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临摹《兰亭序》,写出了新东西

月月笔墨 2024-04-02 06:08:34

王铎是中国书法史上穷尽一生,崇古、临古而又不泥古的一位代表性书家。王铎的临帖活动从未停止过,他一生留下了近300件临作,其中取法范围包含了近100位书法家。

这件王铎临《褚本兰亭序》卷,写于崇祯九年(1636),原帖为清代潘正炜所持有,末有其收藏印:“雪蕉审定。”其著作《听颿楼书画记》中亦有记载。在潘之后为吴荣光所有,并将王铎临本与褚摹临本之旧拓本合为一卷,并写上附临本字样。

相对唐人摹本的隽永秀气,王铎用笔多了些刀石味,有些《圣教序》的味道。这种奇巧的构思与融合,不失为一种尝试。

真正掌握了"二王"精髓的人寥寥无几,这一点在张彦远所写的《法书要录》中得到了证实。唐朝灭亡后,五代的杨凝式、李建中也是学羲之的高手。然而,随着"尚意书风"的兴起和颜真卿地位的提高,到了北宋中后期,几乎没有人能够与之媲美。两宋三百年间,只有米芾、赵构真正走上了魏晋的道路。

就在"二王"笔法衰弱之时,元代赵孟頫的出现起到了挽救的作用,明代的董其昌继之。赵、董二人都是可以与晋唐相比的帖学大师,但后人对他们提出了批评。清代书法家梁巘认为:“赵孟頫的书法过于俗气,而董其昌的书法则显得空洞怯懦。”梁川认为赵孟頫的书法“俗”,是因为他未能突破"二王"的局限,停留在了表面的妍媚;而董其昌的书法则显得“弱”,虽然他能够模仿出"二王"的风韵,但行笔却显得畏缩。

那么,是否有人既能掌握"二王"的笔法精髓,又能创造出新意呢?答案是肯定的,他就是王铎。用沙孟海的话来形容他就是"结果居然能够掌握其(二王)正统,纠正赵孟頫、董其昌的次流之失"。我们可以从王铎临摹的作品中看出,相比于赵孟頫,他的突破之处。

《兰亭序》是赵孟頫、董其昌和王铎都临摹过无数次的名帖,赵孟頫钟情于《定武兰亭》,而王铎则临摹了《褚本兰亭序》。赵孟頫曾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在赵孟頫看来,笔法可以随时变化,但结字却是千古不变的。

因此,他临摹的《兰亭序》继承了王羲之的用笔和媚态书风,但在结字上更加圆润宽绰。然而,当代书法家徐利明总结道:“赵孟頫的行书虽然遵循了王羲之的法度,但显得过于拘谨,笔法缺乏王羲之书法丰富多变的特点,也没有王羲之书法的天然灵韵。”后人所说的“俗”多来自于他们认为赵孟頫“复古而难以超越古人”。

王铎在《拟山园集》中写道:“他人口中嚼过的败肉,我不再嚼。”在临摹《褚本兰亭序》时,他的行笔中侧并用,书写"於"、"彭"等字时,笔画的缠绕、收放揖让,结字左右距离的调整,上下重心的变化,以及"涨墨"的运用,都丰富了原作的内涵。仔细观察这幅作品,每一笔都与"二王"的用笔相似,但又不完全一致,处于"似与不似"之间。

王铎在这幅作品中注重字势和笔法的变化,用笔流畅而富有表现力,没有盲目地追求形似,而是从笔画和结字本身寻求变化。这比赵孟頫和董其昌更具有创新意识,对于学习书法的人也有很大的启发,值得临摹。

王铎四十岁以后,除此作以外,未见再有临习《兰亭序》的作品。

0 阅读:28

月月笔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