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普利兹克奖得主:北京CBD建筑师,大城市孤独病疗愈者

凤凰空间文化 2024-03-22 00:40:15

“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通过我设计建造的建筑,哪怕只有一点点,至少也要让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比以前更加良好。”

——山本理显

3月5日晚,2024年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揭晓,获奖者是79岁的日本建筑师山本理显(Riken Yamamoto)。

他是该奖项的第53位获奖者,也是继矶崎新、坂茂、妹岛和世、西泽立卫、丹下健三、槙文彦、伊东丰雄和安藤忠雄之后第九位获此殊荣的日本建筑师。

这个结果多少让人觉得有些意外,山本理显并不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明星建筑师”,他的建筑也没有标志性的设计风格。

山本理显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作品,是20年前建成的北京建外SOHO,和12年前建成的天津图书馆。

山本理显(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Tom Welsh提供)

2016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本届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这样评价山本理显:

“未来的城市中,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情之一是通过建筑创造条件,增加人们相聚和互动的机会。山本用心地模糊了公共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为社区建设做出了超出其职责范围的积极贡献。他是一位令人感到安心的建筑师,让日常生活过得更有尊严;让惯常的事变得非比寻常;让生命从平静走向辉煌。”

01

山本理显:从“叛逆青年”到“不擅长设计,却想要改变世界”的建筑师

山本理显生于1945年,在日本横滨长大,他的母亲是一名药剂师,年少时,一家人生活在一座类似日本传统町屋式样的房子里,屋子里有两个空间,一个是母亲打理的药店,一个是生活区,“门槛的一侧属于家庭,另一侧属于社区,而我就坐在中间”。

从小,山本理显就在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寻找平衡,也感受着社区带给小家庭的温暖,这是他对建筑的最初体验。

少年时的山本里显(中)和家人(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山本理显提供)

父亲在山本理显年仅5岁时就去世了,想要和父亲一样成为工程师的山本理显,却因为看到了奈良兴福寺五重塔而改变了命运,他被象征着地、水、火、风和空五大佛教元素的五重塔吸引,从此立志成为一名建筑师。

奈良兴福寺五重塔(图源:unsplash)

考入日本大学理工学院建筑系的山本理显,在学生时期曾是一名“叛逆青年”,用石头砸过警车,像当时西方国家“垮掉的一代”一样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什么。

1968年大学毕业后,山本理显于次年开始了东京艺术大学的硕士课程,1971年进入建筑巨匠原广司的研究室做研修生。

大约在1974年,山本理显跟随原广司进行了三次建筑考察旅行,足迹遍及希腊、阿尔及利亚、伊拉克、摩洛哥、秘鲁、印度、尼泊尔等国家。那时大家都留着长发,穿着破洞牛仔裤,开着越野车奔驰在路上,考察各个国家古老的村落建筑。

通过对这些传统聚落的研究,山本理显重新找回了做建筑的兴趣,充满古老文化形态的聚落到底该如何穿越时空来到现在的建筑空间中?这些传统的形态与未来、现代的设计,究竟有怎样的关联性?这些成为他日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建筑考察旅途中的山本里显(右三)和恩师原广司(右一)(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山本理显提供)

1973年,山本理显成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山本理显设计工场。

他最早的个人项目是山川山庄(1977年),这是一座位于树林中的私人住宅,这座建筑感觉像是一片让人于温暖季节里尽情享受的开敞露台,承袭了传统聚落的智慧。

山川山庄,1977年(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Tomio Ohashi提供)

后来,山本理显逐步将创作领域扩展至社会住宅、公共建筑,在50年的漫长职业生涯中,其设计项目遍布日本、中国、韩国和瑞士等地,提出“细胞城市”“地域社会圈”等构想,他的贡献远超建筑师,更像是一位社会理论思想家。

尽管在国际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山本理显仍然保持着一贯的谦虚,他在一本专著的序言中写道:“我并不擅长设计,我很清楚这一点,不过我确实非常关注我周围的事物。”

山本理显对建筑事业充满信念感,他说:“我相信,我的建筑作品能够改变世界,我的建筑作品能给社会带来变革,即使是一座小的住宅,也有可能改变世界。创造建筑,即创造未来。”

02

住宅建筑:新的建筑创造新的生活方式,为“老龄化社会”开出药方

山本理显建筑理念关键词:“阈体系”“地域社会圈”“做减法”

