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向善!当争议判罚成为新常态,VAR究竟带来了公平还是人祸?

足坛怎么转会 2024-01-20 12:41:05
VAR亮相

曾几何时,足球场上的争议判罚定格成了传世经典,比如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兰帕德的“门线悬案”。他们撕碎了一代人的青春,也成就了一批经久不衰的“争议性话题”。当岁月裹挟着尘土疾驰而过,当时的恩怨早已化作过眼云烟,当时的对手亦“一笑泯恩仇”。

进入21世纪,足球比赛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驶去。“体毛级”的越位层出不穷,误判,漏判屡见不鲜。门线技术,足球芯片,高速回放技术越来越多的科技元素出现在足球运动中。效果是明显的,“冤案”少了,“错案”溜了,球员的职业道德感提升了,再小的犯规也无处可藏。

但对于越位的争议,自这一规则推出之日起,便从无宁日。FIFA为了减少“争议”的发生,于2008年引入了VAR。英超联赛则在2019-2020赛季开始全面推行VAR。

VAR是英文Video Assistant Referee的缩写,翻译过来是视频助理裁判。本意是帮助裁判发现肉眼难以区分和辨识的犯规,错判,漏判。但近两个赛季中英超联赛持续不断出现的因错判而发生的裁判道歉,正在无形中毁掉VAR的公信力。人们不禁要问,VAR究竟带来了公平还是人祸?

盲僧登场

据90Mins统计,从2022年1月-2023年11月期间,英超PGMOL(职业比赛裁判公司)因为错判误判道歉次数为14次。这代表着14场比赛的结果遇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如果算上裁判私下道歉的场次,总数将超过20场。诞生了一批以西蒙•胡珀,安东尼•泰勒为首的“盲僧”集团。甚至连一向洁身自好的霍华德•韦伯也难免被牵连。

你可以责备视频回放室里的几位裁判手动划线误差参差不齐,你可以责备场上场下信息沟通流畅性无法保障。你可以责备主裁判下意识地“溜哨”。你可以为这些不公正的发生找到很多看似合理却让人火冒三丈的理由。但他们的共同目的殊途同归-人为的制造悬念。

事实1-新赛季第7轮,士气正旺的利物浦与同样抢眼的热刺狭路相逢。一张红牌,一个进球被吹掉,利物浦“被成功”掉队;

事实2-联赛第13轮,曼城与热刺打出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比赛。曼城最后时刻的单刀意外被吹掉。次轮过后,曼城“被成功”掉队。本场比赛另一个经典镜头哈兰德的“咆哮”诞生了。

事实3-联赛第18轮,英超焦点战,利物浦与阿森纳的双红会,比赛结果1:1。厄德高一个明显的禁区内手球被无罪释放。本轮过后,阿森纳守住榜首位置。

在那些中游球队之间,赢一场逃出生天,输一场跌落降级区的比赛,亦是争议不断。慢慢地,你会发现一个规律。气势盛的球队必然在随后遭遇“严惩”,例如积分榜头名,欧冠区这些惹人注目的位置的球队一定要不定期切换。悬念意味着流量,意味着故事。有些场面,就像是提前设好的剧本,只要有人接戏,ACTION从未缺席。

看不见的黑手

如果我们假设人为“制造悬念”的结论是成立的,那么这么多场比赛,几十位裁判,要如何做到整齐划一,听从指挥呢?主裁判,助理裁判,第四官员,VAR裁判大概都只是拿钱演戏,替人消灾的演员。而真正的幕后操控者大概除了英足总之外,找不到其他合适的载体了。

从一开始的遮遮掩掩,到后来的明火执仗。从一开始服化道俱全的本色出演,到后来的明目张胆改剧本。为了避免积分榜上的一家独大,英足总煞费苦心。

当然所有的判罚终归都要回归到一点,那就是人的判断。尽管有关比赛规则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但最终做出判断的还是人。而球场上的瞬息万变,让每一个决策都不是一个静态的样本,必然伴随着多种多样的突发状况。

一次禁区内的跌倒,可以判定是假摔或者犯规;一次禁区内的手球,可以判定是球打手或者故意手球;一次凶狠的犯规,可以判定是故意伤害性质的红牌或者无意冒犯的口头警告;如何吹罚,全凭一闪而过的职业判断,或者视频中可能显露的蛛丝马迹。

在这些模棱两可之间,裁判拥有安全界限内的误判,错判。但当这一切都是有目的的在服务于同一个方向时,任何细小的过失也会放大成争议,再小的失衡也会酝酿轩然大波。显然,这些都不是英足总需要担心的。毕竟一部38集的连续剧,并不会因为一些穿帮的镜头,就收视率下滑,只要每一集之间都留有悬念,观众自然会乐此不疲的坚持到全剧终。

最后,回到我们的开篇一问,VAR究竟带来了公平还是人祸?但我想无论是哪个答案,引入者最初的想法应该只是最大程度还原公平。只是在使用过程中慢慢发掘了得利的一面。就好像有些药物的发明最初只是为了缓解疼痛,但后来却成为敛财工具。大数据最初是为了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预判犯罪,但后来却让人们的生活秩序全无。

至少科技向善的说法是说得过去的,只是科技的使用者对它的使用方向让最后的结果充满变数。VAR也一样,它令犯规无所遁形,也让人心背后的动机昭然若揭。



0 阅读:0

足坛怎么转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