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们公司组织了一次聚餐活动,同事们纷纷表示期待和兴奋。我和旁边的一位同事聊天时,顺口问道:“今晚聚餐,现在快到点了,咱们走吧?”他却轻声轻语地回答:“你们去吧,我就不去了。”
我感到有些惊讶,便追问道:“怎么又不去了,刚才统计人数的时候,我看名单上有你啊。”他解释道:“是的,刚开始的时候,我确实想去,但是,现在又不想去了。”
我眉头一皱,疑惑地问道:“又怎么了,变卦这么快啊。难道是刚才领导又批评你了,心情受影响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似乎有些委屈。
我安慰道:“你这也太敏感了,不至于吧。他还天天对我劈头盖脸呢,比你还多呢,那我还活不活了。”他闭目养神了一会,然后缓缓说道:“可是,你的工作比我出色。他们不会嘲笑你,而我在团队里总是垫底的,我总感觉他们用另一个眼光看我。”
听到这里,我意识到他可能有些自卑和敏感,便立刻反驳道:“你可别瞎说啊,我们背地里可没议论过你啊。我们都只是谈工作。”他默然地回答道:“我看你们都有说有笑的,我就好像一个陌生人一样。我以为你们排斥我,所以……”
我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你好意思说啊,我们叫你一起吃饭,你不去;叫你一起下楼打球,你也不去。以后再有活动,我们明知道你不会参加,我还有必要费那个唾沫吗?”他又说到:“但是,我还是希望你们邀请我。至于我去不去,那是我的事。”
听到这里,我真是哭笑不得,苦笑地说道:“你不要说了,我明白了。但是,我需要声明,我们没有排斥你,你这是自我排斥。说直白点,就是心理不健康。”他低下头,什么也没说。
我意识到自己说得有些过分,便调侃道:“您是大爷行了吧,我们每次集体活动都叫你行了吧,上个厕所也邀请你行了吧,我就放个屁也跟你说一声行了吧。我一点点给你敷药,我就不信治不好你。现在能不能先去吃饭,我中午都没吃饭,就等晚上这顿聚餐呢。”
他听了我的话,似乎有些感动,抬起头看着我,点了点头。于是,我们一起前往餐厅,享受了一顿愉快的聚餐。在聚餐过程中,我特意和他多聊了一些,试图让他感受到团队的温暖和包容。他也逐渐放开了心扉,和我们聊得很开心。
自卑
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总是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自卑之中,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都远远不如他人,因此在人群中总是显得畏畏缩缩,难以自如地展现自己。他们内心深处充满了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即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总觉得自己无法与他人相提并论。
这种心理状态往往导致他们在面对其他人时感到极度自卑,害怕被他人轻视、嘲笑或排斥。因此,他们在融入群体时总是显得犹豫不决,进而陷入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久而久之,这种孤独感愈发强烈,仿佛他们被整个世界遗忘了一般。
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被接纳和认可成为了一种强烈的渴望,但同时也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尊重,但同时又觉得自己不配拥有这些。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倍感痛苦。
那么,这种心理反应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实,这与一种心理学效应——群体比较密切相关。个体在评价自己时,往往会将自己与所在的群体(需要注意,是其他群体,而其他人。)进行比较,以此来确定自己的相对位置、能力和价值。这种比较过程往往会对个体的自我概念和自尊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在一次模拟考试中,成绩公布后,人们会不自觉地根据成绩进行自我分类: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生。即使主办方并没有明确给出这样的分类,人们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这样的认知。这种自我分类的过程正是群体比较的一种体现。
在戴维·迈尔斯的杰出著作《社会心理学》中,他深入剖析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当我们身处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中的某个小团体时,我们往往会更加敏锐地感知到自己的社会身份;然而,当我们的社会团体占据多数地位时,我们可能就不太会刻意去强调这种身份。书中还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实例来进一步阐释这一观点。
例如,当一位白人学生在黑人学校就读时,他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肤色而感到与众不同,成为“异类”;同样地,一位黑人学生在白人学校就读时,也会因为自己的肤色而感到与众不同。在英国,尽管英格兰人的数量是苏格兰人的十倍之多,但在自我介绍时,英格兰人通常会称自己为英国人,而苏格兰人则会坚持称自己为苏格兰人。这些例子都生动地展示了人们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身份认同感。
这一心理学逻辑告诉我们,当我们的能力、特质或身份处于大众水平时,我们往往不会过于在意自我价值的波动。然而,对于那些处于极少数群体的个体来说,他们对自己的身份和价值的关注则显得尤为敏感。这种敏感性可能源于他们感受到的孤立和与众不同,使得他们更加珍视自己的身份和特质。
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现象。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虽然内心渴望与其他同学一起玩耍和交流,但往往因为担心被排挤而犹豫不决;而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同样会因为自己的不足而感到孤立无援。在职场中,这种情况同样普遍存在。同一个群体内部往往存在着清晰的分类结构,就像一个棱形,“出色个体”和“逊色个体”犹如棱形的两个端点,人数不多,且与中间地带总是保持着一段距离,仿佛被孤立一般。
当然,这里所说的是一种普遍情况,并不代表全部情况。那么,面对这种心理现象,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
自卑
我记得在经典电视剧《天道》中,有这样一句引人深思的台词:“弱势文化造就弱者,破格录取是‘靠’,等救世主是‘靠’,你我身处弱势文化中。”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那么,文化究竟是什么呢?
