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老了,儿子给父母养老是很平常的事,有的人家儿子多,按说兄弟几个轮流给父母养老,应该是负担轻了,可事实却是,越是兄弟多,反而遇到的问题越多,有的事听了都新鲜。
王老太太家就遇到了这种事,她和二儿子还找了村干部,闹得沸沸扬扬的,不过,末了还是未能如了王老太太的意,她和二儿子二儿媳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王老太太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她老伴儿已经去世了,女儿每天都来母亲这转一趟,母亲有啥事也爱跟女儿唠叨唠叨。
王老太太住在二儿子那院里,本来应该一直住在二儿子家,这可不是她偏心另外两个儿子,他们分家时就是这么分的,二儿子家也没吃亏。
这三个儿子,大儿子和三儿子先娶了媳妇,他们哥俩都生了一儿一女,孩子都好几岁了,王老太太的二儿子还没娶媳妇呢,老太太就先跟二儿子一起过。
另外两个儿子虽然结婚了,也没和老人一起住,可他们哥俩也并不是一家一处院子,而是两家住在一个院子里,因为那时老人没钱给三个儿子都盖新房子,只能是大儿子和小儿子住一个院,老人和二儿子住一个院子。
在二儿子还没娶媳妇时,王老太太就和儿子们商量好了,大儿子和三儿子住的院子,算是一家一半,她和二儿子住的房子,将来归二儿子,但是她以后就一直住二儿家,就是二儿子把房子翻盖了,她也会住在那儿,不会去另外两个儿子家里住。
这样分配,老太太还是有点偏心二儿子了,那哥俩只是半个院子,二儿子却是整个院子,不过那哥俩也没意见,他们还写好了协议书。
王老太太家的房子,就这样分配好了。
二儿子没娶媳妇之前,王老太太跟二儿子一起过,另两个儿子住在另一个院子里,但离的也很近,他们哥仨各过各的日子,有时候也会互相帮忙,一大家子太太平平的,没闹过矛盾。
这种日子,直到娶了二儿媳后,发生了改变。
王老太太的大儿子和小儿子,都是到了该结婚的年龄就娶了媳妇,唯有二儿子迟迟没娶上媳妇,把老太太愁坏了。
好不容易,二儿子总算是结婚了,婆婆对这个儿媳妇是格外的高看着。
老太太对二儿媳另眼看待,这二媳妇还不是省油的灯,把婆婆使唤的团团转,家里的事她说一不二,要是什么事不顺她的心了,就跟婆婆生气。
婆婆不敢惹二儿媳,因为二媳妇经常拿离 婚吓唬她,这二儿子好不容易才娶上媳妇,可不能再让媳妇走了,老太太算是被二儿媳拿捏住了。
这二媳妇一进门,王老太太的大家庭就不安宁了。
这三个儿媳里,要说哪个儿媳不事多,好相处,那就得数大儿媳了,她为人实在,对谁都没啥坏心眼,在婆婆眼里,把大儿媳的老实,看成是没心眼,好对付。
三儿媳比大儿媳心眼多,心里的小算盘打得精着呢,二儿媳没来时,她能跟大嫂和睦相处,也都是因为大嫂不爱跟她计较,处处让着她,她们妯娌俩才相安无事。
王老太太只是住在二儿子家,但生活费是三个儿子均摊的。
二儿媳总在背后鼓动婆婆,说她的生活费太少了,应该再多要点。
说是三个儿子给老人生活费,其实老太太没跟二儿子家要过,只要大儿子和小儿子的,俩儿子都给了,她又把钱给二儿子花,所以二儿媳才鼓动她多要点。
大儿子和大儿媳都好说话,老太太说涨生活费,他们就要多少给多少,小儿子和儿媳就没那么好说话了,他们家就是不肯多给,老太太拿他们没哲,不多给也就算了。
