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真理只存在于大炮的射程范围之内。
我国之所以能够在如今的国际之中有着立足之地和话语权,很大一定程度都仰仗于我国军事实力的极大提高。
曾经的美国嘲讽我国没有潜艇,我国就在1970年造出了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成功下水。
而曾经的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实力如此强悍,也花费了7年时间才制造出来氢弹;反观我国仅历时2年8个月就制造出来我国的第一枚氢弹。
1967年6月17日,由于敏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历经8年研制出来的氢弹在我国成功引爆,意味着属于我国的第一枚氢弹研发成功。
然而虽然在科研道路上有着功不可没的成就,于敏在面对妻子的时候,却总是眼含泪水,直言到:这几十年来,我最对不起的人就是她。
出身贫苦却天资聪颖
于敏1926年出生于河北省的一个普通家庭,虽家庭条件一般,但是从小就生长在父母的疼爱之下。
而自小的于敏也是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在小学的时候数学成绩就格外的优秀;经常在课下的时间自己预习后面的知识。
因此很多时候,老师刚讲到加减法,于敏就已经自学到乘除法;而当老师刚讲到平面几何,于敏就又自学起了立体几何。
不出意外的于敏也是在高中毕业后顺利考入了所有学子都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就读于物理系的理论物理专业。
而在本科毕业之后,也是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了研究生,并且在北大担任助教工作。在校期间,他就多次荣获多项的比赛荣誉,并且完成了多项学术研究。
隐姓埋名几十年,一心扑向国家路
1951年,在研究生毕业之后,于敏就被调到了中科院近代物流研究所任研究院,开启了原子核的研究工作。
而在当时的中国科研这部分工作中,可以说是百废待兴,要经验没经验、要技术没技术、要钱没钱,相对于大部分发达国家来说,这样的科研环境可以说是无法想象的。
但是就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在接到了国家的原子核研究任务的时候,于敏没有任何的犹豫,就选择加入到了其中。
在于敏及其团队不断地努力之下,一段时间后中国就掌握了原子核物理的基本规律,可以说由于敏的带领之下,才弥补了我国在原子核物理学的空白。
但是就在此时,刚在这个领域闯出一番天地的于敏,却突然迎来了一个“噩耗”:国家要求于敏加入氢弹的学术研究,并且在尽快的时间内制造出我国的第一枚氢弹。
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可以说许多领域都处于空白的状态;不仅原子核物理学无人涉足,就连氢弹也一样处于空白。
所谓“隔行如隔山”,本来科学研究就比其他行业的难度要大了几倍不止,更不要说在当年那样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年代了。
对于于敏来说,从一个“功成名就”的领域换到一个空白领域从头开始,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于敏依旧没有任何犹豫再次答应了下来,并且还说:
“这不太符合我的兴趣,但爱国主义压过兴趣”。
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永远有一种不服输、不怕苦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他们就像一块砖,国家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要说到于敏的研究,可以说是困难重重,身心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在研究的初期阶段,主要以研究理论为主,在这期间最大的困难就是关于数据的计算。
这个事情放在现在自然不算个事儿,因为现在有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但是在那个年代可以说像一个拦路虎一样挡在了于敏的研究道路上。
当时全国唯一的一台可以用作科学研究与运算的计算机在上海,并且绝大部分95%的使用时间要让给原子弹的研发;于敏就只能带着团队从北京远赴千里,来到上海,却只能抢着那可怜兮兮的5%的使用机会。
于敏带领着团队便开启了“日夜颠倒”的研究之路,白天他们挤出时间去做氢弹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在没有计算机用的时候,就硬生生的靠着尺子、算盘等基础的不能再基础的工具,一点点的计算着庞大的数据。
而在晚上终于等到了计算机能用的时候,他们已经经历了大半天的研究工作,每个人都到了精疲力尽的时候,但是由于计算机使用时间的宝贵,没有一个人舍得休息,就这么硬撑着去研究。
