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唐朝的“飞钱”和五代十国的“契券指垛”,已有纸币雏形,宋代“交子”的出现更是在世界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宋代以来,钞币时断时续行用,清朝建立后,“自顺治八年兼行钞贯十二万八千有奇,至十八年因库藏充盈停止之后,二百年来未经行用”。直到1853年,为应对太平军兴后的财政困窘,清政府又开始发行官票(银票或银钞)和宝钞(钱钞)。
1860年,因票钞利弊兼生,于是停发。1868年,发行的钞票停止回收,未收回者竟价值650余万银两,“业已逾限,一概作为废纸”。在中国官方停止发钞前后,外国人却在中国大肆发钞,此举逐渐引起国人警醒,“由各方面而观,外国银行纸币侵害我国主权显而易见”。本文侧重讨论近代时段外国纸钞在中国的盛行,以及中国对外钞的抵制,特别是拒斥外钞过程中所蕴含的民族主义的转进阐扬。
限制外钞与发行国币外钞的发行机构是外国银行,银行乃货币经济和金融发达的产物。16世纪上半叶,欧洲主要贸易区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塞维利亚的财富流向安特卫普。1531年,近代银行的雏形安特卫普交易所创办。安特卫普与尼德兰、布鲁日、伦敦以及里斯本、意大利城邦等一起成为地中海和“大西洋的真正首都”,比斯开湾的巨型“扎布拉船”把西班牙银币运到这些城市。
1580年,世界上最早的银行———威尼斯银行成立。1694年,英国的“央行”———英格兰银行创建,“美洲的贵金属在此进行重新分配,分别流向德意志、北欧和不列颠群岛。这种再分配对欧洲经济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种交换、流通和银行放贷系统终于建立起来”。鸦片战争后,外国银行落户中国,其在华设办的走势与列强的侵华路线相一致,从东南沿海侵入内陆腹地,从通商口岸深入京畿堂奥,从边疆僻地进入繁华市镇,从势力范围扩至全国各地。
外钞在中国境内的最初发行者是英国丽如银行(Oriental Banking Corporation),1840年其在香港发行钞票,开中国领土上外国纸币流通之先河。其后,少数外国银行跟进,发钞量较小。上海在1863年以后,才出现外钞流通,此间“上海的中国人不像香港的中国人那样,他们对钞票不大理会”,他们还是觉得银两、银圆、制钱让人踏实放心。1870年代中期,外钞仍没有取得中国商人的信任。后来,情形有了很大变化,1880年代中期,汇丰等银行“所出钞票,在厦门一隅,已约六七十万”。发钞具有很大利益,西方人坦承“银行有发行特权使它具有相当于它库存流通券预备金三倍的、能产生利息的信用货币流通。所以它资金的整个增加额对它来说相当于使它允许达到的金额增加三倍”。
外国银行在华发行的纸币分别行用中国货币单位和外国货币单位,前者如麦加利、汇丰、德华、华比和花旗,以及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和朝鲜银行等,所发钞票与中国的银两制钱联系,“与中国银元有同等之价值”,针对中国发行,主要在中国境内流通,易被华人接受,便于普及,“其纸币均按平价兑回,信用卓著”,却对中国通货构成直接冲击,并易于外方兑换中国银钱及收购各类物资,形成投机买卖,引发挤兑风潮。
至于后者,主要是在本国或殖民地、占领地发行或挂钩的钞票,如帝俄的卢布票、日本的金票、英国汇丰的港币,还有法国的“法纸”等。中国已成为列强的集中发钞地,据1923年的调查,外国在华的发钞银行有:麦加利、汇丰、荷兰、有利、汇源、花旗、华比、正金、朝鲜等14家(早期发钞的丽如等已经停歇)。
花花绿绿的各形外钞在华泛滥,据不完全统计,仅20世纪初叶外国银行对华发钞额为:华俄道胜(1900—1911年)1112万余卢布、汇丰(1900—1911年)20 019余万元、麦加利(1900—1911年)475万余镑、东方汇理(1900—1911年)58 500余万法郎、花旗(1907—1911年)106万余美元、横滨正金(1907—1911年)2681万余日元、华比(1910—1911年)185万余法郎、德华(1907—1911年)543万余银两。
外国发钞机构既联合对华,又相互争夺。法国人就愤愤不平地表示:“在上海、汉口、广州存在着不少英国银行,在中国却不存在法国银行”,而在华未设分支机构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却只是一家境外发行银行。他们认为法国银行在中国应当享有“特殊的地位,以及不再有任何存在理由的束缚”。
东北成为“主战场”清季的东北地区并非货币经济发达的地区,但由于地缘政治的缘故,东北成为列强金融势力角逐的重镇,也是外钞肆行、民生受损的重灾区。最初是帝俄钞币的阑入,“羌帖”是时人对卢布的俗称,19世纪60年代开始流入黑龙江地区,光绪初年,已是“爱珲商贾行用皆系俄帖,且华商购办货物,必须以银易帖,始可易货,以致边界数百里,俄帖充溢”。
1897年华俄道胜银行分行在哈尔滨设立后,“羌帖”更大范围地流通于市。中东铁路开工后,情况愈发不堪,从铁路沿线蔓延城乡,“惟查俄国羌帖通行于(黑龙)江省者,每岁约四千余万元”,“俄国畅行纸币实为奉(天)省心腹之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羌帖停止兑现,钞值陡然下挫。
1917年以后,俄境“政府林立,又发行纸币甚多”。各类俄钞贬值加剧,“人民损失无算……胥视俄币如蛇蝎,盖受其害者深”。货币的基本要求是具备高度的精确性和恒久的保值性,金银之所以成为货币,是因其品性的稀缺性和耐久性不会短时发生大的变化,其一般购买力也不会有急剧波动。纸币却不然,完全依赖信用,故货币信用以国家担保发行等级最高。如今旧俄钞信用崩塌,至1920年终成废纸。
俄国与日本均有侵占中国东北的野心,日钞与俄钞也形成竞争态势。甲午战后,日本势力大举侵入东北,横滨正金银行牛庄(营口)支店于1900年1月开设,1905年经日本政府批准,成为日本银行在东北的“央行”。日俄战争期间,受日本政府之命,横滨正金银行强制发行军用手票,发行总额为20 839.88万日元。
战争结束后,日本政府命令横滨正金银行发行钞票换回手票,但到1911年还有1779万余元未收回。日本的朝鲜银行也于1909年11月在安东(丹东)设立分行。横滨正金银行与朝鲜银行发行的纸钞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东北的主流货币,长期占据东北与内地汇兑的重要位置。“同所有在远东的银行那样,它可以办理汇兑,在这个与金本位相比之下货币值可变的地区,汇兑已是银行的‘日常业务’。”
仅1906年至1913年,横滨正金银行在东北发行钞票即达3950万元;朝鲜银行“发行钞票(兑换券)总额为12521万日元,折合我国银元为112689000元”,两家银行发行数额惊人。在此期间东北年度对外贸易数值约为7亿海关两,与这一贸易额相关的外汇业务,大部分由日本银行办理。难怪时人感谓横滨正金银行“之营业,不在发行,而在国外汇兑。即令发行缩减,亦与其银行营业前途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