文化,简而言之,是人类主观创造出来的一种文明体系。
文化的作用在于通过某种道德素养来消除人与人之间因为差异而产生的一切芥蒂。以多元文化为背景和准则,让人们超越差异,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它倡导平等、公正、互助等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也试图取代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比如说,如果有一天小编不幸遭遇了残疾,那么我们的道德文化会自然而然地倡导一种包容与关爱的氛围。大家会纷纷表示,不要歧视他,他也是我们的同胞,他也是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应该用爱去温暖他,让这个世界充满爱与和谐。
然而,与此同时,优胜略汰的法则也会在群体中产生另一种声音。一些人可能会认为,放弃他吧,因为他会成为我们的累赘,会连累我们。他们可能会选择避免和他在一起玩,认为他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弱,影响我们的发展。
这两种反应,其实正是文化属性在没有达到至纯至真的境界前的两种表现。就像纯水与纯炭的结合之后,我们很难确定它到底是水还是炭,只能称之为墨水。同样地,社会观念也是随着道德文化与优胜略汰的法则的比例而不断协调的。
然而,值得我们庆贺的是,尽管这两种观念并存,但带有积极性的比例关系依然占据上风。大多数人还是愿意用包容、关爱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用爱去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举例来说,在性别平等这一领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公布的数据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根据这份报告,2018年,在OECD的38个成员国中,有高达24个国家的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占比已经超越了男性。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女性在教育领域取得的显著进步,也彰显出这些国家对于性别平等的重视和推动。
此外,在性少数群体权益方面,我们也看到了积极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承认并保护同性恋者的权益,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来确保他们在社会中的平等地位。这不仅是对个人自由与尊严的尊重,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同时,对于残疾人群体,各国也在积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条文,以确保他们在教育、就业、交通和公共设施等方面能够享受到无障碍的访问。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也体现了社会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
总的来说,这些进步都反映了人类社会在推动平等与包容方面所做的努力。然而,我们仍需继续努力,消除各种形式的歧视与偏见,为每个人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以上数据反映的是几千年来深根植于社会的歧视现象,而今,这些现象已经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在抖音等社交平台上,我们也能看到一些曾被歧视的群体开始获得关注。
包容
其实,我想强调的是,如果你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不如他人,以至于感到自卑——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问题在于,你的歧视观念可能过于根深蒂固,而其他人早已改变了看法。
以我的同事为例,我们并没有排斥他,反而是他过于敏感。我们甚至不敢随意开玩笑,担心无意中说出的话会伤害到他,从而被冠以“歧视他人”的标签,这让我们感到非常冤枉。通常我们会拿彼此的小糗事来开玩笑,不论笑话的对象是谁,只要能够引发笑声即可,而且当事人也会自嘲。但对于内心敏感的人来说,这样的玩笑却难以接受。他羡慕我们之间的欢乐气氛,却又无法适应这种幽默方式,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如果我们真正相处起来,他会很累,我们也同样感到疲惫。所以,我们选择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导致我们不可避免地分成了两个群体。
而且,更为糟糕的是,如果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痼疾传给了下一代,并且一代传一代,每一代都会活的很累,每一代都抬不起头来,整个家族都生活在这种水深火热的观念而自怜自哀,这是一件很悲惨的事情。
其实,我个人建议,如果你真的无法说服自己接受和信任他人,那么不妨尝试去接触一下他们。你会发现,旁人与你的相处,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印证你是否存在心理问题的道具而已。就像你是否怕老鼠,这与老鼠本身无关,而是与你的心理素质有关;你是不是怕吃辣,这与辣椒本身无关,而是与你的味蕾是否敏感有关。
当你开始尝试去接触和了解他人,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时,你会非常清晰地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原来可以如此简单而纯净。当然,我无法用事实依据来验证这个结论,但你不妨一试。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做到,哪怕只是迈出一小步。
当你开始尝试去接触和了解他人时,你会逐渐撕下对自我定义的标签,发自内心地接受自己和他人。你会发现,原来我们都一样,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都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自此,你会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以及幸福的方向,对生活重新充满热爱。
你不再迷失自我,不再因为某种评价和眼光而激起你的情绪涟漪。因为你已经拥有了足够强大的内心,开始真正体验生命的真谛。你开始懂得珍惜生活,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珍惜那些真挚的情感。你会发现,人世间真挚的情感开始在各种人际关系中流淌,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美好。
之后,你自己可能都会感到惊诧,曾经那个死气沉沉的自己,如今居然如此自由自在,充满了活力和希望。所以,不妨尝试一下去接触和了解他人,也许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更加美好和充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