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戏面具 拍摄于鲍波工作室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安顺屯堡地区的一种民间古老戏剧,又被称为“戏剧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戏一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地域特色。如今,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正面临着年轻一代兴趣不足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现状,一支来自贵州商学院的00后大学生团队——屯韵工坊,启动了名为“地戏新韵”的项目。
据悉,该项目以屯堡地戏为主题,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文创产品,旨在促进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普及。
团队设计定稿现场
屯韵工坊的成员来自多个学科背景,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团队。就读视觉传达专业的尹燕同学在屯堡传统村落大西桥镇出生并成长,她从小耳濡目染祖父表演地戏,因此,深受这一文化的影响。尹燕的个人经历和专业技能使她在设计地戏灵感的文创产品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市场营销、会展、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专业的同学们也各司其职,共同推动了项目的成功。市场营销专业的同学负责分析市场需求和推广策略,会展专业的同学则负责组织展示活动,而财务和审计专业的同学则确保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合规性。
团队成员尹燕与爷爷旧照
团队成员尹燕与爷爷旧照
在项目的早期阶段,团队成员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调研,访问了多个屯堡地戏的表演团体和传承人,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挑战。团队发现,尽管屯堡地戏在本地老一辈中仍有一定影响力,但年轻人对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的了解和参与明显不足。团队还注意到,现代生活节奏和娱乐方式的变化,使得地戏的吸引力下降。
团队实地调研现场
为了激发年轻一代的兴趣,这支00后团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意,将地戏转化为更具吸引力的现代文化产品。他们推出了基于地戏面具设计的Q版IP人物手办盲盒,这些手办将传统面具的神韵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成功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
团队设计的一部分角色IP
此外,团队还运用3D建模技术打印了缩小版的精致地戏面具摆件,以及其他生活化衍生产品,如图案印制的冰箱贴、饰品等,使屯堡地戏的元素更加贴近年轻人的日常生活。3D建模技术为地戏面具的永久保存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精确的3D扫描和建模,屯韵工坊帮助传承人将珍贵的地戏面具转化为数字化形式,确保这些文化遗产得以长久保存并得以传承。这一做法不仅保护了面具的原始特征,还为未来的研究和展示提供了便利。
产品——冰箱贴
在这一创新过程中,团队得到了地戏面具雕刻的非遗传承人鲍波老师的全程指导。鲍波老师不仅提供了关于地戏的深入知识和技艺,还参与了产品的审定,确保每一件产品都能真实反映地戏文化的精髓。
团队成员与鲍波老师合影留念
团队成员表示,未来,屯韵工坊团队计划探索更多将地戏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生活的方式。此外,团队也期望通过社交媒体和数字平台,将地戏介绍给更广泛的观众,特别是全国乃至全球的年轻人。通过这些努力,团队希望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地戏,还能激发全新一代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兴趣和尊重。
通过“地戏新韵”项目,屯韵工坊不仅成功地将地戏的传统魅力转化为现代文化产品,还为这一传统艺术的传承和普及提供了新的途径。这支00后大学生团队的努力展现了年轻一代在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