就要生活费这件事,老太太对三个儿子就不是公平的。
开始那几年,大儿子和小儿子两家住一个院子里,两家在院里放点东西都很不方便,东西多了放不下,可哥俩谁都没钱搬出去盖新房,只能先挤在一个院里凑合着。
过了几年,三儿子攒够了钱,盖了新房子,他家搬出去之后,原先住的半个院子就卖给了大哥家,这回大哥家也是单独住一个院子了,只是房子还是旧的。
三个儿子各住各的院子了,各过各的日子,应该没啥矛盾了,可有二媳妇在,别的兄弟家就休想安宁。
老太太的大儿子和大儿媳都是老实能干的人,不声不响地也攒了不少钱,弟弟家搬出去后,他们把另一半院子买下了,整个院子都是自己家的了,他们也就准备翻盖新房子。
等大儿子家的房子盖好了,人们看见他们的房子盖得那么漂亮,都夸他们两口子,说他们会过日子,盖那么漂亮的房子得多花少钱啊,攒了那么多钱,也没见他们炫耀过,还说他们是老实人有福气。
大儿子家住上新房子了,一家人都很舒心,可没高兴几天呢,就有人给他们添堵了。
二媳妇就没有消停的时候,婆婆既给她干活,又给她钱花,可她还不知足,非要没事找事。
见大哥和弟弟家都盖了新房子,二媳妇心里嫉妒了,凭什么那哥俩都单独住着,婆婆却要住在她家。婆婆对她那么好,她却总看婆婆不顺眼,就是不想让婆婆在她家住了。
二媳妇也不是不知道婆婆为啥住在她家,其中的原因,老太太和她二儿子早就跟二媳妇说过了,可她就是不讲理,想胡搅蛮缠,非要把婆婆撵到那哥俩家。
她想的是挺美,可这事也不好办啊,她跟婆婆说了,婆婆一听,这话咋跟那两个儿子说呀?他们两家也不会同意呀。
老太太不知道该怎么跟那两个儿子说,虽然她啥事都偏心二儿媳,可这件事她也想不出办法,她还特意跟女儿商量了,她女儿说这都是以前就说好了的,还说她母亲别犯糊涂,不能光听二嫂的。
老太太的女儿没站在二嫂那边,让母亲别找着吵架,王老太太也就没再提这件事。
二儿媳见婆婆那没动静,她就天天摔盆子摔碗,不给婆婆好脸色,还没事找茬儿,挑婆婆的错。
大媳妇在家里就能听见二弟媳摔盆摔碗,还有骂骂咧咧的声音,听出来是跟婆婆呕气呢,但她不知道是为啥。
王老太太要是不搬走,二儿媳就天天给她气受,老太太决定听二儿媳的话,三个儿子家轮流住,省得二儿媳天天看她有气。
二儿媳高兴了,终于可以把婆婆撵走了,她怕时间长了婆婆改主意,她马上就去了大哥和三弟家,说是替婆婆传话,说婆婆让那两家过去商量点事。
大哥大嫂心里犯嘀咕,不知道是什么事,可也还是痛痛快快地去了。
到了三弟家,三弟媳问:“婆婆找我们有啥事儿啊?不会是分给我们点钱吧”?二嫂皮笑肉不笑地说她也不知道有什么事,还说大哥大嫂已经去了,三弟和三弟媳猜到没什么好事,但也还是跟着二嫂过去了。
儿子儿媳们都到了,老太太该说正事了,她心里明镜似的,这事儿她说了也不占理,可总得找个借口。
老太太平时说话叭叭地,这回说话有点磨蹭,她慢吞吞地说,她总住在二儿子家,现在大儿子和小儿子也都盖了新房子,她想住住新房,以后就三个儿子家轮流住。
两家都没想到老太太会说轮流住,还没等大哥大嫂说话,老三媳妇就不答应了,这事儿不用狡辩,自己本来就有理的事,她把婆婆数落了一顿。
三儿媳说:“想要轮着住,门儿都没有,当初怎么说的,现在就怎么办”,她还问婆婆,是谁给婆婆出的坏主意?婆婆可没敢说这是二儿媳的主意,不过三媳妇早就猜到是二嫂鼓动的,她没拆穿,但也没轻饶了二嫂。
三媳妇没提名地骂,但谁都听出是在骂二嫂,她把二嫂的八辈祖宗都骂了,二嫂一声也没敢言语,她骂完了,这事也就这样了,二媳妇没得逞。
