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的成都,一节电工课按计划进行着直至收场。这天对于课堂外的人而言,只是万千个日子中稀松平常的一天,但对加加大来说,却是她生活序列里的一个重要节点,是故事转折的开始。
这是一节从老师到学生全员女性的电工课,同时也是由加加大创办的“强记女工”的第一门课程。很多来参加的学员都有着优秀的专业背景,大厂程序员,985保研的同学……
作为一个由女性创建运营的平台,“强记女工”面向各个年龄段的女性群体,为她们提供工具使用相关的技能培训,希望在解决女性工具操作困境的同时,也为女师傅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强记女工”logo是一个由数字“3”和“8”组成的“强”字
“强记女工”Logo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加加大在今年妇女节的一次创作。由数字“3”和“8”组成的“强”字Logo,在消解社会原先对女性的污名的同时,凸显出女性力量,也正映照出加加大创建“强记女工”的初衷——在一个由男性主导的叙事场景中,打破对于女性劳动者的职业刻板印象。
对于喜欢工具的女孩们,加加大希望“强记女工”能成为她们的栖息地,让她们得以聚集在一起学习交流;等到羽翼丰满时,也可以化为一阵气流,推动她们飞向更辽阔的地方。
不知从何时起,加加大对于五金制品便有着天然的喜爱。广告创意行业出身的她,布展与创意落地是她工作的一部分,拆卸道具、二次加工这些需要操作不同工具的情形时有发生,彼时还缺乏动手能力的她经常会因此而不得不去退而求其次。
在各种因素的合力促使下,加加大在业余时间报名了一节工具使用培训课。
“如果我能够更了解工具,更懂得如何去使用它们,那我也能够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实现理想中的呈现效果。”
工具的学习使用并没有性别权限,
需求存在于所有个体的日常生活中。
市面上,这类涉及工具的课程所面向的主要是男性群体。在那次课程中,加加大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同堂的男同学们却不时地转头看她以试图确认她的性别。在提倡平等的社会中逐渐模糊的性别差异,在这节课堂上却被放大到无法忽视。除此之外,连续不间断的课程设置也并没有兼顾到利用休息时间来学习的加加大。
工具的学习使用并没有性别权限,需求存在于所有个体的日常生活中。
撇开喜欢五金这样纯个人的主观爱好,在日常生活中,简易到清洗空调,难到维修电器,几乎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工具使用能力。而行业中存在的性别隔离现象,导致女性们普遍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当面临生活中需要操作工具的情景时,上门维修的男师傅也会造成诸多不便。
“强记女工”由加加大发起,
由机械专业科班出身的阿楠作为技术支持。
加加大想创办一个平台,开设工具使用及技能培训的课程,为女性们搭建一个本就应该存在的温和的学习环境。当技艺精炼后,再为她们提供接单和就业的机会。这不仅可以增加她们的收入,在更宏大的叙事意义上,也是希望在她们流向市场后,能够去试着打破这个行业中性别不均衡的局面。
一个偶然的机会,加加大通过互联网结识了现在的拍档——阿楠。与加加大只是对这类工具感兴趣不同,阿楠是科班出身的机械高手。在阿楠的同学中,女生为数不多,其中大部分也在毕业后也因为职业环境问题而纷纷转行了。
阿楠和加加大的个人简介
“比起做视觉出身的我,她对各种机械和设备的精通都让我非常崇拜。掌握技能的女性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难道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吗?如果‘强记女工’能提供一种新的就业机会给大家,那一定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
