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睡狮山发现毕昇墓碑,碑文引发世界关注,韩国专家,绝不可能

懒洋洋洋 2022-10-07 14:56:23

19世纪的划时代思想家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到:“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在全球建立殖民地,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传播了思想文化。”

马克思的论述充分表明中华民族为人类社会贡献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成果,这在整个西方世界都已经成为共识,得到西方文明的认可。

然而,远方陌生的朋友都公认的事情,却遭到了中国近邻韩国的反对,竟然声称印刷术最先是由韩国人发明,这一文化偷窃显然是子虚乌有。

印刷术

韩国的文化剽窃

首先,韩国学者声称的印刷术指的是金属活字印刷术,具体指使用的字块是用金属制成,方便重复使用,如果泥块制成的字块,使用次数一多,难免会遭到毁坏。

这种金属印刷术可以起到节约成本的作用,更方便活字印刷术的推广和传播。

在1997年9月-10月,韩国学者召开“东西方印刷史国际讨论会”上,提出了“中国和西方世界的金属活字技术是从韩国传入”的观点,并且要求得到国际承认,其主要论据如下。

文化论证和实地考古是离不开的,没有出土的文物,与之相关的文化论证就几乎是空中楼阁。

韩国学者观点的物证,是在1913年10月7日,开城德寿宫博物馆从日本古董商赤星佐买到的一枚铸有“覆”的铜字块,如今藏在汉城国立中央博物馆。

汉城国立中央博物馆

这枚铜块是从高丽王陵的墓葬中挖出的,不过出乎意料的是没有在任何新闻媒体上有过相关报道。

根据韩国学者的说法:这枚铜块的化学成分含铜为50.9%,锡28.2%,铅10.2%,铁2.2%及锌0.7%。因为其化学成分同高丽肃宗(1102年)时期的“海东通宝”相近,因此凭借这一条,这枚铜块就被断定为12世纪的产物。

先不说此铜块的来源是否值得推敲,就说这单单依靠化学成分来断定铜块处于何种历史时期,本身就过于草率。

在考古学中,依靠化学技术来断定文物的历史时间,最可靠是由化学元素的半衰期来进行倒推,而不是依靠化学成分,广为人知的就是碳十四检测法。

考古

历史上也不乏这种事例,比如西汉铜镜的化学成分和唐朝时期铜镜的化学成分颇为相似,可时间跨度却高达900多年。

唐代开元铜钱和宋代熙宁铜钱的化学成分也十分相近,可铜钱的制造过程和钱币风格、样式却大为不同,难不成可以罔顾事实,都认定为同一朝代的文物?这显然是违背考古学的原则,所以韩国学者的这一论据太过草率,不能当真。

况且印刷术所用的汉文活字,一般在正面都为阳文反体,表面平整;正面都为方形,这种构造便于印刷;

各边都应该是呈90°直角。而这个“覆“铜块长、宽尺寸各异,字面歪曲不齐,与印刷通用的规则背道而行,是否是为印刷所用的铜字块值得怀疑。

印刷术

韩国对中华文化的有意剽窃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计划、有组织、在统一行动下的小偷之举。

从非物质文化的端午节来源到饮食文化中的泡菜归属问题,甚至是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印刷术,韩国都故意挑起争端。

不过直到一座湖北的实地古墓重现人间,他们的谎言也就不攻自破了,韩国专家直呼绝不可能,不敢相信中国铁证如山的墓葬文物。

古墓

毕昇墓葬

毕昇被世界公认为印刷史上的伟大革命家,一直以来,他的墓葬和故乡,都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最早纪录毕昇的生平事迹都是依据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书中说:

“毕昇在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每一个一字印一次,用火长时间的烧,便固定成活字。”

排版之前,先在置有铁柜的铁板上面,敷一层掺有纸灰的松脂腊,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腊稍稍融化,融化后接着用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固定在铁板上,就可以像雕版一样印刷。

毕昇

沈括从小跟随父亲游历大江南北,处处留心科学技术,多次往来于江淮之间。和毕昇是同时代的人,对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有所耳闻,也在情理之中,便纪录在《梦溪笔谈》这本传世名著中。

