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西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有一种令人震惊的现象,数十万名女性在20多岁时选择摘除子宫,只为在当地的甘蔗园中找到工作机会。
“无子宫妇女村”现象背后,是印度社会长期以来对女性身体的剥削与压迫,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劳动力需求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地处印度西部,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成为印度最重要的甘蔗种植区。
当地甘蔗种植规模巨大,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承担着大量出口任务。每年收割季来临,大片甘蔗地里,成千上万的工人忙碌在田间地头。
不过,印度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甘蔗种植依赖于大量廉价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地区,甘蔗园的雇主们为压缩成本,更倾向于雇佣日薪低廉的工人,
长期以来,印度社会对女性的就业存在歧视,女性获得工作机会非常有限,自然成为甘蔗园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不过,在甘蔗园工作的女性面临一个特别的挑战,就是每个月生理期的“请假问题”。
印度社会对月经的禁忌根深蒂固,农村地区这种观念更为普遍,对于许多印度家庭来说,月经不仅仅是女性的生理现象,更是她们社会身份的束缚。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月经被视为不洁之物,女性在此期间被禁止参加家庭聚会,甚至不允许进入宗教场所,只能在家中的某个角落度过这几天,比如牛棚、马厩。
这种社会观念在工作中也有所体现,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甘蔗园中,雇主们担心女性在月经期间无法全力工作,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和生产进度的延误。
他们更愿意雇佣男性劳工,男性没有“生理假期”,可以全年无休地工作。从某个角度来说,月经成为印度女性职业生涯中的一道“隐形障碍”,无法与男性平等竞争。
在这种不平等的就业环境中,一些甘蔗园女工为保住工作和收入,不得不主动寻求摘除子宫的手术,以此来解决月经带来的“麻烦”。
这个方式虽然十分极端,但却能消除雇主对她们的不满,以获得与男性相同的工作机会和待遇。
无处选择的生活印度的农村经济状况十分萧条,长期干旱和土壤退化,许多家庭赖以生存的农田无法满足日常所需,马哈拉施特拉邦更是如此。
种植的作物欠收,老百姓不得不放弃土地,选择前往当地甘蔗园打工。每到甘蔗收割季,许多人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甘蔗种植地,搭建起简易的棚屋,未来将要度过几个月的收割期。
临时居住的棚屋由甘蔗茎杆和塑料布搭建而成,四面透风、遮挡不了风雨,卫生条件极差。也没有水电供应,必须依靠从甘蔗园附近的水井打水,食物也要在简陋的火炉上简单加热。
恶劣的生活环境让甘蔗工面临诸多健康问题,尤其是一些女性,月经期间只能使用自制的布条,有时甚至使用干草、玉米壳等不洁物品,导致患上感染性疾病、
即便如此,她们依然要留在甘蔗园工作,因为这是唯一的收入来源。
在印度女性月经期间需要请假,该行为会影响工作的情况,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在工作和子宫两者之间做出选择,由此甘蔗园和不良诊所之间形成一条复杂的利益链。
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村庄中,子宫摘除手术成为一种公开的秘密,许多女性出现身体不适时会前往诊所求医,一些诊所医生便会提出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即进行子宫摘除手术。
事情的背后隐藏着他们与制糖厂之间的利益关系,医生们可以从女性手术中获取高额手术费用,制糖厂则通过为女工提供手术贷款,从她们未来的劳作中谋取利息。
这种互利的关系,让无数女性付出了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部分女性在手术过程中因为不规范操作而出现感染,甚至有些人因此丧命。
医生在推荐手术时,往往故意夸大女性身体的病变程度,或是利用女性对医学知识的匮乏,声称子宫摘除手术百利无害。
对于许多甘蔗女工来说,子宫摘除是对身体的伤害,因为卵巢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激素水平紊乱、免疫力下降,进一步引发骨质疏松、长期疼痛和免疫系统疾病等问题。
然而,为了偿还手术贷款不得不继续工作,陷入了一个难以逃脱的恶性循环。
家庭与社会的压力为何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除来自雇主和医生的外部压力,甘蔗女工还面临着家庭内部的压力。
在马哈拉施特拉邦,许多女性在婚后生活依然受到丈夫和家族的严密控制,在家庭中没有决策权,即便对摘除子宫心存疑虑,也无法抗拒丈夫的要求。
许多丈夫认为,既然妻子已经生育足够多的孩子,子宫也就失去“用处”,不如摘除来换取更高的劳动效率。
摘除子宫的手术,不仅能让家庭收入更稳定,还能减少妻子因生理期而需要的额外照顾。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女性即便自己不愿摘除子宫,也会因为家庭压力被迫同意,被丈夫强行带到诊所进行手术。手术后的生活并不轻松,要在甘蔗地中日复一日地工作,直到还清债务为止。
这种对身体的剥夺,不仅剥夺她们生育下一代的权利,也剥夺对自己身体的自主权。
总的来说,马哈拉施特拉邦“无子宫妇女村”现象,揭露的不仅是印度底层百姓的生活问题,也揭示印度社会对女性的歧视。
为了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生存,不惜接受高风险的子宫摘除手术,从此失去生育能力和健康。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债务泥潭、童婚和被摘除的子宫:糖的残酷真相 - 纽约时报中文网
印度糖帝国下的暴行:债务、童婚和子宫摘除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