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一男子娶了12个妻子,生下102个子女,孙子孙女数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78个!
众所周知,“一夫多妻”现象在非洲非常普遍,当地男子都十分爱玩,而女子的地位极低。
他们娶了这么多老婆,很多时候就是把她们当家里的免费劳动力。
为此很多人都认为,非洲男性在这种环境下过的很幸福。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下面让我们跟着一位河南老铁一起去了解下真实的非洲生活吧。
1这位河南老铁外号“拖鞋哥”,他经常将自己的非洲生活日常,分享到自己的两个账号"拖鞋哥十年闯非洲"和"非洲拖鞋哥"上,
虽然账号名称提到"十年",但实际上,拖鞋哥的非洲之旅已经持续14年。而他的故事要追溯到2008年。
拖鞋哥原本只是河南一个普通的农村娃,在2008年,他鼓起勇气,独自坐上了前往非洲的飞机。
那时候,他和许多为生活奔波的年轻人一样,想着到外面闯闯。
但谁能料到,这一次远行竟会成为改变他一生的转折点。
初到非洲时,拖鞋哥和大多数打工者一样,干着累活重活。炎热的气候、陌生的环境、语言的障碍,都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非洲的土地上时,拖鞋哥就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搬运货物、修建房屋、清理场地,无论多么辛苦的工作,他都咬牙坚持。
尽管日子难熬,拖鞋哥心态却好得很。
一有空闲,他就学当地话,跟当地人套近乎,看他们怎么过日子。
他心里清楚,要想在这儿混出个名堂来,就得先把自己变成“半个非洲人”。
说来也巧,拖鞋哥发现非洲这边想吃个正宗的中国菜可不容易,特别是那些新鲜的蔬菜,华人和一些非洲朋友都馋得不行。
他一想,自己从小在河南长大,跟土地打交道是家常便饭,何不在非洲试试种点菜呢?
说干就干,拖鞋哥拿出攒下的辛苦钱,租了块小地,当起了“非洲菜农”。
可非洲的地和气候跟老家差远了,一开始他种出来的菜,不是蔫了就是长不大,急得他直挠头。
但拖鞋哥不是那种轻易放弃的人,他开始琢磨怎么让这地里的菜长得好。
他学着当地人研究天气,改良土壤,还试着培育出能在非洲土地上茁壮成长的新品种蔬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拖鞋哥的菜园子终于有了起色。
他种的青菜、白菜、茄子、豆角,又嫩又脆,味道好极了。
这下子,他在华人圈子里可算是出了名,大家都争着买他的菜。那些尝过鲜的非洲朋友也赞不绝口,纷纷成了他的回头客。
口碑一传十,十传百,拖鞋哥的生意越做越大。他开始扩大种植规模,买了新设备,还请了几个当地人来帮忙。
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拖鞋哥也和许多在非洲打拼的中国人一样,不可避免地感受到了文化差异带来的震撼。
2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结婚就是两个人的事儿,一男一女凑一对,这规矩几千年都没变过。
然而,在拖鞋哥了解非洲之后,他才知道这里是一个截然相反的世界。
在毛里塔尼亚这些非洲国家,一个男人娶好几个老婆是常事儿。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当地女人还以嫁给有好几个老婆的男人为荣,觉得挺幸福。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在那儿,男人在家里啥活儿都不干,女人既要出去挣钱,又要回来照顾家。要是嫁给有好几个老婆的男人,家务活儿就能分摊了。
看起来怪怪的,其实是当地人想出来应付生活压力的法子。
慢慢地,拖鞋哥就明白了这里头的门道。在非洲,不少部落觉得女人就是劳动力,是家里的财富。
女人越多,地就种得越多,日子也就越好过。对女人来说,嫁给个有本事的男人,也就意味着能过上更有保障的生活。
不过拖鞋哥也发现,这种婚姻制度下,非洲女人地位不高。
她们又要照顾家,又要出去干活儿,养家糊口的担子全落在她们身上。男人呢,倒是在家里享清福。
拖鞋哥看着心里不是滋味,可他也知道,这是当地几百年的老规矩,一时半会儿改不了。
除了一夫多妻制,非洲还有一种名为"借妻"的独特风俗。就是如果一对夫妻膝下无子,他们可以"借"别人的妻子生个孩子。
这种做法在当地算是互相帮忙,没人觉得不对劲儿。
3多年来,拖鞋哥在毛里塔尼亚辛勤耕耘,如今已经拥有了令人称羡的生活。
他不仅积累了可观的财富,能够定期寄钱回国支持家人,还为自己的未来做了周全的规划。
在老家县城,他购置了一套温馨舒适的房子,作为日后安享晚年的归宿。
两个儿子也已经长大成人,在社会上找到了稳定的工作,逐渐成为家庭的顶梁柱。
看着儿子们的成长和自己的小小成就,拖鞋哥感到由衷的自豪和幸福,深感自己是个名副其实的大赢家。
然而,在这份圆满的背后,拖鞋哥也有着自己的遗憾和无奈。
由于毛里塔尼亚与中国相距遥远,往返机票的高昂费用成了他与家人团聚的最大障碍。
作为一个疼爱妻儿的丈夫和父亲,他舍不得让家人跟随自己远赴他乡,承受异国他乡的艰辛和思乡之苦。
因此,多年来,拖鞋哥只能默默地承受着与亲人两地分离的痛苦。
尽管如此,每当提及自己多年来的奋斗成果,拖鞋哥脸上总会露出由内而外的喜悦和满足。
他深知自己走过的路有多不易,也正因如此,他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并决心回报这片给予他机会的土地。
拖鞋哥不仅仅是一个在异国他乡闯荡的商人,更是一个心怀感恩、乐于回报社会的人。
他开始照顾一些被非洲男人抛弃的孩子,还教他们说中国话。拖鞋哥想,以后这些孩子会说中文,没准儿能靠这个本事谋生呢。
除此之外,拖鞋哥还资助当地的穷学生上学。
有个他资助的学生还考上了大学,成了村里的骄傲。
拖鞋哥的好心肠在当地传开了,大家都说他不光给大伙儿带来新鲜蔬菜,还带来了满满的爱心。
虽然做了这么多好事,拖鞋哥一直很低调。他心里清楚,当地人也帮过他不少忙。
特别是他的蔬菜大棚遇到虫灾的时候,当地朋友们都来帮忙,让他渡过了难关。正是因为大家互相帮助,拖鞋哥觉得自己在异国他乡找到了第二个家。
结语拖鞋哥的非洲经历生动地反映了中非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跨文化交流中的适应和理解过程。
从最初的震惊和不解,到逐渐理解并尊重当地文化,再到积极回报社会,拖鞋哥的故事诠释了文化交流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