加加大不希望“强记女工”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层面上。她邀请阿楠作为技术支持加入,协同负责全女电工班的线下策划。某种程度上,“强记女工”赋予了加加大新的使命,即使她从来不是个标准的“女工”,也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强”——但只要还在身体力行,“强记女工”就会和她绑定在一起。
构想的过程迸溅着火花,遇到现实时如果没有被熄灭就会更强大。
为了最大化实现学员理想中的授课环境,寻找符合要求的授课老师成为了“强记女工”首先面临的难题。
加加大深知,具备使用工具技能的女师傅屈指可数,职业的特殊性更是挤压了师傅们完整的闲暇时间,为了创建一个对女性学员心理而言完全舒适的学习环境,加加大还是坚定选择了请女师傅来授课。
加加大给自己设立了目标,
希望通过“强记女工”见证100位女师傅的诞生。
她一边尝试打开新的渠道,去联系和招募更多的女师傅;一边努力劝说已经有了授课意向、但仍然对这个领域存在疑惑的女师傅们,在有空闲时间的前提下,来实际课堂上体验,“说不定女学员们的积极性,会改变师傅们的想法呢”,加加大想。
当成功招募到第一位女师傅时,距离项目发布已经过去了一个月。加加大终于感受到了踏实,“强记女工”不再是“纸上谈兵”,“能有课上了!先不说之后能不能稳定地持续下去,但是我们至少找到了一个老师,这就像一个信号,让我觉得项目后续一定会运转得越来越良好。”
“强记女工”的首个“全女电工班”在今年六一顺利开课
“强记女工”的第一节课恰逢六一儿童节,开课前,加加大特意为学员们准备了一份儿童节礼物,是一根游标卡尺。
“选礼物的时候,我一下就想到了游标卡尺。它有实用价值,几乎每个人都有关于它的需求场景;其次是之前有人建议过女生可以随身携带游标卡尺,因为它轻薄且尖锐,像一把斧头,能当作防身武器使用。”
在想象中,课堂环境是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场景,但实际加加大却形容“像仓库的工作坊”,这不免加重了她心中的忐忑。“开课前我们心里其实挺没底的,担心自己准备的不充分,因为我也算是跨专业来做教育了,属于一个新人。”
尽管如此,课堂效果还是超出了加加大的预期,令她为之振动的是课堂上的一个微小的瞬间。当课堂上的某个学员按照老师的指导,接通了照明电路,点亮了第一个灯泡时,在场所有的女孩们都同一时间不由自足地“哇”了一声,这让加加大感觉到,课堂上这些不同的个体在这一时刻化为了一个融合的整体。
“全女电工班”开课当天培训现场
女学员们的学习热情同样给了第一次来“强记女工”授课的女师傅正向的反馈。在师傅的认知中,相比于电工机械,女孩普遍会更爱好化妆穿搭、插花茶艺这样更符合“女性气质”的课程培训,她没有想到,自己作为行业内部非主流的从业者,在未来也有被继承衣钵的可能。
事实上,“强记女工”的学员们大多数是17岁至25岁的女孩。这样的画像最初是让加加大有些吃惊的。在她的想象中,参与的学员们年龄应该会在25岁至35岁之间,增长了一定的工作生活阅历后,才会想要在业余时间再习得一门技能。
“全女电工班”首次开课全体合影
她没有想到,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新的趋势和技术不断涌现,而尚未正式步入社会女孩们却已经有了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以应对不确定性和危机的意识。
“大家都有着不同的背景,因为‘强记女工’聚集在一起,但都在努力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把握每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希望等到厌倦现状的那一天,这些能力能给我们改变生活的勇气。”
从今年三月开始筹备以来,加加大几乎没向身边的朋友们提起过“强记女工”,却在着手阶段就兴冲冲地告诉了父母自己关于这个项目未来的设想。
加加大成长于一个典型的东亚式家庭。在父母的眼中,她是一个不安分的小孩,每年都在折腾不同的事情。当加加大向父母说起“强记女工”时,他们给出的第一个反馈就是否定,甚至在没了解情况前就搬出女儿以前的经历去预测最终结局的走向。
对于父母的反应,加加大没有让这些随之而来的失望情绪在脑海中过多停留,反而穿过外部世界发出的层层质问,在其中探寻到了自己对“强记女工”的坚定。
“父母他们也不知道这个项目可能会持续多久,但我是想无论如何都一直做下去的。”