二媳妇领教了弟媳妇的厉害了,不敢轻举妄动惹弟媳妇了。
可把婆婆撵走这事儿还没完,不把老太太撵走,二媳妇是不会罢休的。
二媳妇成天想坏主意,弟媳妇她是不敢惹了,那就捡软柿子捏,她看大哥大嫂没心眼,好欺负,她又给老太太出了一个坏主意。
老太太也不管二儿媳有没有道理了,反正她就听二儿媳指挥了,让她怎么办,她就怎么办了。
二儿媳恨不得马上就让婆婆搬出去,她给婆婆出好主意,这回她没自己去那哥俩家,而是让老太太自己去把他们叫来。
老太太去了大儿子家,大儿媳看她一脸的不高兴,就问有啥事儿啊?婆婆说还是住房的事,大儿媳说住房的事已经说的再清楚不过了,还有啥好说的?心想肯定是二弟媳又出啥坏主意了,可既然老太太让去,还说老三家也去了,那就去吧,倒要看看这回二弟媳又能耍出啥花样。
到了婆婆屋里,老三两口子已经先到了,大媳妇看着三弟和三弟媳的脸色有点不对劲,他们应该也知道老太太又要提住房的事,可他们看上去并没显得不高兴。
二媳妇催着婆婆:“该来的都来了,有啥想法就赶紧说吧。”
老太太说还是三个儿子家轮流住,别人家也有老人轮流在儿子家住的,有一家住几天的,也有一个月,半年或一年的都有,可王老太太的轮流法跟别人家不一样。
老太太说完怎么轮流住,把大儿媳气够呛,也明白了老三两口子为啥不生气。
二媳妇这回给婆婆出的主意是,三家轮流住,按顺序先住大儿子家,然后再是二儿子、三儿子,关键是一家住多少天,她让老太太说一家住10年。
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等轮到三儿子家那得到一百多岁了,怪不得三儿子和三儿媳不反对了。
看三媳妇不好惹,二媳妇就给婆婆出了这么个主意,背后还给了三弟家一些好处,二媳妇认为只要他们不说话,这事就好办了,她是不把大哥大嫂放在眼里的,认为他们好对付。
这是明摆着欺负大儿子家,一向老实的大儿媳也急了,老太太要生活费就不公平,跟她家多要,跟三儿子少要,二儿子家不要,她不是看不出来,只是装不知道,现在还得寸进尺了,要在她家住10年。
大媳妇不像三媳妇那样会骂人,她说如果这样,一天也不让老太太到她家住,本来就应该一直住在二儿子家。
二媳妇觉得这次三弟家跟她们站在一边了,人多就是理,大嫂不同意,她就让老太太去找村干部。
村 长来了,二媳妇说的热闹,没理还想狡三分,大儿子和大儿媳不说话,等她们说完了,大儿子把当初写的协议书拿了出来,只要是脑子没毛病的,不难看出谁是谁非,村 长也说老太太没道理,协议书上写的清清楚楚的,她就应该住在二儿子家。
这事儿总算结束了,二媳妇别想再把婆婆撵出去了。
有个这样的媳妇,别人也跟着不得安宁,大媳妇说她们一家人没生过气,却因为二弟媳生了不少闲气。
这事也怪老太太,她要是明白人,不听二儿媳鼓动,也不会闹出这么多事来。
现在好了,二儿媳不待见她,老实的大儿媳对她也不那么热心了,三儿媳对她也是不理不睬,她是哪边都没落着好,女儿也说她做的不对。
老人要想晚年幸福,就不能偏心,对儿子儿媳们公平对待,尤其不要欺负老实的儿媳,像王老太太二儿媳那样的,对她再好也是喂不熟的白眼狼,她是不会孝敬老人的,老实心眼好的儿媳,老人对她好,她会对老人更孝敬。
老人要为自己着想,就别亏待善良的儿子儿媳,对他们好点,他们会更善待老人,有了孝顺的儿子儿媳,老人才会生活的更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