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可见,为人父母,教育子女是一门大学问。
咱们常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可不少人当了父母后,反而和孩子闹得不可开交。
这是为啥呢?说白了,就是没掌握好分寸。
艾欣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要是不想变成仇人,就得狠下心来不做这三件事。朋友们可要记牢了。
第一,不要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
古语有云:"物有不齐,物有不同。"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
可有些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非要事事插手。这不,就惹得孩子烦不胜烦。
记得《红楼梦》里有个贾母,她虽然是个老太太,却很懂得尊重年轻人。
她常说:"各人有各人的福分,强求不得。"这话说得多有道理啊!
我见过不少父母,恨不得把孩子的人生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从学什么专业到找什么工作,再到和谁谈恋爱、结婚生子,事无巨细都要插一脚。
结果呢?孩子不是反抗就是逆来顺受,最后都不快乐。
朋友们啊,咱们得明白,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咱们的责任是给他们指明方向,而不是替他们做决定。
就像老子说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才是为人父母的大智慧。
第二,不要拿孩子和别人比较。
《庄子》里有句话说得好:"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意思是说,井底之蛙不能和它谈论大海,是因为它的眼界受到了局限;夏天的虫子不能和它谈论冰雪,是因为它的认知受到了时间的限制。
同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自己的成长节奏。
可有些父母,总喜欢拿自家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
这不,小王家的孩子考了第一,小李家的孩子拿了奖学金,小张家的孩子进了名牌大学...听得孩子心里直打鼓,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
艾欣想说,这种比较不但没有意义,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意思是说,对于中等以上的人,可以跟他们讲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以下的人,就不能跟他们讲高深的道理。这话用在教育孩子上也是一样的道理。
咱们得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培养他们。就像《大学》里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何必非要按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呢?
第三,不要过分溺爱孩子。
《三字经》有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可现在有些父母,生怕孩子吃点苦,受点累。
这不,有的孩子上了大学还不会洗衣服,有的孩子工作了还不会做饭。这样的孩子,将来怎么能在社会上立足呢?
艾欣想起了《孟子》里的一句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意思是说,上天要把重任交给一个人,必定要先磨练他的意志,让他吃苦受累,这样才能增强他的能力。
朋友们啊,咱们得让孩子明白,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就像《道德经》里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个世界有阴有阳,有苦有甜,有得有失。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到彩虹。
曾经听一位老人说过:"不要怕孩子吃苦,要怕孩子不会吃苦。"这话说得多有道理啊!
咱们应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面对困难,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成长起来,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论语》里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咱们做父母的,也应该经常反省自己。我们是否尊重了孩子的想法?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空间?是否真正为了孩子好,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我觉得,做父母真不容易。既要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又不能溺爱;既要管教孩子,又不能过分干涉。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调整。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杯茶。水温太高,会烫伤对方;水温太低,又难以品出滋味。只有恰到好处,才能让这份亲情沁人心脾,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