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哲学专栏:一行三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鹏程谈文化 2023-09-22 18:24:04

一行三昧 亦称“一相三昧”、“一相庄严三摩地”。佛教用语。指以法界(真如、实相)为观想之对象,并以法界为唯一行相的禅定。《文殊般若经》:“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修此禅定要通过“观佛现前定”实现,即于坐禅时,“专心一佛,称念名字……即于念中见一切佛”,由此得知“离心别无有佛”的道理。至《大乘起信论》,有进一步发挥:“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由此把握诸法的“空性”本质,探得诸法“唯心”之本源,证实“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无有差别,此即谓之“法界一相”,亦即真如、佛性、本觉、真心等。得此三昧者,可使心地平静,于物无所分别,称为“安心”。据传,中国禅宗北宗神秀曾加以倡导,由于着重于坐禅安心,受到南宗慧能一系的批判。《六祖坛经·定慧品》:“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故慧能主张“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即是一行三昧,不必坐禅,亦不必故意去限制认识活动。

明心见性 佛教用语。一种以自心本有之“般若智慧”去觉知“自心真性”的内省修行方法。佛教禅宗基本思想之一。《坛经·般若品》:“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主张“成佛作祖”或“求生净土”时“不执外修”,“不假外求”,只要悟了自心本性(即佛性),就能成佛。对后来的佛教及宋明理学有重大影响。南宋陆九渊和明王守仁等认为万物存在于“心”中,通过内省(明心)工夫,即可认识真理(见性)。

见性成佛 佛教用语。禅宗以般若智慧,觉知“自心真性”即可达到成佛目的的一种修行教义。《六祖坛经·般若品》:“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此以内心本有之“真如性”作为般若智慧所观照的对象,由之成佛。又说:“般若智皆从自性生,不从外入……名真性自用。”此以内心本有“般若智慧”能起观照“真如性”之作用,由之以成佛。禅宗把“佛性”和“智慧”都视为人心所固有,因而不重视读经、坐禅、礼佛、戒律等佛教修习形式,而提倡“修心是成佛之行”。

0 阅读:2

鹏程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