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路事件:张学良为收回俄国铁路特权而战,十万东北军遭遇惨败

小瑀说史吧 2024-08-01 23:39:20
导语

中东路事件是指1929年张学良率领东北军为收回苏联在东北地区中东铁路的特权而发生的战争。

中东路之战是中苏近代以来发生的最大规模激战。

此战张学良先发制人,出动十万大军对苏宣战,但由于双方实力差距悬殊,再加上缺乏国民政府后援支持,导致出现东北军以东北一隅之力,对抗俄顷国之师的情况,最终以东北军惨败告终。

张学良只能无条件同意恢复中东路原状,黑瞎子岛也被迫割让给苏联,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中东路事件不仅暴露出中国与国际列强的巨大差距,要知道东北军是民国仅次于中央军的地方实力派,结果十万东北军竟被三万苏军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同时也表明张学良与南京国民政府对东北地缘局势的严重误判,为东北领土主权和广大军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

张学良虎口夺食:一场各怀心思的战略误判

1928年6月,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与国民政府的战争中一败涂地,不得已率领残军返回关外。

当张作霖乘坐的专列行驶至皇姑屯时被日本人预先埋伏的炸药炸死,危急之下,年仅27岁的张学良接管奉天,主政东北。

此时的东北局势十分严峻,奉系内部元老各怀心思,人心思动,日本帝国主义虎视眈眈,企图进一步蚕食满蒙。

为了维持张作霖的政治军事遗产,张学良于12月末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领导,张本人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奉军改名为东北军,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

至此,蒋介石领导下的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当然,张学良易帜不仅仅是换个旗帜、换套中山装那么简单,他需要纳一份投名状,显示自己的真心归顺之意。

早在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便宣布要废除与列强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铁路、矿产等主权。

而东北地区被夹在俄日两大帝国主义之间,自张学良主政东北以来,便对东北进行疯狂渗透。

张学良希望通过收回苏联在中东路的特权,一来可以维护国家主权,建立功勋,二来向蒋介石表忠心,在国民政府和全国社会舆论面前树立良好形象。

那么为什么是中东路呢?

中东路指中东铁路,早在1896年沙俄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沙俄在中国东北地区修筑从满洲里经哈尔滨至绥芬河的铁路,作为俄国境内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延伸,目的就是扩大其在东北的侵略活动。

1922年苏联成立后,曾就继承中东路权利与北洋政府协商,但北洋政府不承认其政权合法性,中东路问题也就搁置下来,此后苏联一直负责铁路的实际运营。

苏联在中东路法理上的缺失让张学良有了出兵的理由,同时张学良执意要收回中东路的另一个原因是苏联国力尚未恢复。

从现代视角出发,苏联是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但在当时可不是那么回事。

1917年沙俄被推翻,苏俄成立苏维埃工人政权,此后经历全国性内战饥荒,可谓元气大伤。

到1929年,苏联也才建国七年,用后来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话说,斯大林接过的俄国是一个手扶木犁的国家。

所以无论是蒋介石还是张学良,怎么看苏联都和强国不沾边,与苏联交手的胜率要比和日本大得多。

那么蒋介石对于收复中东路这件事怎么看的呢?

首先,南京国民政府就是在英美西方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展壮大。

蒋介石为了配合西方国家反苏政策,利用张学良夺回主权的心理,片面夸大苏联对东北的野心,激化其与苏联的矛盾。

其次,当时的东北军在整体实力上仅次于蒋介石领导下的中央军,有些领域甚至强于中央军。

20年代末的东北军是当时中国唯一海陆空编制齐备的军队,拥有近40万大军。

其炮兵、装甲部队等火力完全超过中央军,空军战斗机数量也远多于中央军,东北军的沈阳兵工厂堪称当时中国最先进和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

