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陈凯歌导演拍了个《志愿军:存亡之战》,评论区就被狂轰乱炸,喷了个狗血淋头。
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历史正剧,愣是被网友说成:平庸到无聊的主旋律“大片”,还有的求陈凯歌别糟践电影了的!
反正评论区充斥最多的说法,就是对这部影片的战士牺牲情节进行过渡的煽情渲染的抨击。
志愿军战士牺牲前发自肺腑的内心独白,则被网友认为,刻意凸显主角光环,刻意在让观众共情,刻意在让观众流泪。
还有在正片中,战士们凑在一起闻小花标本,期盼好日子的桥段,也会被人吐槽太过煽情刻意。
影院里所有人被感动的稀里哗啦的,但是有的人却在吐槽演员演的不真实,演的不真切,一点都不尊重电影,一点都不尊重史实!
这样的观众,借用吴京的一句话来怼他们:“看不惯别看,去看美国人的片子去!”
外国人一个人打一个师,那就是英勇,我们志愿军牺牲前,说说内心独白,那就是做作,真的是不可理喻!
所以说,《志愿军2》为什么口碑会出现这种两极反转的情况,好的喊好,坏的喊坏!
我总结了这么几点因素,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志愿军:存亡之战》的剧情,一起来看看到底有是什么原因吧!
第一点:反映真实战争片的电影太多了,审美疲劳了!说实话这一次,陈凯歌还是根据真实的“抗美援朝”真实案例进行了改编的,加入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桥段。
早在拍摄《志愿军》第一部的时候,陈凯歌导演就曾回应过,主旋律电影审美疲劳的问题!
当时一句:“我们一定要找到新的方式,去把电影,拍到观众满意的地步!”
但是从第二部《志愿军:存亡之战》的反响看来,陈凯歌只是把“抗美援朝”的故事给具象化了,给煽情化了!
让观众从电影中的“小家”团聚、分别、牺牲上引发共情,这一点好处就是观众的情绪代入很迅速。
少了第一部中,那些家国情怀“大方向”的渲染,让人始终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感觉。
就比如说电影剧情中,朱亚文饰演的军工专家吴本正,在战场上给每个人挨个发果子的桥段。
一面是戴着厚厚镜片的知识分子专家,一面是渴望吃上甜果的负伤无数的志愿军战士,并没有什么突出亮点!
突然到了一位双臂断了的士兵面前,战士张嘴,朱亚文配合塞果子,竟然还被营销号拿来宣传是朱亚文和素人演员的即兴表演。
说实话,不管是不是陈凯歌的有意安排,还是临场的即兴发挥,这一段不知道怎么回事,越看越觉得别扭!
感觉就是为了反映战场的残酷和温情,在硬体现我们志愿军的人情味。
不论如何,在这一点上,由于抗战剧中的审美疲劳,还是觉得没有什么新意和亮点,有点常见!
然后就是电影中,全营冒雨最后冲锋陷阵,全都呐喊着老家地址牺牲的桥段。
代入感真的很强,不仅把观影的志愿军老兵都给感动的泪洒现场,就连二刷的时候,也有人反映忍不住留下了热泪!
所以说,陈凯歌在带动观众情绪和让人代入的手法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但是要是把这一幕幕高潮的桥段摘出来,剪成宣传视频,给那些没看过电影的观众来看,那就是在刻意煽情!
本身大家就看了很多的战争片,感觉这些桥段和剧情已经没有新意,没有感觉了!
但是官方营销号还要刻意剪切,海量狂轰乱炸的宣传出来,这就不难怪那些评论区会出现那些不友好的评论了!
所以说,结合陈凯歌导演,想要有新意的拍好主旋律电影,却还是以营销号的标准去宣传。
然后反过头来,剧情桥段中,还是出现很多的刻意煽情的桥段,加上看过和没看过观众的审美疲劳,这部电影真的是百感交集!
所以说,观众们口碑评分两极分化,口诛笔伐的第一点原因,就是剧情编排太有点“审美疲劳”了!
然而陈凯歌说的是要往进去加新的方式和新的东西,不仅没有看到很多,却以另一种形式,让他给展现了出来,变成了接下来的第二点原因!
第二点:陈凯歌夹带的私货太多了!除了上面所说的剧情编排太过刻意煽情,其实整部电影,还有一点的不合适,那就是陈凯歌夹带的私货太多了!
不仅砍掉了唐国强和刘劲剧中最高主张层面、家国情怀的戏份,而且还把儿子陈飞宇给无厘头的安插带了出来。
看似不起眼的一点,往往也是关键的一点,“关系户”其实不能瞎带,要有理有据,何况还是导演的儿子!
但是陈凯歌在这一点上,就没有很处理好角色和演员的关系,在电影中还刻意把陈飞宇的英雄主义给放大化了!
不让儿子靠演技来征服观众,而是要把他的故事刻意给书写了出来,不知道陈凯歌是怎么想的。
反正这样的安排,让观众在影院的关注点会更加的集中,原来这就是陈凯歌的儿子,原来他在电影中还是主演!
再加上陈飞宇在片中丰满的人物形象,奄奄一息,不仅在第一部里活了下来,为三连留下了“根”!
在第二部里,最后虽然被跌落山崖,但判断下来应该没有死亡,戏份还会继续延续到第三部,并成为主角。
咱就不说其他,就单纯让儿子的戏份从第一部活到第三部,就会引发观众的讨论!
为什么不能是朱一龙活下来,这不就是为了儿子陈飞宇的演绎生涯在做充分且自然的铺垫吗?
结语一个是审美疲劳,一个是夹带私货太多,这两点直接和间接的导致网友的评论两极分化如此严重。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反正我们还是用吴京当年的一句话来结尾:“这么想的人,贱不贱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