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三条簪”体验全国开花

福州日报 2024-10-03 10:40:42

先有众多自媒体博主分享亲身体验,后有万妮达、陈昊宇等明星流量加持,福州“三条簪”(又叫“三把刀”)火爆出圈,掀起“来福州,簪福气”热潮。

国庆假期,“三条簪”体验成为福州文旅又一张名片。记者走访各大历史街区,看到头戴“三条簪”的游客随处可见,其中不少人还是为了“簪刀”专程前来福州。“三条簪”火热背后,不仅是人们对非遗文化的喜爱,更是对刚柔并济、勇毅独立女性之美的追崇。

下杭路杭肆集市上,流连在摊点上的“簪刀”姑娘。记者 张旭阳 摄

体验“三条簪”

打卡一座城

1日,记者漫步在游人如织的三坊七巷,不时与身着汉服、头戴“三条簪”的游客擦肩而过。

在南后街,“00后”小张和两名小姐妹头戴“三条簪”摆着各种姿势拍照,吸引不少游客围观。

10月1日,小张与两位小姐妹头戴“三条簪”来到五一广场,以特别的打卡方式迎接国庆。

“当‘三条簪’上头,我感觉全身上下都散发着霸气和锋芒。”小张告诉记者,她来自宁德福鼎,又美又飒的“三条簪”视频深深吸引了她,遂和小姐妹相约国庆假期结伴来榕体验。但令小张没想到的是,“三条簪”体验太火了,她提前一周才预约到一家妆造店。1日一大早,小张和小姐妹头戴“三条簪”去五一广场看升旗,以特别的打卡方式庆祝国庆。

1日,小张与两位小姐妹头戴“三条簪”来到五一广场,以特别的打卡方式庆祝国庆。

无独有偶,“00后”大学生林好和同学小王专门从泉州来榕“簪刀”。“我很喜欢传统文化,热衷于在旅行中体验当地特色妆造。但是为了体验特色妆造,而专门打卡一座城,这还是第一次。”林好说。

来自武汉的宋女士则专门请了旅拍师在福州跟拍。第一次刷到“三条簪”的视频,宋女士就被惊艳,为爱好说走就走的她和先生在国庆期间专门为“三条簪”前来福州。“如我所想,这造型太适合我了。”宋女士说,他们准备逛逛烟台山、三坊七巷等景点后,再返回武汉。

不少福州本地市民也趁着国庆假期体验“三条簪”,小刘就特地和母亲一起体验“三条簪”妆造,为国庆假期增添仪式感。

游客在三坊七巷体验“三条簪”妆造。

体验人数暴涨

“三条簪”体验全国推广

记者走访发现,“三条簪”妆造商家早早就在网上开放国庆期间预约,一些妆造商家更是短时间就预约爆满。而且,“三条簪”妆造价位国庆期间更加亲民,根据妆造繁复程度,价格从100多元到1000多元不等。

“上午8点就有客人进店做妆造,到下午3点已经接待了四五十名游客。”1日,在三坊七巷旅拍馆,妆造师丽丽忙得午饭都顾不上吃。据了解,这两天,“三条簪”妆造客人暴涨至平日的三至五倍,虽然店里早早就将妆造师增加至10人,但依旧忙得不可开交。

丽丽介绍,三坊七巷旅拍馆提供各朝代汉服妆造体验,但这几日进店的顾客八成以上都是指定体验“三条簪”。

台江三通路,缓缓走过的“簪刀”姑娘。记者 张旭阳 摄

“三条簪”妆造不仅在福州火爆,在全国也是遍地开花。

记者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看到,安徽宏村、浙江杭州、福建泉州和厦门、辽宁沈阳、重庆等地,都有商家推出了“三条簪”体验。

在杭州西湖附近,多家旅拍写真馆、汉服体验馆,打出宣传语:“最近‘三条簪’好火,福州太远去不了,就在杭州西湖找家写真馆。不是福州去不起,而是杭州更有性价比。”

在沈阳,也不止一家商家推出了“三条簪”体验。“沈阳真的‘上大分’,居然也可以拍福州‘三条簪’。”小红书上,沈阳一家写真馆用“三条簪”背后福州女性的故事作为宣传点吸引客人。

知名女星称“惊艳时代

”网络大V“自来水”式安利

“三条簪”快闪表演让游客感受非遗魅力。

国庆期间,三坊七巷、梁厝、朱紫坊等街区相继推出“三条簪”快闪等活动,通过沉浸式演绎让游客感受非遗魅力,为“三条簪”再添一把火。

而之前的9月底,福州籍艺人陈昊宇、万妮达头戴“三条簪”,徜徉在坊巷中,为“三条簪”代言。万妮达抖音发文说是“惊艳时代的美”,陈昊宇说“重走三坊七巷、体验三条簪妆容、学习闽剧、喝茉莉花茶、听评弹伬艺,来有福之州,做有福之人,欢迎大家来我们的家乡玩”。

除了知名女星之外,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不少网络大V“自来水”(自发喜欢,义务宣传)式安利“三条簪”。“半是刀锋,半是柔”“飒到极致”“不是娇花,而是刀光剑影之中的铿锵玫瑰”“温柔和酷飒并不矛盾,可以同时拥有”“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珠系宝刀”……她们的文案满满都是对“三条簪”的喜爱。

记者注意到,许多博主表示,追求美是一回事,更吸引他们的是“三条簪”背后福州女性的勤劳刚强。

□相关链接

老福州记忆里的“三条簪”

这些日子以来,记者发现,在一些老福州童年记忆里依然有着“三条簪”的影子。

“1964年,我亲眼见过‘三条簪’妇女,印象十分深刻。”今年70岁的郭先生10岁时到奶奶的娘家——长乐梅花古镇梅新村过暑假,当时村里不少老人还有“梳gui”(福州方言,意思是梳发髻),发髻上插着银簪,其中就包括“三条簪”。“我奶奶的母亲就是‘三条簪’妆束。”郭先生说。

台江的刘女士还和记者分享了家传的“三条簪”。“和报纸上的‘三条簪’比对后,我才知道家里收藏的是两套不全的‘三条簪’,都少了主簪。”刘女士说,家里的“三条簪”是曾外祖母传给外婆,外婆又传给了她,因为很精致,所以保存至今。(记者 马丽清 陈丹/文 林双伟/摄)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