无论是军队人数、武器装备还是火力配备都是非常强的存在,而蒋介石怂恿张学良对苏开战以此达到削弱其势力,强干弱枝的目的。

综上内外原因,国民政府和东北军在收复中东路的问题上达成出奇的一致,而且似乎志在必得。

五·二七事件:张学良先发制人对苏宣战,东北军与苏军血战满洲里

1929年5月27日,张学良派军警搜查苏联驻哈尔滨使馆,逮捕苏联总领事,两天后又下令关闭齐齐哈尔、海拉尔等地苏联领事馆。

在此期间苏联两次向国民政府、东北当局提出抗议,同时向边境地区增加兵力施压。

面对苏联的武力威胁,张学良强硬回击,针锋相对,不仅强行以武力接管中东铁路,还将苏联铁路机构高级官员全部驱逐出境,并逮捕苏方两百余人。

国民政府和张学良展现出的霸气强硬倒是让时任最高领导人斯大林暗吃一惊。

他没想到相安无事多年的东北军突然会来个大翻脸,或许其背后是美国人或日本人在作祟。斯大林打算通过一场有限的武力措施解决中东路问题。

1929年7月13日,苏联向国民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三日答复:

“倘不得满意之答复时,苏联政府迫于不得已,将取他种方法,以防卫苏联之所有权利。”

在未取得南京和东北方面的满意回复后,苏联开始采取一系列战前措施,一方面将驻华使节、东北侨民遣返回国。

另一方面切断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沿江电报线,对中国境内绥芬河、满洲里等地进行炮击,以此武力恫吓吓退张学良。

可苏联方面实在低估张学良的决心,未等其有进一步举动,国民政府便于8月17日正式对苏宣战,一场边境武装冲突迅速升级为不折不扣的战争。

8月17日中国对苏宣战当天,苏联出动三万余人分东西两线向黑龙江发起进攻。

而中国这边,作为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对外作战,蒋介石竟然不出一兵一卒,仅靠东北军一支军队硬抗。

张学良名义上虽有近40万军队,但正规军只有27万,除去需要防御东北其他地区,能够动员对苏作战的仅有不到10万人。

表面上东北军具备兵力优势,但论质量和武器装备,东北军驻黑龙江守军就处于绝对劣势了。

首先苏联参战飞机有35架,军舰10余艘,东北军的飞机军舰仅有5架、8艘,苏军重炮60余门、重型机枪294挺,东北军只有重机枪99挺。

同时苏军还配备坦克、装甲车等重型冲锋武器,这也是东北军不具备的。

前文说过东北军是当时中国军事实力最强大的,不过其军事重心在南满、奉天一带,北满及黑龙江一带守备薄弱。

东北军需要借助南满铁路才能盘活黑龙江战场,只可惜南满铁路掌握在日本人手里。

为了报张学良易帜时期反日的一箭之仇,日本人故意不把南满铁路借给张学良用,再加上张学良需要随时防备关内冯玉祥等军阀偷袭暗算,所以也就无法调兵北上。

最后的结果是这场战争成为东北军一隅与苏联的较量,同时张学良对苏联国力严重低估,这注定中东路之战的可悲结局。

西线苏军向中东路西端的满洲里、扎赉诺尔、兰诺尔方向发动进攻,17日当天苏军步、骑兵一个团进犯满洲里,与守军梁忠甲旅激战4小时,梁忠甲部损伤惨重。

在随后一个多月时间里,苏军用飞机大炮以异常猛烈的火力向驻扎满洲里、兰诺尔的中国军队阵地轰击。

同时苏军三万大军在重火力优势掩护下越过东北边境对梁忠甲等部发起一轮又一轮进攻,梁忠甲依托坚固防守与苏军苦战。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后援不继,防御逐渐告急。