山本理显建筑创作的起点和很多大师一样,都是从小住宅开始的,在住宅领域,他一做就是20年。山本理显特别关注建筑与社会、家族的关系,对“1户住宅=1个家庭”“邻里之间相互隔离”的现代住宅系统提出质疑,主张打破“一家一户”的标准模式,提出“阈体系”的构想。

山本理显对“阈”的定义是——它是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过渡区域,每个家庭虽然都处于社区之中,但它们也是各自独立的。

在现代繁华、快节奏的生活下,山本理显主张让大家的居住环境回归到原始的相互信赖、相互沟通、充分交流的状态。

1986年他开始设计自己在横滨的住宅GAZEBO,屋顶景观与邻居相连,可以与邻居在露台和屋顶上进行更多的互动。这个项目荣获了1988年日本建筑学会奖,这是山本理显给建筑界留下的最初印象。

GAZEBO,1986年(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Ryuuji Miyamoto提供)

GAZEBO,1986年(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Shigeru Ohno提供)

1991年的保田洼第一住宅区是山本理显的首个社会住宅项目,包括十六栋住宅楼,110套住房,各楼栋围绕一个树木环绕的中央广场布局。山本理显开创了一种新的建筑语言,不仅为家庭营造了居住的空间,还为他们创造了共同生活的社区,即便是独居的人也不会感到与世隔绝。

保田洼第一住宅区,1991年(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Shinkenchiku Sha提供)

保田洼第一住宅区,1991年(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Tomio Ohashi提供)

2004年,山本理显设计的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以东的建外SOHO落成,包括九栋住宅楼和四幢SOHO(小型家庭办公室)建筑,将工作空间与居住区域相结合,在当时的北京建立了全新的社区概念。

建外SOHO被称作“北京最时尚的生活橱窗”,那时还没有“网红”一说,但这里很快成为很多年轻人喜欢打卡拍照的地方。

建外SOHO,2004年(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Riken Yamamoto & Field Shop提供)

建外SOHO通过仿照聚落空间的立体层次,打破了中国原来封闭的社区结构,实现了多层次,有活力的“社区交流”。

当时房地产商都在追求大,认为大的就是美好的,而建外SOHO的开发商潘石屹十分欣赏山本理显的理念——“做减法,不停地做减法,一直减到不能再减,最后必须保留的东西,就是人们最为需要的东西。”

建外SOHO,2004年(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Mitsumasa Fujitsuka提供)

最初设计建外SOHO时,山本理显的出发点是住宅、商业、办公一体化,但后来建外SOHO几乎只剩下商业活动和办公功能。

该项目建成后的诸多反思,促进了山本理显“地域社会圈”构想的提出。

建外SOHO,2004年(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Tomio Ohashi提供)

山本理显构想的“地域社会圈”中的住宅,由“店铺”和“卧室”组成,各色各样的店铺朝向广场,聚集在一起,而“地域社会圈”中的居民可以共享便利商店、医疗空间、托儿空间等生活便利设施。私有空间与外部公共空间结合起来,构建住宅与住宅、住宅与住民之间具有整体性的“地域共同体”。

“地域社会圈”概念模型 (图源:山本理显设计工场)

2010年在韩国板桥住宅区项目中,山本理显实践了“地域社会圈”的构想。

板桥集合住宅采用了单元叠加和“阈”空间的设计手法,每户家庭由3层楼组成一个单元,一层为起居室,二层为大玄关,三层为卧室,用大量玻璃墙,打造住宅中的开放空间,让邻里之间的交流更加紧密。100户家庭里每10户家庭为一个组团,在组团中设置电梯并与小广场相连,居民可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地赋予公共空间不同的功能。

板桥住宅区,2010年(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Nam Goongsun提供)

板桥住宅区,2010年(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Nam Goongsun提供)

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很多老人都是老两口同居,或是一人独居。在日本有一个日渐频发的现象叫“孤独死”,即独自一人在一间住宅中辞世,无人知晓。山本理显认为,这种情况就是“1户住宅=1个家庭”的住宅方式造成的。

如今,山本理显的理念,已经成为大家解决大城市“孤独病”的新思路。

03

公共建筑:优秀的建筑,必须与社区保持密切关联

山本理显建筑理念关键词:“通透感”“开放性”“与环境相连”“新技术”

在面对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中,立体网格、模数制等设计方法被山本理显广泛使用,对于建材的使用都运用了高技术,使其十分精密、简洁、有秩序,每个建筑中,山本理显都会强调通透感,以建立建筑内部与外部的关系。