在1991年的秋天,湖北英山睡狮山草盘地无桂村一户普通农民在收割水稻时偶然发现了一座墓碑。

墓碑整体和底座皆为青石制成,高110厘米,宽70厘米,厚13-15厘米,边沿刻有卷花纹图案。

根据考古学家的初步结论,墓碑的石质选料、风化程度、雕刻风格都具有鲜明的北宋墓碑建制特点。

《梦溪笔谈》

在墓碑的中间刻有两行大字,拂去表面的尘土,经过考古人民的细心辨别,分别为:故先考毕昇神主,故先妣李氏妙音墓。

这证实了墓主人是毕昇无疑,并且是夫妻合葬,也知道毕昇的妻子叫李妙音。

墓碑的两旁还刻有小字,虽然年久风化,字迹仍然清晰可辨,上行有“年二月初七日”,下行是“孝子毕嘉,毕文,毕成,毕荣,孙男毕文显,文斌,文忠。这表明毕昇共有四个孩子,三个孙子,毕氏一族香火也是十分鼎盛。”

毕昇墓葬的出土确定了历史上确有毕昇其人,证实了沈括《梦溪笔谈》的纪录,活字印刷术也是最早被发明在中国。

毕昇墓碑

金属活字缘起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技术上确实不是金属活字,不过在毕昇之后,印刷术又再一次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就是利用金属制成字块进行重复性的印刷。这并不艰难,也不复杂。

从零到一,和从一到多,难度系数明显不是一个等级。

泥块活字和金属活字区别不过是原料的构成不同,严格来说,在技术上和原理上并没有多么大的进步,起到的最大作用也仅仅是减少了成本。

在中国,金属活字印刷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不过学界通常以“五代说“和“宋代说”两种说法为主,也符合印刷术整体的发展过程。

毕昇

“五代说”的根据在元代岳浚的著作《九经三传沿革例》中曾提到五代后晋“天福铜板”。明代的杨守成也提及“晋天福有《铜板九经》,皆可纸墨摹印,毋庸笔写。”

不过也有学者推测,五代时期,的确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不过受限于这九部经书约有几十万字,刻成铜板,耗资巨大,在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的后晋,在经济上难以负担。

最为可靠的还是“宋代说”,文献依据和旁证主要有如下几条。

文献:一是宋代孙爽的《圆梦秘策》序文,上面说“用不敢私,镌金刷渚,敬公四海。”,这里的镌金就是使用金属字块的意思。《中国印刷术沿革史略》中认为这就是宋代的金属活字术。

金属活字印刷

旁证则是考古学家戈公振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用书上的原理复制了一个金代时期的金属活字印版,并引用《金泥石屑》一书的说明:“千佛铜碑,多无文字,此有皇统纪元年号,及李稀造题字一行,用活字排成。”

魏志刚也指出皇统为金代熙宗完颜禀的年号,使用此年号的时间为1141年-1149年。通过一系列的旁证和佐证可以很明确地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出现金属活字印刷的时间大体在天水一朝。

而韩国最早使用金属活字的印刷的纪录为1234-1241年之间,稍晚一些于宋代。

现存韩国境内最早的金属活字印刷本也是1377年的《佛祖直指心体要节》,现存于巴黎国立图书馆收藏。

巴黎国立图书馆

从文献纪录和实物印本来讲,韩国的金属活字印刷术都较晚于中国。

不过从事实的角度出发,韩国也确实对活字印刷的推广和发展做出过贡献,这一点也必须要给予尊重和认可,在大约明代时期,那时的韩国还处于李氏朝鲜统治时期。

在李氏太宗三年(1403),李氏统治者设立了专门从事金属活字铸造及印刷的机构铸字所,铸字所前前后后大概铸造了几百万的金属活字样品。

在清州博物馆展出的文物中可以证明这一点,这为研究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和推广提供了大量的实物。

活字印刷术

结语

该承认的承认,该否定的否定。印刷术的发明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是划时代的一个事件,是人类社会认识自然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传播知识的至关重要的途径。

韩国对于活字印刷的贡献是客观存在,但是他们的这些成就和我国古代对活字印刷的贡献是不能够等量齐观的。

韩国之所以在发明权上大做文章,由上到下几个层次在努力,从官方到民间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造势,完全是出于文化自卑心理。

得不到的永远在躁动,韩国妄图想将“谎话说一千遍就是真话“的野心值得我们重视起来,保护传统文化的发明权有着重要的意义,还历史以真相,给文化以尊重,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在印刷术方面的贡献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

《关于活字印刷发明权的韩国“论争”》 刘为民

《毕昇墓在湖北英山发现》 叶钟华

0 阅读:23

懒洋洋洋

简介:每天更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