恰当的时机引入瘦猪肉、肝泥这些动物性食材,对宝宝的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能够降到最低,而完全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孩子的第一口辅食就必须吃肉泥。
如果孩子是已经出现了贫血而急需要补铁,那么靠辅食就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延误病情。
所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自己拿不准的,再去找医生问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