1999年建成的埼玉县立大学,是反映山本理显聚落形态建筑观的成熟代表作之一。这样一座现代化建筑,既融合了来自中东半岛聚落的灵感,也汇集了中国西部传统民居的空间营造智慧。

埼玉县立大学,1999年(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Riken Yamamoto & Field Shop提供)

埼玉县立大学也是山本理显模数化体系形成的标志性案例,山本理显在这座建筑中做了许多新的尝试,第一次使用预制框架,整个建筑布局不是将大学的各个学科分栋布置,而是使教学空间以网格的布局形式形成一个由4层楼组成的一体化、极为通透的校园空间。

埼玉县立大学,1999年(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Tomio Ohashi提供)

2000年建成的广岛市西消防站,以纤细钢框架、玻璃百叶、“红箱子”为建筑元素。透明的建筑为城市营造了某种开放性,消防员的活动是24小时不间断的,市民随时都能看到他们在建筑物内的活动,这个场所面向社区群众和邻里开放,让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与消防员建立联系,获得满满的安全感。

广岛市西消防站,2000年(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Tomio Ohashi提供)

广岛市西消防站,2000年(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Tomio Ohashi提供)

横须贺美术馆是山本理显的首个美术馆项目,美术馆的基地是三个方向都被绿色包围的倾斜地,北侧面向大海,于是大海成了设计的一部分。引人入胜的蜿蜒入口让人联想到周边的东京湾和附近的山脉,多数画廊被巧妙布置于地下,为人们提供了一片清朗、宁静的自然地貌视野。

横须贺美术馆,2006年(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Tomio Ohashi提供)

横须贺美术馆,2006年(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Tomio Ohashi提供)

访客可以通过各公共空间中的圆形开口看到外部景色和其他画廊,使得身处其间的人们不仅被艺术作品所打动,也被场所本身和他人的活动所感染。餐厅位于首层,设有贯穿全长的玻璃窗,四季皆可感受到海边风光。

横须贺美术馆,2006年(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Tomio Ohashi提供)

2012年建成的天津图书馆文化中心馆,因为注重人与建筑的关系,让这里成为深受天津市民喜爱的场所,也是文化中心建筑群中每天客流量最多的建筑。

天津图书馆,2012年(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Riken Yamamoto & Field Shop提供)

天津图书馆的建造没有用到柱子,而是把梁都拉到很高的位置,同时梁也扮演了藏书柜的角色,600万册藏书被巧妙地嵌入纵横交错的梁壁之中,营造出书籍悬浮于空中的视觉效果。

图书馆的五个主要楼层各设有一个夹层,使得建筑看起来有十个交错的层次,这样访客在任何一层都能一览周围数层的景象。

天津图书馆,2012年(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Nacasa & Partners提供)

天津图书馆,2012年(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Nacasa & Partners提供)

苏黎世THE CIRCLE综合体是山本理显近年来的公共建筑代表作,位于瑞士苏黎世机场附近。

感觉它不是一个庞大的建筑,更像一座欧洲的小镇,有“小巷”,有“广场”,是一座由几个小型建筑共同组成的高密度城市。综合体朝向东南住区的体量十分零碎,看上去像一个个大小不同的方体盒子,宛如一片微型迷宫;而综合体朝向东北方城市道路的立面,却光滑而又连贯,显示着这是一个整体。

苏黎世机场THE CIRCLE综合体,2020年(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Flughafen Zürich AG提供)

结语

“回归理性”的普利兹克奖

山本理显的建筑作品,从未追求过张扬的个性和特点,也不追求建立独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他曾提出“边做边思考、建造着思考着”的观点,几十年来以朴实的态度进行设计实践。

山本理显主张建筑与环境交融共生,关注当下建筑技术的发展,一直走着用建筑设计反映未来社会变革需求的道路,他是一名满怀社会理想的建筑师,是当之无愧的“理性主义大师”。

(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Mitsumasa Fujitsuka提供)

山本理显作品:子安小学,2018年,贯通的宽大阳台连接各个教室,形成灵活的空间,促进了1000 名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2023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戴卫·奇普菲尔德,同样也是一位理性主义建筑大师,他认为,“把建筑太当艺术品,我们就会忽略它的本质”。

(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Simon Menges提供)

戴卫·奇普菲尔德作品:上海西岸美术馆,开放于2019年,建筑形态低调,呈现简约的现代主义形态,设计理念是让美术馆参与公共生活

如今,人们逐渐厌倦了建筑的“矛盾”和“复杂”“冲突”和“疯狂”,开始在纷繁的视觉冲击中寻找安宁与理智,普利兹克奖回归理性,也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它持续给我们带来关于建筑本质的思考。

今年的普利兹克奖获奖者是你心中所选吗?

