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一共“4次闭眼”,3次都有大事发生?看看专家的科学解释

游者途中观世界 2024-07-19 20:04:16

众所周知,乐山大佛在峨眉山东31公里的乐山市,依托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称凌云大佛,为弥勒坐像,是东山最著名的景观。

乐山大佛的建造初衷是为了镇压汹涌的江水,使船只能够安全通过。据传,唐代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发起并招集人力物力修凿了大佛。整个工程历经三代工匠的努力,最终得以完成。乐山大佛为弥勒佛坐像,头与山齐,头高14.7米、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依山凿成临江危坐,神势肃穆,大气磅礴。

大佛的面容饱满,眉如新月,眼含慈悲,嘴角微翘,显得庄重而亲切。佛衣采用双垂袈裟式,胸前用金箔和红漆绘制莲花、方格等图案,极具唐代风格。大佛的手势和造型也十分独特,右手自然垂下,左手抚膝,体现了佛的庄重与慈悲。

但是据传言,很多人曾看见乐山大佛四次闭眼流泪,并且每次大佛流泪,都伴随着人间灾难的发生。

不少人直呼:“这是佛祖显灵”,预示着灾难的发生,但不少人认为这只是有人在装神弄鬼罢了,大佛流泪背后原因究竟如何?

乐山大佛的修建

乐山大佛在唐玄宗开元初年修建。

当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条大江都在现今的“乐山大佛”凌云山下汇聚。但三江汇聚形势浩大,仿佛可以冲破世间一切阻碍。在洪水季节,船夫更不敢通行,生怕洪水击破船只,造成“船毁人亡”的下场。

恰好,凌云寺有一僧人法号海通,慈悲为怀。他不忍居民遭受洪水之害,便想修建一尊大佛来抵挡洪水的“进攻”,保证居民安居乐业。

海通筹款20年,在终于要看到可以修建好大佛的希望时,一官吏想贪污筹款。海通为表达自己誓死不从的决心,自挖双目,最终吓退贪官。但海通仍未亲眼看见大佛修成,早早离世。“乐山大佛”是由后人继续修建完成。

“乐山大佛”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大佛头长14.7米,宽10米,肩宽24米,耳长7米。据说大佛的肩膀可以站立十人左右,耳朵可以站进两人。大佛脚背宽8.5米,可以坐下100个人左右。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称号。

乐山大佛自建成之后,多受人们尊敬,以祈求神明庇护。乐山大佛仿佛也是海通的化身,心存善意,多年来默默守护着乐山人民。

乐山大佛的四次闭眼流泪

乐山大佛第一次闭眼流泪事件是在1962年。乐山大佛的首次闭眼,仿佛是海通对人民所受灾难的不忍,悲痛的合上了双眼。当时,自1962年起连续三年出现自然灾害,北方干旱,南方暴雨成灾,民众财产损失严重。目睹乐山大佛闭眼世界的游客声称,他们看见大佛闭眼的同时流下了泪水,整个画面令人黯然神伤。

1963年,看到民众处在水深火热中,大佛又闭上了他的双眼,神情更加悲痛似乎又带有一种无力感。自此人们开始把大佛流泪当成灾难的预示,大佛也成了人们心中苦难的预示者。

1976年是无比悲痛的一年,我们三位重要功勋人物逝世。随后,1976年7月28日凌晨发生了唐山大地震,无数人因此丧命,悲剧的发生致使乐山大佛再一次闭上了眼睛。

听说,这一次闭眼时间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长,不少游客与当地居民都亲眼见证了这一“奇观”。

大佛神情严肃,双目紧闭,眉头似乎微皱,仿佛与人民同处水生火热之中,既无奈又痛苦。还有人说他们看到大佛的眼角有泪水滑落,且那一滴泪水久久停留在大佛的脸上。

大佛流泪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恐慌与不安,很多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担心灾难接二连三发生。

2000年似乎没有特别重大的事件发生,但大佛还是出现了闭眼落泪的奇观。

人们开始对大佛流泪这一现象感到困惑与怀疑,开始探索这一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

真正原因

经过一系列科学的研究与实验,专家终于发现了大佛流泪背后的真正原因。

出人意料的是,大佛流泪真正“凶手”竟然是酸雨。

随着工业迅速发展,空气污染明显,酸雨现象日益严重,再加上四川盆地的特殊性,酸雨现象更甚。四川的盆地封闭性使污染物无法扩散,造成酸雨频发,形成大量沉淀。酸雨腐蚀乐山大佛的表面,眼睛受损严重,造成石像表面的钙质溶解,形成白色粉末状物质。

当白色粉末状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长期的酸雨腐蚀导致眼睛周围石质变软,再加上自身重力原因,从而造成人们所看到的大佛“闭眼流泪现象”。

乐山大佛流泪闭眼的真正元凶是酸雨,但这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也要减少环境污染,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1 阅读:497

游者途中观世界

简介:用相机记录点滴,用文字表达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