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对于人的身体机能自然是极大的挑战;因此没多久团队中的每个人,包括于敏自己,在长时间的作息不规律之中,都患上了各种各样的疾病;在这其中,失眠甚至都成了最不值得一提的事情。
皇天不负有心人,1965年于敏带着团队再次奔赴上海,开展了“百日会战”的学术探讨会议;也正是在这场会议之中,总算证实了氢弹的理论研究是正确且完善的。
也正是这次会议,正式开启了我国在氢弹研究方面的重大进步。一个问题解决了,一个问题又来了。
俗话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理论得到了证实,那么实践呢?要知道,国家给于敏的任务可不只是研究氢弹,最重要的任务是制造出属于我国的氢弹。
那能怎么办呢,只能撸起袖子加油干呗。于是于敏再次带着科研团队,远赴国家在大西北建立的秘密研究院,开始了氢弹的制造研究工作。
在60年代,别说是大西北了,就连北京上海这样的先进城市,生活环境也是相对艰苦的,更不要提荒无人烟的大西北。
人在路上走,沙子从天上飞;据于敏回忆,那时候在大西北做研究的时候,主要走出室内,甚至都不敢张开嘴,只要一张嘴就能飞嘴里沙子。
而室内也不比室外要好多少,吃饭的时候,哪怕是吃进嘴里的食物,也都要先“筛选”,吐出来一堆沙子之后才敢咽下去;喝水就更别说了,基本上就没有见到过透明干净的水。
每次到室外去做实验,都要顶着肆虐的大风,脚底踩着或硬或软的沙子,这还是夏天;一旦到了冬天,零下几十度的低温,每一阵风就像刀片一样刮在脸上。
1967年6月17日,就在这样一个连生活都困难的环境,我们的科学家竟然真的制造出了第一颗氢弹,而此时距离我国正式开始研究氢弹,也不过用了2年8个月。
对于氢弹的制造虽然只用了2年8个月,但是在于敏为国家付出的整个科研时间,却达到了惊人的28年之久。
这28年,他不仅需要克服一切艰难的环境,更要接受各种严格的保密措施;甚至在当选劳动模范的时候,关于他的介绍只有短短的一句“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的字样。
直到1988年,我国才终于解禁了关于该领域的保密措施;于敏才被大众所熟知。别说大众了,就连于敏的家人也是在1988年之后,才知道于敏一直在忙什么、在做什么。
对于于敏的付出,国家自然没有忘记,在2019年授予了他共和国勋章。
原本应属于他的高光时刻,却再也等不到它的主人领取这份至高无上的荣誉;因为于敏在2019年的1月16日突发疾病离世;这枚奖章终究遗憾的没能等来于敏的领取。
而在于敏离世之前,曾被问到这一生是否有遗憾之时,他的眼神突然充满了光亮,他说:
“这几十年来,我最对不起的就是她,我心里总是有许多愧疚。”
相濡以沫、彼此成就
说起来也是非常神奇,在于敏进入北大选择物理系就读的时候,他的姐姐于愫就有先见之明,意识到了对于弟弟来说,想让他一个理科男顺其自然的碰到一个喜欢的姑娘谈恋爱然后结婚生子,几乎是不可能的。
于是她就在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早早地开始给弟弟物色合适的人选,但弟弟总是以各种借口拒绝见面;当时于愫也觉得毕竟弟弟还在读书,年龄还小,便也暂时放弃了给他介绍相亲。
一转眼,于敏就研究生毕业进入了研究院工作;于愫便立刻意识到再不给弟弟介绍,等到弟弟全身心都投入到实验工作中的时候就晚了。
也就是在这时候,于愫一眼就相中了在保育院的一个年轻漂亮的孙玉芹,于是就想着将两人介绍认识一下。
虽然心里这么想着,但是于愫还是有点犯嘀咕:自己弟弟平常的生活中都是实验室那群不修边幅的大老爷们,连个姑娘都没接触过几个。
因此生怕姑娘嫌弃自家弟弟工作枯燥、生活单调,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在于愫告诉了这个姑娘弟弟的工作后,孙玉芹却是满眼崇拜,丝毫没有嫌弃;喜出望外的于愫就赶忙给两人安排了见面。
没想到原本一心沉浸在科研工作中的于敏,见到这个孙玉芹之后却是一见钟情;于敏觉得眼前的姑娘活泼开朗,刚好弥补了自己生活上的枯燥和单调。
没过多久,两人就顺利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并在婚后不久,就生下了一儿一女。
在小两口婚后没多久,考虑到于敏家中年迈的母亲,孙玉芹就主动提出将母亲接来一起居住,从此一家五口就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在于敏的母亲搬过来居住之后,他心中唯一的牵挂也不复存在;家中有妻子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也终于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在了工作之中。
孙玉芹也非常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工作,便主动承担起了家里大大小小的全部事务。当时一家五口人住在一个两居室中,家里简陋到除了一个书桌和床,基本上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甚至连转身都费劲。
按理说,当时的于敏也算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对象,就算比不上富豪,也应该过着一个衣食无忧的生活,又为何他能“沦落至此”呢?
