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麻烦各位看官点击一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
文丨浮世清欢
编辑丨浮世清欢
朱元璋晚年,因为没有马皇后和太子朱标的制衡,杀心非常重,怕后世子孙降不住这些骄兵悍将,对其进行了大清理。
不过朱元璋也考虑到藩王问题,仍给孙子朱允炆留下有一员猛将,以保证明朝江山的稳定,可惜的是,朱允炆并不会用。
那么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猛将究竟是谁?朱允炆又为何不会用呢?
朱元璋的布局
朱元璋从布衣出身,能一步步击败各路起义军,将元庭赶出中原大地,建立大一统王朝明朝,离不开身边的那些开国功臣,尤其是武将,像汤和、常遇春、蓝玉等都是响当当的存在,为明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信息源:《明太祖朱元璋 34 皇明祖训》百家讲坛
而布衣出身的朱元璋,是从元朝手中夺得的天下,从小经历贫苦生活的他,深知打天下容易手天下难的道理,在称帝后,就着手改善民生,惩治贪污腐败,同时为了巩固统治基础,他也要向那些功高震主的武将动手。
早期因为有马皇后和太子朱标的存在,朱元璋还有所收敛,但等两人相继离世,承受巨大痛苦的朱元璋再也没有顾忌,将屠刀一把一把伸向了当初的开国功臣脖子上,诛杀数万官员,将开国功臣完整的清理了一遍。
同时另一边,为了巩固朱家王朝的统治,更好的抵御北元的威胁,朱元璋还将他的二十多个儿子,全部分封为王,让他们镇守一方,将来为朱标镇守疆土,虽然想法是好的,但藩王割据问题并没有处理好。
随着时间的流逝,地方藩王的实力越来越大,已经对中央集权造成一定威胁,这些道理朱元璋都懂,但他还是不忍对自己儿子下手,而是对其作出重重限制,以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原本在朱元璋看来,太子朱标是个合格的储君人选,如果继位皇位,以皇帝加上大哥的身份,压制他的那些弟弟是绰绰有余,可朱标的早逝,彻底打乱了朱元璋的部署。
且朱标嫡长子朱雄英夭折,不得已,朱元璋选定朱标次子朱允炆继承皇位,而在清理开国功臣的过程中,朱元璋也为朱允炆专制集权扫清了障碍,剩下最大的变数,也就是地方藩王。
对此,朱元璋也在《祖训录》中明确对藩王权利进行限制,约束其行为,而为了防止藩王权利过大,也允许皇帝在必要时刻,对藩王进行削藩,不过仅这些,显然还不够。
朱元璋非常清楚自己儿子们的本事,尤其是常年同北元作战的那几个,其中就包括燕王朱棣,军事才能非常强,必须要给朱允炆留下个能征善战的老将,以制衡地方藩王。
也是因此,朱元璋在屠杀开国功臣时,并没有全部杀完,而是留了一个军事才干强,对明朝忠心的大将,也就是跟随他多年征战,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将耿炳文。
建文不会用
耿炳文与朱元璋是老乡,都是出身于濠州,他的父亲名叫管君用,早年跟随朱元璋起兵,立下赫赫战功,依靠军功最终升为管军总管,而在耿君用战死后,耿炳文继承了他父亲的职位,继续效忠于朱元璋。
信息源:《永乐大帝(十五)胜败之间》百家讲坛
与父亲一样,耿炳文拥有非常杰出的军事才能,在与张士诚作战中,坚守江浙地区十年,屡次打败对方,立下赫赫战功,非常受朱元璋器重,且这个耿炳文,还曾以一万人的军队,战胜敌军十万人,战绩异常辉煌。
当然,在明朝的开国将领中,不乏耿炳文这样的军事奇才,朱元璋最终选择留下他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耿炳文为人忠厚,值得信赖,不会生出反叛谋逆之心,事实也证明,朱元璋看的没错。
在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随即登上皇位,这个年轻的皇帝迫切做出一番政绩,在身边大臣的密谋下,决定进行削藩,以巩固中央皇权,而朱允炆实行的削藩政策,也是先从有问题的藩王下手。
当时对朱允炆威胁最大的,就是镇守北方要塞的燕王朱棣,虽然朱棣并没有留下什么把柄,不能直接对其动手,但朱允炆抓到了与朱棣同母的周王把柄,削弱周王也是变相削弱燕王。
周王的次子告发周王谋反,朱允炆也不细致调查,直接将周王一家押送进京,将其废为庶人,之后又接连对齐王、湘王、代王、岷王下手,其中除了湘王自焚,其余全部被废。
眼看屠刀就要落到自己头上,朱棣知道等下去不是办法,便决定先发制人,打着“奉天靖难”的名义,迅速攻占整个北京城,当做自己据点,然后一步步向着南京城逼近。
在朱棣以前,还没有发生过藩王造反成功的例子,毕竟朱棣只有一个北京城,人力物力有限,而朱允炆坐拥整个天下,兵员和粮草供应源源不断,两者实力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
靖难之役爆发的初期,朱允炆也是信心满满,他早已做好同朱棣开战的准备,于是任命老将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统帅朝廷大军对燕军绞杀。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耿炳文已经六十五岁,且他率领的大军,号称是30万,但满打满算也就13万,更多的是声势上的助威,不过即便这样,其对燕军而言,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当然朱棣多年在北平这种地方抵御元军,手下的燕军也不是吃素的,各个能征善战,战斗力很强,加上朱棣这位杰出的统帅,双方第一个照面,朱棣就出其不意,斩杀耿炳文9千士兵。
之后朱棣又在真定击败耿炳文,但这些都不足以重创北伐大军,耿炳文手中还有10万大军,为了调整士气,耿炳文选择坚守城池,拖朱棣的后勤补给。
果不其然,仅仅围城3天,朱棣眼看无法进一步突破城池,选择撤兵退走。而远在南京的朱允炆得知这件事后,怀疑起耿炳文的能力,于是选择临阵换帅,派遣李景隆代替耿炳文,率领五十万大军围剿朱棣。
就这样,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底牌,被朱允炆轻易抛弃,胜败乃兵家常事,因为初期战端的不顺,就全盘否定耿炳文,朱允炆太过于草率,又派只会纸上谈兵的李景隆,更是加剧自身的失败。
朱棣常年征战,自然知道老将耿炳文的厉害,如今朱允炆换上李景隆,这对朱棣而言,威胁大大的降低,以至于在李景隆集结六十万大军进攻北平城的时候,仅留下朱高炽率领上万的老弱残兵守城。
最终朱高炽成功抵御李景隆的进攻,之后李景隆在面对燕军的时候,也是节节败退,最终导致燕军攻入南京,江山易主,而他本人也趋炎附势,选择依靠朱棣手下。
结语
靖难之役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尽管朱元璋对此早有预料,留下老将耿炳文,来充当领军统帅,但最终还是因为朱允炆没用好,导致全盘皆输,朱棣走上历史舞台。
而老将耿炳文最终的下场也是凄惨的,在永乐二年,遭人弹劾有谋反之心,因为害怕,选择自杀身亡,他的三个儿子也全都因坐罪死。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