东线方面,苏军于10月12日动用8艘军舰、18架飞机对东北海军和同江县城进行狂轰滥炸,东北军舰悉数被击沉,同江县城被攻破。

此后东北军试图将被击毁的军舰商船聚集起来以防止苏联海军沿江进犯,但依然无法阻挡其凌厉攻势。

到31日,苏联动用飞机掩护陆军主力3000人进攻富锦,东北军战败逃跑,东线战事宣告结束,苏军开始将全部主力转移至西线。

11月16日,苏军发动4万余人,出动大炮三四百门,坦克40余辆,飞机30余架对满洲里和扎赉诺尔展开大规模地面进攻。

面对苏军的集中火力,东北军毫无招架之力,苏军仅用不到两天时间便占领扎赉诺尔,旅长韩光第拼死抵抗,英勇牺牲,全旅官兵伤亡过半,千余人被俘。

18日,苏军集中兵力猛攻满洲里,梁忠甲旅长冒着苏军炮火,亲自上前线率领全旅官兵抵抗。

战场上硝烟弥漫、炮弹横飞,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满洲里无数处民宅商铺化为乌有,就连日本领事馆都被波及。

此时的满洲里已成为一座孤城,城内士兵外援全部中断,而苏军则不断用飞机猛烈轰炸,东北守军仅凭意志坚持。

此后双方又展开巷战,东北军火炮弹药匮乏,便与敌军进行激烈的白刃战,喊杀之声,闻于数里。

此时的满洲里守军无论在体能、意志还是武器弹药,都已达到极限,旅长梁忠甲只能率部突围,但突围几次都不成功。

在苏军的炮火压制下,退缩到火车站一带,当时满洲里各界认为守军败局已定,继续抵抗下去意义不大。

在一片呼吁声中,梁忠甲在得到苏军答应严守纪律,善待中国平民的要求下,率领余部缴械投降。

至此满洲里之战以梁忠甲部七千多人被俘、一千五百人战死、一千余人受伤的代价宣告东北军的失败。

满洲里陷落标志东北军的全线崩溃,同时作为中东铁路最西段被攻陷后,苏军动用装甲机动优势进行现代化远距离快速兵力投送,东北门户洞开。

11月24日苏联攻占海拉尔,仅仅三个月时间里东北军伤亡近万,东北海军几乎全军覆没,两大王牌旅被打的丢盔弃甲。

此时的张学良如梦初醒,被苏军强大的武力所震慑,这个所谓“手扶木犁”的国家不知道比看似强大的东北军厉害多少倍。

张学良本想借此事立威,可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此刻他只想早点结束这场战争。

赔了夫人又折兵:中东路“归还”苏联,黑瞎子岛也被打包送走

为了有个台阶下,南京国民政府请求西方列强主持调停,12月初,英美法等三国照会苏联,要求苏、中停止战争。

不过强硬的斯大林一点面子也不给,驳回其调停建议,只接受苏、中两国自行调解。

此时的国民政府和张学良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只能被动接受。

结果可想而知,苏联动用武力夺取胜利绝不仅仅是拿回中东路那么简单,否则鲜血就白流了,炮弹就白打了。

12月22日,中苏双方代表在伯力签订《中苏伯力会议草约》,除了恢复苏联之前在中东铁路的一切权益,苏军还继续占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面积达360平方公里的黑瞎子岛等中国领土。

到1930年初中苏各自释放冲突中被俘的官兵和逮捕的外交官员,至此中东路事件宣告结束。

这次有限规模战争不仅中东路没要回来,黑瞎子岛还变相割让出去。

更关键的是通过中东路事件让张学良在对日关系上失去信心。

在张学良看来,日本曾在日俄战争中大败俄国,又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日本国力应远在苏联之上,一旦与日军发生武装冲突,东北军必将全军覆没。

同时张学良也看清了蒋介石的嘴脸,此次中东路事件,国民政府一兵一卒未动,一分钱未出,只是坐山观虎斗。

综上原因,张学良在此后变得愈加保守,只顾保存实力,导致两年后的九一八事变中采取不抵抗的消极政策,造成日军武力吞并东北的悲剧现实。

0 阅读:1

小瑀说史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