只因于敏不仅要负担起自己的小家中五口人的生活,更是要负担起远在老家的父亲和叔叔的生活开销。
只因在小的时候,叔叔没少照顾自家,于是从1951年于敏加入到研究所工作之后,每个月都会给老家寄钱。
而作为妻子的孙玉芹,对丈夫的这个行为不仅没有任何责怪,相反在他忙着工作的时候,她还主动帮忙去邮局帮丈夫往老家寄钱。
知晓这件事的于敏,发自内心的觉得有愧于妻子。妻子从自己贫穷的时候就义无反顾的嫁给了自己,但自己不仅没有时间陪他,在经济上也没有给她更好的生活。
孙玉芹却不觉得自己有多么“优秀”,她只是发自内心的想去照顾好这个家庭,好让丈夫可以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工作。
于敏每天都忙着工作,虽然孙玉芹知道丈夫从事科研工作却并不知道研究什么;她只知道每天丈夫都早出晚归,甚至忙的时候都要睡在实验室中。
眼见着于敏的年龄越来越大,孙玉芹越发担心起丈夫的身体健康。于是只要有空,晚上吃完饭她就拉着丈夫到公园里面散散步走走路。
不走不要紧,这一走可是让孙玉芹彻底见识到了于敏“狡猾”的真面目。前脚孙玉芹刚在健身器材上面锻炼几分钟,后脚一个不注意瞅不到丈夫的身影了。
这可吓坏了孙玉芹,赶忙绕着公园里四处寻找。找了好一会儿,才在一个僻静的草地后面找到了正坐在地上偷摸研究工作的丈夫,这一幕让孙玉芹觉得是又好笑又好气。
于是孙玉芹逮着丈夫就“提溜”回了家,好一顿“数落”;于敏自然是知道妻子出于好意,只得笑嘻嘻的哄着妻子表示以后不会了;但是转天就又躲进了小树林偷偷研究工作。
但是这样温馨又搞笑的时间也十分宝贵,没多久,于敏就再次因为工作原因被召回了研究所,并且短暂居住在了研究院中。
由于工作的高度保密性,一家人都不知道于敏到底在外面干什么;时间长了,街坊四邻的眼光也变得捉摸不透,流言蜚语也围绕在了于敏一家人身上。
孙玉芹却始终没有把这些流言蜚语放在心上,也一再告诫和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尊重父亲的工作,不要把外面的流言蜚语放在心上,要相信自己的父亲。
直到后来国家解禁政策的推出后,家里人和邻居才恍然大悟,于敏竟然从事着如此艰难又让人敬畏的工作。
就这样,光阴如梭,老两口相濡以沫、彼此成就地度过了几十年的时光;直到2012年突如其来的一场心脏病,带走了爱人孙玉芹的生命,那一天,于敏坐在病床前,沉默许久。
在孙玉芹最后的时光中,他感叹良多。他自知有愧于妻子,却无奈此生已经没有了弥补的机会与时间。在病床前,他最后一次紧紧地握住了妻子的手,用尽全身的力气说:“下辈子,我还来找你。”
回顾于敏的一生,为国家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时间;在生活中,他与于敏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但是两人的彼此扶持和成就却浸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在于敏离世前最后一次的节目中,被问到对妻子的感情,他仅用了一句话回答:“报答平生未展眉”。
来源:
国际在线:《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2019-10-01
中国科学院:《于敏院士生平》 2020-04-02
天津文明网:《氢弹之父 国之栋梁——于敏与启蒙母校芦台一小》 2019-08-29
中科院:《艰辛的岁月,时代的使命》 2019-04-20
澎湃网:《我国氢弹之父于敏去世,享年93岁》 2019-01-16
中国新闻网:《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