请留言告诉我们吧!

参考资料

普利兹克奖官网相关报道 https://www.pritzkerprize.com/cn

《改变居住方式,就是改变城市——山本理显的地域社会圈主义》(《城市环境设计》杂志(UED)2014年05期,翻译:牛征,编辑:刘婷玉)

《山本理显:我的一点人生经验》(全球知识雷锋,整理自2019年10月16日山本理显于名古屋工业大学举行的公开讲座,整理:名古屋大学建筑学硕士王佳敏,校对:山本理显设计工场建筑师徐浩泽)

凤凰空间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公司,建筑、园林景观、室内、艺术设计图书出版机构;设计师品牌与服务。

47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好书推荐

《十年十筑》+《十年十划》

《十年十筑》精选天津城市设计规划研究院建筑分院十年来的十个建筑项目,包含天津图书馆等,并对每个建筑项目的设计历程进行详细解读。项目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传统风格的作品,如泰安道二号院办公楼、丽思·卡尔顿酒店(泰安道四号院)、天津职业大学、天津市民族文化宫、黑牛城道五福里、天津市第四中学迁址扩建工程等;第二类是是创造新空间、描绘现代城市生活的作品,如天津图书馆、滨海图书馆、滨海科技馆、济宁市群众艺术馆等。

《十年十划》是从作者及其团队完成的百余个规划成果中精选的10 个代表作品,分为三类:公共建筑集群类,如天津滨海文化中心;住宅社区,如河西八大里;城市更新,如泰安道五大院。通过同类项目之间的相互比较,揭示该类项目在规划理论、技术方法上的异同,剖析项目背后顺应时代发展的演化历程,进而为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归纳出合理适宜的技术路径和规划策略。

《安藤忠雄 与光影同在》

安藤忠雄认为,住宅是人们精神的居所,灵魂的依靠,住宅是建筑的原点,安藤忠雄建筑的精髓,都在他所设计的住宅里。《安藤忠雄 与光影同在》一书,精选了安藤忠雄的11个经典住宅项目,包括小筱宅、六甲集合住宅、高松住宅、曼哈顿顶层公寓、墨西哥海岸艺术家寓所、好莱坞山艺术住宅等项目,除了安藤忠雄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还能惊喜地“尝鲜”他新近的住宅项目。

书中近300张高清实景图,全景与细部交替呈现安藤忠雄的住宅建筑,还有详细的平面图、剖面图、透视图、轴测图,以及安藤忠雄亲手绘制的草图,多方位呈现设计细节。本书由安藤忠雄亲笔作序,建筑历史学家菲利普·朱迪狄欧撰文,全面呈现安藤忠雄的住宅设计理念。

《扎哈·哈迪德全集》

戳图片即可进行购买

记录建筑女爵经典作品

一手资料无保留呈现

多语种全球同步面世

《贝聿铭建筑探索》

贝聿铭是世界级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大气庄重、谦虚沉稳,又不乏灵动巧思,在西方现代主义风格中融入了东方式的意境与诗韵。本书凝结了多位专家对贝聿铭职业生涯和作品风格的研究成果,全面收录了海内外有关贝聿铭的相关出版物资料,并加以梳理分析和评论,是一本学习、研究贝聿铭的大成之作。

《日本建筑大师图鉴》

通过细腻手绘插画,展现日本近现代建筑的百年发展历程,了解日本建筑大师职业生涯中的趣事。带领读者漫游日本,探秘一座座日本近现代建筑之美,体味设计中的巧思。

《世界建筑大师图鉴》

解读了从古埃及到当代在建筑史上颇负盛名的67建筑师,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生平经历、思想、代表建筑。按照时代划分,分为“古代至中世的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17世纪的建筑师”“18世纪至19世纪前半叶的建筑师”“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的建筑师”“20世纪的建筑师”“20 世纪—21 世纪的建筑师”等七个部分。

凤〡凰〡空〡间设计类出版机构一直只做一件事用轻松有趣的方式让人人都能参与设计觉得不错,您再分享微博/抖音/快手/知乎/小红书:凤凰空间

进图书交流群 请私信回复“交流群”

0 阅读:0

凤凰空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