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威信有多高?有人要他退出政治局,表决时24人有18人不同意

历史迷小贺说 2024-10-17 02:42:12

前言

纵观周总理跌宕起伏的一生,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他的大公无私、为国为民,并且始终将革命作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

可就是这样为人所爱戴的革命同志也曾受到过他人的迫害,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支撑着他走下去的仍然是那个“顾全大局”的想法。六届四中全会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周总理被逼迫退出政治局呢?

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1898年,喜得贵子的父母满眼欣喜地看着怀抱中的婴儿。两个人希望儿子不受束缚,翱翔于天际,便为他取名“大鸾”。

儿童时期,家中已经败落,父亲常常需要外出工作,赚取家用,但二人没有忽视对孩子的教育,从小便让他进入私塾读书,并将其改名为周恩来。

接二连三的亲人去世和家中变故,让小小年纪的周恩来体会到了人情冷暖和家庭艰辛,也让他做到了在学习的同时,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家中长辈的教育让他学会了为人处事,养成了正确的人生观。

养母会带着他参观关公祠,讲解英雄为国捐躯的故事,这也让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对英雄产生了崇敬之心。

后来的他前往东北读书,受到近代思想启蒙。闲暇时,周恩来也会听当地老人讲述那段惨痛的岁月。也是在这个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爱国书籍,这些都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总理后来在接受采访时也曾提到,在东北的时光改变了他的思想和生活。他的眼界得到了开阔,思想得到了解放,看到了战火下的国内现状。

满心抱负的他研究革命理论,与志同道合的同学讨论大事,参与并组织革命活动。

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全面爆发,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被推翻,推动了民族思想变革。消息传到周恩来的耳中,他毅然拿起了剪刀,剪去了象征封建的辫子。

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向教室内的学生提问是为何而读书时,在为了理想、为了养育父母等声音中,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从中脱颖而出。

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一生都在为了中华崛起而奋斗。

他在毕业时与同学相约在“中华腾飞世界时”,留学回国到参加革命运动,理想信念始终坚定。法国留学期间,周恩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身边聚集着的是陈毅、邓小平、蔡和森等人。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回到国内的周恩来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许多后来的红军将领都将他看作是自己的老师,后又与其他同志共同领导进行了东征北伐。

1927年4月,错综复杂的矛盾与斗争下,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同年5月,周恩来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主要负责党内军事方面的工作内容,成为了主要领导人之一。

不顾辛劳鞠躬尽瘁

彼时,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破裂,革命统一战线被大大削弱。周总理对这个重要的转折点忧心忡忡,他心里明白,自己必须做些什么,要对得起国家、人民和自己身上的这身衣服。

中共五大会议结束后,接受任命的周总理马不停蹄的去往上海,领导上海地下党组织成员。

上海期间,周恩来曾用过许多化名,如“伍豪”“周少山”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化名,都是其早期参加革命活动最好的证明,四年的峥嵘岁月,让他在那座十里洋场留下了自己闪闪发光的痕迹。

那段时间,街上到处是特务搜查的身影,面对一个个复杂且危险的任务,周总理始终站在最前面,坚定地领导着党组织成员。

冷静的眼神、永不弯下的腰都在告诉着同志们,革命一定会胜利,祖国的未来就握在手中。

深夜,小屋里亮着一盏灯,桌前那位先生翻阅着文件,时不时用笔写着些什么。先生便是周恩来总理,而这样的场景在上海地下党联络点常常发生。曾有亲眼目睹的人说,周总理好似永远不会累,常常工作12个小时,甚至更久。

在上海,他重建了一个又一个的联络点,为我党传递了大量重要消息,与此同时,周总理也十分关注中央根据地建设。

1929年,周恩来起草了党史上著名的“九月来信”,在信中明确地支持毛泽东同志的主张,这封信对红军和党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可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行差一步便可能牺牲众多同志的时候,我党不仅需要对抗外部,内部也纷争不断,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在若干问题上有着不同意见。

为了避免信息传递有误,周总理被派往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工作。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国内以李立三为首的几人竟然妄想挑起世界范围的大革命,并致信给他让其对共产国际阐述这个提议。

周总理深知现在不是时候,国内的形势不足以支撑我党做出如此地大动作,共产国际也是这样认为的,复电批评决议的盲目。

李立三却认为是周恩来没有讲清楚,心中暗暗生出几分记恨。

周总理对此毫无所知,他相信曾并肩作战的每一位同志,只想将矛盾解决立刻回国纠正李立三等人的思想,化解内部矛盾。

回国后,迅速召开了中共六届三中全会扩大会议,严肃认真地将此次事件归结为个别人的战略错误。

这是符合当下形式的判断,但将报告传递给共产国际时,却被全篇反驳:李立三是反国际,周恩来等人则是犯了调和主义。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

信仰坚定顾全大局

共产国际为了插手中共中央事务,将接受苏联教育的王明、博古等人推到领导人的地位,向周总理、李立三等人泼了一盆脏水。

同时,东方部副部长米夫来到国内,要求立即召开六届四中全会。

1931年1月,被认为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六届四中全会以突袭的形式在上海召开。王明等人在米夫的支持下,打着共产国际的旗号,提出了更为错误的观点,并暗使手段打击周总理和瞿秋白。

周总理与瞿秋白两人就这样成为了这场会议的被告,最终瞿秋白被迫退出中央政治局。

心中万分矛盾,但他们也知道,迫于当前的内忧外乱,站在全局的角度,不能在这样正式的会议上,向共产国际提出反驳,只能接受这个处理决定,苦楚只有彼此知晓。

王明等人想趁热打铁,将周恩来总理也踢出政治局。

原以为这只是走个流程,结果已经十分明显。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投票表决时,参加会议的24个人中只有6个人同意,其余人员一致投出了反对票,这项议案并没有通过。

毫无疑问,这个表决结果是对周恩来总理威信的肯定,这是他长期以来努力的结果,他的付出所有人都看在眼里。

周总理面对这样的局面也曾从未想过离开,他的信仰、理想都告诉自己:不能走。即使面前有无数艰难险阻,也要义无反顾的向前走,一心一意为党工作,对党忠诚,顾全大局。

他的面上没有丝毫显露,只有陪伴他几十载的妻子邓颖超知道,并感同身受。抛开心中万千思绪,周恩来总理将当前形势、长远发展、国内、国外的种种情况,仔细罗列、细致思索,甚至几天几夜不眠不休,好像拧紧了发条。

六届四中全会之后的周总理,仍将自己的得失放到了末位,继续在岗位上奋斗着。

结语

“爱人者,人恒爱之。”周恩来,一个光荣而不朽的名字,一个值得全国人民崇拜、学习的榜样,几十年如一日的不辞辛劳,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

他是一位有着远大眼光、全局观、将想法付诸于行动的政治家,受到众多人士的敬佩与敬仰。

重温周总理的过去,至今仍是许多人的精神动力,激励着年轻一代不断前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缅怀如周总理一样的革命英雄!

32 阅读:13928
评论列表
  • 朝阳 54
    2024-10-18 09:51

    周总理永远的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 2024-10-21 10:14

    最敬爱的周总理!

  • 2024-11-03 11:18

    周恩来不服不行。有时候都好奇,世上怎么会有这么伟大的人

  • 2024-11-02 23:34

    毛主席是我唯一崇拜的人,周总理是我最敬重的人。

  • 2024-10-31 00:50

    伟人中的伟人

  • 2024-11-05 21:42

    最伟大的周总理

历史迷小贺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