加加大,原名李筱箫
在成立“强记女工”之前,加加大曾是一名广告公司的职员。但职场文化里大家对于“混日子”的暧昧共识以及人际关系中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妙气氛都让加加大一次又一次地想要逃离,却又在辞职后的空白期,因为对自我的怀疑而再次回到那个环境。
最后一次离职后,加加大逃回了成都,并一头扎进了创业的热潮中,开了一家小店。缺乏开店经验的她,在小店的商业模式、店铺选址以及开业时间的设置上都存在问题,最后因亏损失败告终。
在这之后,加加大陷入了更深的自我怀疑。有一段时间里,她无所事事,迷茫于人生的意义,并开始酗酒,严重的时候一个人两天就能喝光一瓶威士忌,每天都在醉酒后的浑浑噩噩中入睡,身体也因此长胖了二十斤。
加加大和倒闭收场的小店招牌合影留念(上)
加加大在“小店追悼会”展览现场(下)
也许是关店后心理导致的无意识行为,加加大在那段时间不自觉地收集了很多同样以倒闭收场的小店招牌。到后来“藏品”到达一定数量后,加加大策划了一场名为“小店追悼会”的展览,正式和自己开店的这段经历告别。
店铺倒闭后仅存的招牌浓缩了开店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符号化的告别场景也不能完全消解结业后的失落。但在“小店追悼会”里,热心前来的网友和自愿帮忙的学生却让加加大体会到了在职场环境中没有过的感受。当所有人都不以目的为导向地投入所有,只为做一件没有丝毫收益的事时,加加大感受了一种消除了内心叙事的沉浸,一种旁若无人的乐在其中。
这种前所未有的体验迅速转化为了加加大继续前进的动力,在天然的对于自我实现的驱使下,加加大成立了“强记女工”,并在公众视野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技术媒介更迭的浪潮里,年轻人们时常迷失于碎片化的时间,不知疲倦地寻找即时满足感。加加大深知线上渠道在当下环境中的重要性,却不想轻易投身于此。“我们仍然处于探索的阶段,正因为时下线上的内容是如此丰盛,才更要在行动前想清楚‘强记女工’和其它账号的差异在哪。”
目前加加大的重心仍然放在线下课堂中。她观察到,各类媒体平台中关于工具实操教学的视频已经层出不穷,有些虽然干货满满,但却不能隔着屏幕给到想要学习的女孩们情绪上的价值。线下课程可以弥补流媒体端缺失的互动与体验感,让她们得以延续对这项技能的热情。
“虽然线上现在这类课程很多,但其实在实际的动手操作实践上,线上观看信息的传导还是远远不够的。另外,很多女孩会反馈她们对一部分工具存在恐惧感,这也是需要有专业的老师在一旁指导的。”
强记女工是一个提倡女性提升动手能力,
展示女师傅职业形象的互联网品牌。
不仅学员们在线下课堂的体验中有所收获,加加大也同样在具像化的细节中感受到了“强记女工”影响的扩散。
在运行“强记女工”的过程中,与男性角色的接触是不可避免的。一开始,男师傅们仍抱持着“女孩们天生不擅长使用工具”的观念,但当看见女孩们能跟上进度,甚至在工具架前爬上爬下,寻找适配的工具来拆卸电器时,新奇的情景引起了他们的围观。
加加大相信,当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了这个被男性占据的行业时,她们的行动就像石头投入湖面泛开的涟漪,激荡之余是一层接一层的递进和扩散。
加加大:“喜欢一个东西什么时候都不晚,
希望我们都能拥有自己的工具库!”
现在的加加大除了“强记女工”外,还在运营着一家小型广告公司。回溯以往,加加大认为正是过去的经历构建了现在的她,“强记女工”之于她正如写诗之于佩索阿,是巧遇的事情,就像阳光照在户外的身体上一样自然发生。而预期之外的事件犹如从树的主干上蔓延而生的枝条,为她的人生向外延伸出了更多的可能性,编织出可以称为“自由”的空间。
当被问及理想中女性的生存环境时,加加大回答道:“她可以成为她想成为的任何人,想怎么活就怎么活,不用去被人点评。”
加加大今年发起的女性互助项目2.0,维修安装工具只限借给女生
加加大甚至还使用透明的材质做了一个工具包,她希望当爱好工具的女孩们背着这个包走在街道上时,可以骄傲大方地展示包里的工具们,不再为刻板印象所累。
“喜欢一个东西什么时候都不晚,工具就是工具,不是男人的玩具。”
撰文:lsq
编辑:yy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