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赵姨娘在贾府就像过街老鼠,人人都不待见。赵姨娘的思想行为不是一般的令人讨厌,她既无知又愚蠢还恶毒。
然而,就是对待这样一位丈夫的妾侍,王夫人却从未有过很过分的举动,比如像王熙凤那样,借剑杀人,让对方永远消失。王夫人容忍了赵姨娘及其子女的存在,自有她的考虑。
(一)容忍妾侍的存在,满足男人的需求
虽说三妻四妾在古代再正常不过,但并非每个做妻子的都能容忍其他女人跟自己分享丈夫。很典型的,比如王熙凤。
相比王熙凤的霸道狠毒,王夫人算是非常大度了,她容忍丈夫贾政娶了两房侍妾,这两房侍妾分别是赵姨娘和周姨娘。
从小说中,我们看不出王夫人对贾政的这两个侍妾有过什么使坏的行为,更谈不上迫害,倒是赵姨娘有过对宝玉和凤姐的暗害。王夫人为什么会容忍其他女人来跟自己分享同一个丈夫呢?理由无非这么几点:
1.这是社会制度,个人的力量不足以跟制度抗衡。
2.这是男人所需,即便是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虽然制度规定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仍然有大量男性拥有不止一位女性。
3.就算把赵姨娘和周姨娘都赶跑或暗害了,仍然有其他女性填充上来。
4.如若不许侍妾存在,势必得罪贾政,失去贾政对自己的尊重和维护之心,同时也会让包括贾母在内的其他人对自己投来异样的眼光,破坏自己贤惠淑良的名声。
因而,王夫人在此事上的容忍,应该说是不仅比王熙凤大度,且比王熙凤高明。从长远来看,王夫人的行为可以巩固自己在丈夫心目中的地位,王熙凤却只会招来丈夫的怨恨,一旦贾母不在了,王熙凤失势了,下场就非常悲惨。
(二)容忍妾侍的儿女,为了家族的繁荣
王熙凤与贾琏的两个妾侍尤二姐和秋桐之间的斗争,采取的是借剑杀人的手法,让自己的心腹大患消失于无形。
相比王熙凤,王夫人真的是太仁慈了,她不仅允许贾政的两房妾侍存在,而且还任其生育,并容许赵姨娘生的女儿探春待在贾母身边,受贾母的宠爱。那么,王夫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首先可以说是为了自己贤良淑德的名声;其次,荣府贾赦所在的大房和贾政所在的二房之间也有矛盾斗争,小说里交代说贾赦生了两个儿子:贾琏和贾琮。
王夫人虽然也生了两个儿子,不过贾珠却夭逝了,剩下一个宝玉,势单力薄,自己年纪大了,也不能再生了,贾政的妾侍生了儿子,就算不是自己生的,到底属于自己这一房,将来贾母归天,分家时,宝玉也有个兄弟可以相互照应(当然,结果能否如此,便非她所能控制的了)。
中国人是最讲究丁财两旺的,在丁与财之间,又把丁放在了财前面,说明丁比财更重要。所以,说到底,王夫人的容忍还是为了自己这一房的繁荣,为了自己的宝贝儿子着想。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王夫人实在是比王熙凤高明多了,比她站得高看得远。
(三)容忍妾室的使坏,为了家庭的和谐
我们知道,赵姨娘及其儿子贾环都深恨宝玉,三番五次暗害宝玉。小说中有三次讲到赵姨娘母子对宝玉的使坏,分别是第二十五回和第三十三回。第二十五回又通过王夫人之口,明说他们三番五次使坏。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这样写道:
二人正闹着,原来贾环听的见,素日原恨宝玉,如今又见他和彩霞闹,心中越发按不下这口毒气。虽不敢明言,却每每暗中算计,只是不得下手,今见相离甚近,便要用热油烫瞎他的眼睛。
因而故意装作失手,把那一盏油汪汪的蜡灯向宝玉脸上只一推。只听宝玉“嗳哟”了一声,满屋里众人都唬了一跳。连忙将地下的戳灯挪过来,又将里外间屋的灯拿了三四盏看时,只见宝玉满脸满头都是油。
王夫人又急又气,一面命人来替宝玉擦洗,一面又骂贾环。凤姐三步两步的上炕去替宝玉收拾着,一面笑道:“老三还是这么慌脚鸡似的,我说你上不得高台盘。赵姨娘时常也该教导教导他。”
一句话提醒了王夫人,那王夫人不骂贾环,便叫过赵姨娘来骂道:“养出这样黑心不知道理下流种子来,也不管管!几番几次我都不理论,你们得了意了,越发上来了!”
以此事为导火索,赵姨娘怀恨在心,请了马道婆对宝玉和王熙凤施魔法,差点要了宝玉和凤姐的命。
第三十三回,王夫人的丫鬟金钏儿跳井以后,贾环在贾政跟前添油加醋火上浇油,致使贾政气上加气火冒三丈,才发誓要打死宝玉的。
由此可见,妻妾之间斗争之残酷,简直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而在荣府,使坏害人的不是王夫人,相反,是作为妾室的赵姨娘母子,并且,从王夫人口中我们知道,他们使坏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几番几次”,王夫人都没有理论。
《红楼梦》里也没哪一回写到王夫人背地里对谁使坏的,尤其是对赵姨娘母子使坏。从中也可看出王夫人的慈悲与大度。
那么,王夫人为何要容忍赵姨娘母子使坏而不还手呢?笔者以为,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为了家庭的和谐。贾环伤害了宝玉,她只是骂骂赵姨娘母子便了事了,并未有进一步的行动,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居然还还不想让贾母担心。
宝玉深知她心事,所以说道:“有些疼,还不妨事。明儿老太太问,就说是我自己烫的罢了。”
受到伤害的母子俩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相反,闯祸的赵姨娘母子挨骂后倒是怀恨在心了,马道婆一挑拨,赵姨娘立马就请求马道婆帮助她除掉凤姐和宝玉。从中可见两对母子之间人品风貌的高下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