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部分进口药“消失”:复杂博弈需更精确的应对策略

新黄河 2024-09-13 14:11:24

近日,所谓“进口药消失”的话题牵动人心。话题缘起于一篇家长带孩子看病却无法配到进口阿奇霉素的文章被广泛转发。虽然这本是个体的感受,但是“进口药难买”“医院越来越难开到进口原研药”的问题却引发了网友广泛共鸣。

进口药是不是“消失”了呢?并没有。进口阿奇霉素注射液目前在26个省份正常挂网销售,医疗机构可自主采购临床所需的进口阿奇霉素注射液,并没有“消失”。但是,一些进口药的确出现了不好买、不好开的现象。比如,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有医生就轻易说出了若干之前临床常开而目前在日常的门诊系统中开不出的药物名称。为什么宏观政策与医生、患者的真实“体感”之间产生不小的差距呢?

我国推行的国家药品集采政策,通过“以量换价”带来了药价下降的实惠,也对整个医药市场形成了复杂的影响。我国集采政策始于2018年,参与采购的公立医院拿出全年采购量的七成左右份额作为承诺采购量,企业进行竞争性竞价。由于担心降价后可能影响业绩,很多跨国药企参与集采的热情并不高,以2020年3月的第三批集采为例,阿斯利康、礼来、辉瑞等多家跨国药企因为报价超过最高有效申报价格,直接出局。不少跨国企业选择了开拓电商、药店、民营医疗机构等市场,而不愿意接受“以量换价”。

一方面,集采药占到了公立医院用药非常大的比重;一方面,部分跨国药企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对集采热情不高。此外,部分公立医院药品采购制度比较机械,比如,内部要求非要把集采药全部销售完之后才开放原研药的采购。以上种种因素叠加,事实上导致部分原来常见的进口药在公立医院的“消失”,至少不像以往那样好配。

基于集采机制,更多国产仿制药占领了更大的市场份额,也导致一部分病患感受到了进口药的“被挤出效应”。药品是特殊商品,低价只是竞争的一个维度,要赢得公众的信任,仿制药还得强化一致性评价。其实,我国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工作在2012年才启动,时间并不长,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总之,部分进口药“不好买”的局面,并不是政策有意限制导致的,关键还是要跳出集采来看集采,省下来的钱可以用于采购更新的进口药,提高医生收入,同时净化流通环节。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进口药增加了,创新药成长了,仿制药的市场集中度也提高了,质量有保证了。

在任何一个国家,医药市场都是博弈最复杂、牵涉主体众多的,从来就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抄。目前,集采制度通过“以量换价”给中国病患带来了真切的实惠,也希望医保政策有更多的包容性和弹性,特别是要保证患者的选择权。这就要求公立医院在集采之外,对未入选的进口药有更多的灵活运作空间,让有需要的患者可以正常价格(未必是优惠价格)拿到药;药店、民营医院等补充渠道也应发挥作用。从根本上说,还需要国药自强自立,强化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和真实世界研究,以质量赢得公众信任。

总之,集采应该是赋权,给予病患更多的实惠和选择,部分进口药“不好配”的现实问题,需要更精细的应对策略。

来源:澎湃新闻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