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是《师说》里的一句话,好像在生活中也用的比比皆是。这只是突出了在人生道路上学习的重要性,如俗语说的“活到老学到老”一般意思。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在此探寻过,老师和同行人是不是会给我们带来帮助。就是说老师和同行者对于我们的困难,我们的坎坷,是不是会伸出援助之手,把我们拉上岸。我们听到最多的一条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那也只是以我们自己的条件和做法为基础而为之。遂说说人是不是需要他人的帮助,是不是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
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需要他人的帮助吗?答案是肯定的,肯定需要他人的帮助。一个人能力有限,时间有限,生命的长度和广度也有限。怎么可能事事都懂,怎么可能事事亲力亲为?也许有的人说:我一切靠自己。不错!很多事情只有自己才能去解决,比如高考,比如结婚,比如生孩子(代孕者为非法),这些别人无可替代。但是,在我们这个人情社会很多事情不能单打独斗,很多事情有了熟人有了战友有了同窗,解决问题肯定事半功倍,熟人肯定要比生人强得多。难道你愿意一整天的排队等候,而不是一个微信就解决?难道你愿意图书馆查询、百度搜寻一整天还没有确切答案,而不是一个电话咨询行业内的熟人兄弟?难道你愿意为了一个盖章跑了三趟也只是听到承办人说他有不行的各种理由,而不是一句话:王所长,我那个亲戚的事你看看给处理一下?然后半个小时就拿着大红的材料交给已经等你好久的考察组?在这个时候,需要脚踏实地,因地制宜,而不是好高骛远,自比清高。
一个人愿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呢?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有的人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有的人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有的人这件事接受帮助,但是那件事却不愿意接受帮助。有的人愿意接受张三的帮助,却不愿意接受李四的帮助。为什么如此?那是因为接受了他人的帮助,自己就要承对方的情,自己就要付出代价。代价的大小则是你对帮助的看法,还有你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那么,是不是接受他人帮助的时候,在这之前自己就会权衡利弊,计算得失。何况自古以来就是“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样如此的代价和回报,是不是自己愿意的呢?是不是会考虑因此而带来一系列的麻烦?所以,接不接受帮助,每个人总有不同的做法。这个世界,愿意帮助你的人会出于各种目的,愿意帮助你的人也并非都是心怀坦荡、公正无欺、有情有义。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这个世界存在的人也有高尚和卑鄙之分,也有一些帮助纯粹是利益交换。愿意则彼此成交,双方皆大欢喜;不愿意则明确告诉,然后远离为上。千万别玩暧昧、走钢丝,否则吃亏的一定是你,很简单啊,人家处于强势地位,不见兔子不撒鹰,你能奈他何?
这样看来,本来自然而然的生活,简单的你帮助我我帮助你,好像让人有些惶恐。其实,真正的懂得可以让人明辨是非,可以看清世人。第一,来而不往非礼也。每个人能力有大小,各有专长。接受他人的帮助,你需要记得回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回报就可以了。或者你先帮助他人,然后人家才寻求回报,这个回报可能要等很多年,或者可能就没有。《教父》就把这些事情诠释的淋漓尽致。第二,真诚对待你身边的人。生活中很多的事情很简单,彼此相处靠的是真诚。你的为人处世如何,他人都看在眼里,人家愿不愿意帮助你也是以此为基础。或者说值不值得帮助你,他人一定会掂量(这里排除对方的为人或者利益之争)一下,然后做出决定。第三,你的真诚相待、无私付出,未必会换来等量回报,大多的回报小于付出。这时候,你需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可以看清前面的路前面的人。看不清人,分不清真假,剥不开他人的伪装,这个代价可能很大,有时候甚至是一生的代价。俗语中“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就是这个道理。第四,要相信事物的发展变化。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如此。即使是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即使是一起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几十载的人。当初的选择没有错,当初的真情付出也都是心甘情愿。但是,生活的磨砺,事业的挫折,利益的纠葛,亲人的远近等等,都会让当初的关系发生变化。当初上下铺的同学,一个无名一个高就,谁可以保证彼此还是无间的兄弟?当初相亲相爱的两个人,二十年际遇,容颜沧桑,谁可以保证初心不变,视你依然如宝?相信变化,正视变化,才能心胸更宽广,才能做到更多的接纳。
难道这些事情,这些问题就没有一个可以解决的办法吗?真情无敌,大爱无疆。如果你真爱一个人,一切都不在话下,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