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里经常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压箱底的家伙什,这种玩意满清自然也有,那就是威远将军炮。这种火炮也是八旗军最看重的决战兵器,它经历了雅克萨之战、平定准噶尔战争、金川之战,为满清打下了大大的疆土;也经历了太平天国之战,最后还在1900年PK了八国联军,是大半个满清战争历史的亲历者。
威远将军炮诞生于康熙二十五年,它最初的铸造者是耶稣会传教士南怀仁,后来又让在钦天监供职的戴梓充当总工程师才铸造成功。这种火炮是汉人的杰作,但康熙等满清皇帝可始终都不让手下的汉人部队碰它,而是把它当成重大战役的决战兵器。
威远将军炮并不是八旗军中最重的火炮,南怀仁在康熙二十八年铸造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才是,武成永固大将军炮的重量都在3000斤以上,也是八旗军守卫京城的最后依靠,京师八旗军总共才了61门这种火炮。和威远将军相比,武成永固大将军炮有两个缺点,第一个缺点就是太重,3000斤起步、5000斤刚上路的分量,让满清难以找到足够的马匹拉动它;第二,它的弹药分量稍有不足,武成永固大将军炮的炮弹重量是二十斤。
威远将军炮的重量是750斤(《皇朝礼器图式》的原文就是“重七百五十斤”,满清的一斤是605克,折合现代重量是453公斤,这就正好在蒙古马可以拉动的范围内。因为蒙古马单马曳车,重量标准是150公斤;两马曳车是320公斤,三马曳车是500公斤,六匹蒙古马曳车的标准重量正好是一吨。清军使用的军马拉威远将军炮,稍微好一点的两马曳车就可以拉动(比普通蒙古马强一些就行,河曲马拉力就比蒙古马强得多),三匹正常的蒙古马可以轻松拉动。但如果要让“三千六百斤至七千斤”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作战,八旗军就算把六匹蒙古马打死,它们也拉不动。河曲马看了,也是爱莫能助。
其次,威远将军炮的炮弹威力大、炮弹发射准度更高。威远将军炮的结构在臼炮和榴炮之间,发射的弹丸标准是“受药自八两至六斤,铁子自三十斤至三十五斤”,弹丸威力超过武成永固大将军炮一半。威远将军炮上还有全套观瞄仪器,“随水平匣八分,匣内有仪器二件、铁勺一个……据云,仪器内铜架一个,系测试平直者。弯尺一个,刻有度数,系测量远近者”,这也是戴梓根据明末留下的翻译资料添加的。
戴梓完成了威远将军炮设计后,满清就把他流放,把火炮生产直接交给了内务府。雅克萨之战八旗军就首先使用威远将军炮,把俄军打得怀疑。乾隆消灭准噶尔的战争中,八旗军也携带了60门威远将军炮。清军在大小金川啃不动土司的碉楼时,前线指挥官一再要求,乾隆才像嫁女儿一样送了三门威远将军炮到前线。清军使用它,要经过八旗炮局转运,由内务府官吏交付测量仪器,最后在御前侍卫(基本上都是满洲和蒙古八旗)的监督下才能放炮。
太平天国爆发后,湘军使用这种火炮攻城,也要经历上述程序,让曾国藩烦不胜烦。但到了太平天国运动晚期,湘军、淮军就没了这种烦恼,因为洋人那里有更好的火炮。到了洋务远动时期,以李鸿章为首的汉人封疆大吏从克虏伯公司手中一口气购买了3000多门新式火炮。洋人的火炮炮弹重量威远将军更重,射速最大达到了每分钟十发,威远将军炮的理想射速还是三分钟一发。
到了1900年,直隶的汉人部队使用新式火炮时,守卫北京城门的八旗军还在使用着康熙年间的威远将军炮和抬枪。慈禧可能知道八旗军的装备已经落后于汉人武装,于是她让自家亲戚荣禄掌管了武卫军。但武卫军尚且打不过八国联军,用着老掉牙装备的八旗军就更守不住北京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