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桥 作于2003年
暑期,我常逛商场。但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收音机柜台前门可罗雀。我不禁和售货员聊起来,售货员告之:“现在用收音机的人多数是大学生,暑期都回家了。下学期一开学,就有很多新生来买收音机了。”我陷入了沉思——暑期应不应该成为收音机的销售淡季?收音机应不应该只是“大多数卖给学生”?
痛定思痛,我不由把焦虑的目光投向了收音机赖以生存的环境上——广播质量。我们的广播到底怎么了?
一、部分广播严重忽视了中国最大的潜在用户群——农民
记得若干年前,农民兄弟家家户户都有有线广播。就两根广播线、一个开关、一个怎么听也不算Hi—Fi的压电陶瓷喇叭。可就是如此简陋的设备,让他们听得如痴如醉,君不见,他们蹲在自家门槛上边吃饭边听那咿咿呀呀的地方戏,专注劲儿不亚于小学生上课;兴致来了,还放下碗筷,咿咿呀呀地跟上一段儿,投入劲儿不亚于梅兰芳。
后来有线广播拆了,换成“无线匣子”(其实就是单收调频广播的收音机),可听的人少了。农民兄弟都说——“节目难听”!确实,现在还没有全国联播的、专为农民兄弟开设的电台。就是部分现存的“农友节目”也是形同虚设——农药、化肥广告+投诉回音+流行音乐。怪不得农民编了顺口溜来讽刺:“广告满天飞,买了真叫亏;回音各家推,废话一大堆。”
年初,我在农村支教,在某个星期里,总能听到村里的大喇叭响起令人哭笑不得的广播声:“现在是‘农民最喜欢的歌曲节目’,今天给您播放的是萧亚轩的《Kiss》……”一阵忧伤的歌声随风飘来:“……你身边是否还是那个她,取代我在你醒来吻你吗?……后来每个失眠的午夜时分还不愿意后悔……”一位大伯气得胡子发抖:“什么乱七八糟的‘气死’(Kiss)?这妞子是吃得太饱了!跟我去下田累一累,看她还会不会失眠?”我并不是说萧亚轩的《Kiss》不能唱,可也不能在这里唱呀!
中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失去了这些听众。广播就由“少数人向多数人提供服务”变成“少数人向少数人提供服务”,广播也就失去了普及的基础,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啊!
二、部分广播节目主持人素质不高
主持人的主要任务是在广播节目和听众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交流沟通桥梁,使听众能从收听广播节目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可是,现在有极个别广播节目主持人的素质的确差强人意,连最基本的普通话都不准确,念错字、白字的更是屡见不鲜。最令人失望的,还是缺乏广播人应有的专业智慧。这一点在互动节目中暴露的最明显。
1. 语言贫乏
开头是:“某某某您好!这里是某某电台某某节目,我是节目主持人某某某,请说。”
然后是:“嗨,哦,啊,是,嘿,好,白白”
最后是:“谢谢某某的参与,谢谢!我们再来接下一位听友的来电……”
如此虚假的套话,几十年如一日,天天如此,居然还在听友面前瞎吹:“我的主持特点就是言简意赅,最大限度地给听友倾诉的空间……”少恶心!这种主持人我们都能干!——普通话不准确没关系,可以美化为“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使听友仿佛感到家乡的亲人就在身边……”
2.喧宾夺主
个别主持人大概是难得有上场的机会,平时憋得慌。一开始就说个没完,好不容易让听众有了发言的机会,一件事儿还没讲完,又抢过人家的话头,滔滔不绝起来……结果另一头的电话挂了好久,他才醒悟过来,用“电话断线”来掩饰尴尬。
更可气的是,极个别节目为了“营造气氛”,一个主持人不够,再来一个。结果,整场都是他们在说说笑笑,插科打诨。甚至开一些庸俗的、无聊的玩笑,把自己当成主角、明星;把听众当成配角、道具。说一句不尊敬的话——动物园里的猴子……
3.指鹿为马
在点歌节目中,由于电台不可能拥有全部的歌曲,因此有时侯换播歌曲。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部分主持人一没有认真理解点播人的用意,二没有熟悉歌词大意,随便用一首歌替换,结果弄出了许多笑话。
最常见的就是同事祝福婚姻时,电台却播放《无言的结局》,林淑容唱道“……想你想你想你,最后一次想你。因为明天你将成为别人的新娘……”让人莫名其妙——是前任情人的吃醋告白,还是别有用心的恶毒诅咒?
上个月,表弟考入大学,给恩师预约点播《好大一棵树》,结果变成了周华健的《孤枕难眠》。到底是劝慰孤身一人的恩师再娶师娘,还是暗示恩师:学生已学业有成,准备成家立业?
还记得前年给过80大寿的祖父过生日。我请一家电台播送一首祝寿的歌。当晚,那家电台居然播出了:“我亲爱的小马车呀,你就是太顽皮……”令人喷饭!
4.反应迟钝
不可否认,有极个别变态的人,以捉弄电台节目主持人为乐。应该说,在这一点上,主持人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施害者身份是隐秘的;受害者是公众人物。这就要求主持人具有相当的急智——临场应急的能力。
一位在广播站上班的朋友曾告诉我这么一件事,有一男子恶作剧,要求点一首《爱拼才会赢》给他所谓的哥哥“焦委”,主持人竟然不知是计,顺着圈套往里钻:“有一位姓焦的男士想送一首《爱拼才会赢》给他的委哥……”幸亏导播发现得及时,马上删掉!
