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枫将军的文化情怀

赵连军探史 2024-09-05 22:25:14

彭雪枫将军(1940年)

彭雪枫将军的文化情怀

张克军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新四军十分注重文化建设。第四师驻半城后,加强文化建设,着力提高军民的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师长彭雪枫是我军将领中有名的“儒将”“俊才”,一手拿枪杆,一手拿笔杆,彰显深厚的文化情怀。

彭雪枫的读书签章和姓名印章

奋勉勤学自修,指导激励他人,多学知识干好革命事业

“苦哉雪枫,寒薄门庭,青灯彀读,拳拳服膺,百折不挠,学识精通。”这是群众对彭雪枫勤奋与学识的赞誉。彭雪枫读书乐而不疲,同时,激励爱人、指导指战员学习文化,他领导的部队被誉为“天下文明第一军”。

律己修身,轻“物质”重知识孜孜勤学。彭雪枫自励奋勉,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他在小屋里张贴座右铭:埋头,埋头,再埋头!苦读,苦读,一百个苦读!在一个多月的反“扫荡”时间里,彭雪枫每晚坚持读书4个小时。他深知,共产党人必须学习各种知识,才能干好革命事业。“一个军事家或政治家,绝不是仅有一门知识就可以了,一定要有各方面的知识。正像一个外科医生,如果不知内症,他决不是一个好医生。”从彭雪枫给林颖的信中,可以看到在洪泽湖畔休整期间,他阅读了马列、毛泽东著作,军事、古今中外名著等书籍50余本。与读书的热情相比,彭雪枫生活上艰苦朴素,多年前的破旧棉被作为半城的结婚用品,坚持吃大锅饭,陈毅督促他“执行”干部小灶的伙食待遇。他向爱人林颖坦陈,自己很小时就离乡背井、挨饿受冻受冷漠,这养成他物质享受的淡薄、保持“求知欲”的习惯。

责己以苛,追求进步自省求知。一个共产党员如能善于自省,他就会日日新、月月新,不断进取向上。彭雪枫就是这样要求自己。他给林颖写的第一封“表白”情书坦荡率性:我是一个十分平凡的共产党员,有许多缺点。三个月的反顽斗争受挫,彭雪枫有着挥之不去的心痛和内疚,更加谦虚,戒骄戒躁。第四师驻洪泽湖畔休整,上级同意彭雪枫请求,任命邓子恢为四师政委,这让彭雪枫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读书和思考。他将半城东郊一座破旧的小庙作为“密室”(书房),常常学习到深夜,他在马上、船上、庙上的“三上”读书学习传为佳话。

文化陶染,浸润个人气质与修养。彭雪枫的文化气质与修养,得益于党的培养,也得益于家乡的文化滋养。从区域文化看,彭雪枫出生于南阳镇平县。南阳是楚文化兴起发展之地,也是汉文化的繁荣发达地区。从家庭影响看,父母正直无私,祖父颇有学问和道德修养,给了他“教养下的聪明”和幼小时的“文化”。他的文化修养从改名、签名、署名上可见一斑。改名“雪枫”,富于诗情画意。签名“彭”三撇连为一条长弧线,如长剑出鞘,“雪枫”笔法圆融内敛,整个签名飒爽英姿。给林颖写信署名红叶、白雪、隆中友人、寒霜丹叶等;有时用俩人名字合成新名,比如玉琼雪、雪琼,富有才情。党的教育培养对彭雪枫的影响更为突出。“除了短短的家庭教养,即是长长的党的教养了。”毛泽东对彭雪枫寄予厚望,“有闲工夫注意看书报,加紧学习”。陈毅到半城检查工作,把自己看了多遍的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签名赠送他。党的引导使他成长为一名党的高级干部、新四军的高级将领。

劝学他人,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林颖回忆,在结婚后的三年时间里,读书是他们俩的经常话题和通信的主要内容。彭雪枫给她的最后一封信,也是读书交流。彭雪枫积极动员和热心帮助干部战士读书学习。对自己已读的书,盖上“有书大家看”印章,他力求在书上做批注,写阅读心得和评论,帮助大家提高理论文化和写作水平。他赠书《战争论》《思想方法论》给九旅政委韦国清,告之自己读了两遍,请他也读两遍。他为团长罗应怀订学习文化计划,督促其文化学习。良好的学习风气,带动第四师指战员读书蔚然成风,部队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彭雪枫将军为《拂晓报》刊头题字和部分《拂晓报》

发展抗战文化,坚定“拂晓”信念,推进抗日救国斗争

把运输文化粮食看得比运输被服弹药还重要。彭雪枫落实中央指示精神,积极开展文化宣传工作,鼓舞根据地军民斗志和士气。他说,文化斗争并不比军事的或政治的斗争次要,“一支笔胜过两千支毛瑟枪”;除开单纯军事观点的人,我们共产党人是没有不重视文化工作的,否则,我们的革命便成为盲目的了。

彭雪枫有“三宝”,其中有两“宝”与文化相关,即《拂晓报》和拂晓剧团。它们是新四军第四师的喉舌、革命部队的战斗号角、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她们内容丰富,生动活泼,且政治导向鲜明,具有文化品位,体现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给根据地带来热情洋溢的气氛和勃勃向上的生机。正如彭雪枫为《拂晓报》撰写发刊词,阐述“拂晓”的含义:“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进取、迈进有为、胜利就要来到的意思。