还记得我小时侯,就知道有大名鼎鼎的葛兰、刘兰芳。现在,广播节目主持人多如牛毛,可有几个能给人流下永不磨灭的印象?唉!
三、部分节目质量严重下滑
1. 没有特色
广播作为一种传媒,和电视、报刊、网络相比,有着自己显著的特色。遗憾的是,部分广播电台为了节约开支,过分压缩一线的采编队伍,没有了自身的独特视野,也失去了广播的特点。只好来个“大杂烩”——从电视、报刊、网络摘抄一些东东以饔听众。更有甚者,干脆长时间直播电视伴音(这样下去,根本就不需要能接受电视伴音的收音机了)。
2. 导向错误
广播是舆论工具,就具有导向作用。我反对板着脸孔,说一些空洞的理论;也反对不关心弱势群体,只为有钱人服务;更反对不问民间疾苦,大唱“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广播要不要讲究舆论导向!赞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支持高尚、积极、向上的,反对下流、消极、颓废的;是媒体的义务和责任。但有一些谈话节目内容极端无聊,反映的基本上是三角恋的故事——我爱你,你不爱我;你爱他,他不爱你;他爱我,我不爱他……对像三角恋、婚外情等虽然法律上没有明确的处罚规定,但这些东西是受到道德舆论谴责的,真不知道大肆播出这些内容,有什么益处?而对于平头百姓最关心的就业、收入、医疗、教育等话题,播出的内容却涉及甚少,有实用价值的更是凤毛麟角。
3.“利”字当头
广播电台要生存、要发展,缺乏资金是不能的,做一些正当的广告,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目前广告太多太滥,质量低下。
从报时开始:某某集团为您报时。(笑话,这个某某集团不为我报时,我就不可能知道时间了?)
节目开始:本节目由某某提供赞助。(可以接受)
节目中间插播赞助商广告(短一点的没意见。若插播几次广告的时间和播送节目的时间成了1∶1简直令人狂晕!)
节目最后:谢谢听众,谢谢某某公司赞助。(又是一个笑话。节目做得好,功劳在赞助商?)
如果说这些都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那么,一些和《新闻法》《广告法》打“擦边球”的广告更是让人作呕——最常听道的莫过于部分治病广告了。
我们当地从晚上9点到11点,调频节目除中央台以外,其他的大多在卖狗皮膏药:最多的是治X病、皮肤病、泌尿系统感染;其次是治阳X早X阴虚;第三是治青春痘痤疮;其他的有治缺钾钙钠锌铁锡铅铜汞银铂金……节目外包装很漂亮:有的叫“某某健康咨询”,有的叫“W哥热线”……请来的皆是副主任级以上医师……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先讲一通某种疾病的巨大害处,接着接听“患者”电话(不知道有多少是真患者,听说现在有第361行——医托),“医生”总是说:“啊,您说的这种情况就是我们主治的某某症,要服某某药……”我的祖父曾经打电话对他们说自己腰膝酸软,电话那头的“主任”一口咬定是“那个过度”!可怜我祖母早已过世几十年,何来“过度”之说?!
去年我带新教师去厦门考察,晚上集体活动——逛商场。当我见到心仪的德生BCL—2000时急忙要求营业员开机,并让她把音量调到最大,想听听失真度,结果宏亮优美的声音传出:“您知道男人最大的痛苦是什么吗……还您男儿本色!一粒有效……”身边那么多新教师面面相觑,弄得我好不尴尬,想对她们解释,又怕越描越黑——这才是我的“难言之隐”啊!
当今的主流传媒工具有三大类:1以看为主:报刊杂志;2以听为主:收音机;3看听结合:电视、互联网。
电视的优势在于看听结合,最符合人们学习和娱乐的生理、心理习惯;收音机只能听,这是最大的劣势。
电视和收音机的后使用投入较低:前者——电费(+有线电视收费);后者——电池费用。就算打个平手吧。
收音机的优势在于:接收容易、携带方便、不需外接电源、总体价格低廉。在这些方面,电视机就相形见拙了。虽说早就有用电池供电的小屏幕液晶彩电,但总体价格还是偏高。
应该承认:电视确实是“台风”,所过之处,所向披靡,对其他传媒造成极大压力。但电视是否能“取代”收音机?我个人认为——不太可能。君不见:在发达国家,电视传媒那么发达,但用收音机的人还具有相当数量。在大学生宿舍,电视和收音机也是“和平共处”。就说普通家庭,我还不知道有谁家因为买电视机而把收音机扔了或送人了;也没有听说过谁家是因为拥有电视机而不再买收音机了。
我觉得悬在收音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有三把——严重的电磁污染、低劣的广播内容、新媒介的巨大冲击。但我认为第二把剑最具有杀伤力!因为收音机是用来听广播的,失去了优秀的广播节目,收音机也就失去了人们的青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谁能告诉我——我们喜欢的广播节目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
编辑+配图:收音机评论译介 来源:广播论坛
由衷感谢“康桥”前辈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