“报纸是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最有力的工具,每天与数十万的群众联系并影响他们,因此,把报纸办好,是党的一个中心工作。”《拂晓报》1941年随军转战至淮北,以洪泽湖为生存依托和安全掩体,运用新闻、评论、绘画、诗歌等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整风运动、反“扫荡”、反顽斗争、群众运动、军事建设等,痛击敌人反共反人民的罪恶行径,成为鼓舞根据地军民团结战斗的有力工具。彭雪枫热情称赞《拂晓报》“威力赛得过千军万马”,说它“已经象一颗明星,高高地挂在天空,做了千百万群众的指路灯”。《拂晓报》享誉四方,一度发行到亚洲、欧洲、美洲的大城市,还参加巴黎“万国新闻报纸博览会”。

彭雪枫(左6)与拂晓报社工作人员合影。左起1庄方、2陈守川、7刘秉衡、10李克弱、12单斐、13王少庸。

拂晓剧团在洪泽湖畔、津浦铁路沿线和淮水两岸,宣传抗日,团结人民,打击敌人,为抗战胜利和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拂晓剧团采用戏剧、歌剧、话剧、街头剧多种体裁,讴歌抗日英雄,歌颂新四军和根据地人民的鱼水情深,揭露敌伪、反共军的罪行,赞扬减租减息运动,动员群众参军参战,深受观众喜爱。剧团被赞誉为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朵文艺鲜花。

彭雪枫为《拂晓报》和拂晓剧团成长壮大付出了很多心血。他说自己愿意做“拂晓剧团团长、拂晓报社的编辑和记者”。他亲任党报委员会主任,甚至担当起“不在编的主编”“不在编的编辑”,亲自为报纸写社论、通讯、评论员文章,制定写稿内容和组稿计划、审改稿件、版面安排、刻写印刷。他对报社工作人员说,文化、新闻运动,并不比军事、政治斗争次要,相反地它要为军事斗争、政治斗争起着前导的作用。他牺牲后,遗物里有一份《拂晓报》合订本,封面上有他亲笔书写的“心血的结晶”。在剧团工作上,他指出利用京剧的传统形式,编一些宣传抗日的新京剧节目,“旧瓶装新酒”“旧形式要有新内容”。他处处关怀照顾剧团,优先帮助解决困难。经常给剧团上政治课,作报告;邀请音乐家贺绿汀和美术家莫朴等在半城举办近400人的文化集训,提高拂晓等剧团和宣传队的业务水平;剧团人员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他要求剧团负责人关心他们生活、学习和成长,因为他们是党的宝贵财富,是未来的干部、国家的建设人才。

1940年,彭雪枫与年仅10岁的拂晓剧团团员王效萍合影。

加强军事建设,提高官兵素质,锻造富于战斗力的部队

彭雪枫是中央军委确定的36位军事家之一,在军事理论方面有着独到见解,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运用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加强军事学习教育。军事素质的高低,是部队综合战斗能力的重要体现。一是重视军事学习教育。彭雪枫在《马列主义者要学习军事》中指出,真正具备马列主义的正确观点的人,不仅不会轻视军事,必会以马列主义的领导原则把军事工作更健全地组织起来;军队每一个成员随时随地都会遇到战斗,所以学习军事应有其普遍性。二是及时总结军事斗争经验。针对淮北根据地因“稳定日子”稍久而滋长的太平观念,他要求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重视加强军政训练工作,表扬部队整训创新,以鲜明的口号推动指战员训练积极性,保证了军事教育实效。三是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彭雪枫肯定程道口战役“消灭王光夏战斗奖惩军律”,令行禁止,部队士气大振。

探索平原游击战争规律。在全民族抗战的斗争实践中,彭雪枫把毛泽东关于游击战争的基本原理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于平原地区,为抗战时期党对平原游击战的实践与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首先,避敌锐气。彭雪枫要求游击队“欺软躲硬”。采取游击战术,使敌人找不到突击目标,因而日伪军在对淮北根据地的33天大“扫荡”中,合击青阳、半城、双沟等均告扑空。其次,夜间袭敌。夜晚袭扰敌人,敌各据点互相增援甚少。我军夜袭青阳、马公店、归仁集、魏营子、埝路口等处,不见敌其他据点增援,便于我军攻击。第三,装备整训骑兵。三个月反顽受挫,没有骑兵是重要因素。在全师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彭雪枫特批骑兵团一笔经费,相当于全师大半年的菜金,用作骑兵团建设。组织骑兵团到界头集进行整训,骑兵团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淮北平原一支铁骑劲旅。第四,分散作战。我们的武器、弹药、速度比不上敌人,所以打仗的办法就不能和敌人死拼硬干。古今中外以弱敌强、以寡胜众的战法,无不采取巧妙灵活的游击战术。这样,积累众多小的主动成为大的主动,积累众多小的胜利成为大的胜利。第五,群众支持。毛泽东阐述党和人民的关系时说,群众好比我们的后台,后台不稳,我们的戏就不能唱了。第四师转移到津浦路东后,彭雪枫更加深刻认识到革命离不开群众,领导群众开展民兵斗争、空舍清野、锄奸运动、破路运动等,为粉碎敌人“扫荡”提供了重要保证。

研读兵书写文论。彭雪枫对古今中外军事家的名著从不放过,反复阅读列宁、毛泽东等军事著作,几乎能背诵《孙子兵法》。研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用多种颜色铅笔做标记,写下129条、约3000字的批语。他对毛泽东的重要军事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力求学懂弄通。据不完全统计,自1941年10月至1942年10月的一年间,彭雪枫撰写的军事学术论文、指示、训令、战役总结、报告等文献多达34件。这是斗争实践中完成的,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作者张克军,中共宿迁市委党史工办副主任。)

0 阅读:2

赵连军探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