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情报军官在新疆库车带走一本奇书,在国外引发轩然大波

友书闲挖坑 2024-02-08 05:27:27

1889年,英国驻印度情报军官鲍尔来到了了中国西部的一个小城,并迅速的在当地铺开了情报点。几天后,一名村民手捧着一本桦树皮钉装而成的书找到他,达成了某种交易。不料,这本书在国外文化界引发轩然大波。

在中国新疆库车这个地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正处于混乱之中,迅速膨胀的西方列强从此盯上了这块土地,并几次三番派人来这探险和考古。促使鲍尔来到库车的,是前不久的一起意外死亡案。

英国著名的探险家安德鲁被阿富汗人杀死,据说,那名阿富汗人就逃到了库车这个地方。鲍尔假意来此处狩猎游玩,却暗地里四处搜集情报,展开调查。

当地的一名村民意外中得到了一本天书,用桦树皮装订而成,写满了密密麻麻无法识别的蝌蚪一样的文字。鲍尔不认识,但直觉认为这个东西带回去或许能有些什么用处,所以二人简单交流后,便达成了交易。

这本蝌蚪文被他带了英国殖民地印度的东方学院。恰好,这个学院里有一位博学的专家对此非常感兴趣,他解读了书里的内容,是一份用梵文所撰写的手稿,包含了医术和巫术等内容,时间大约在公元五世纪。

这个发现让学术界为之沸腾,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发现过这个时间段的手书。于是,国外的各个探险家和学者纷纷来到中国新疆库车,试图从这里找到更多关于这份手稿的秘密。

大量的用不同文字书写的手书不断被发掘出来,吐蕃文、阿拉伯文、梵文等。许许多多的文字的出土,都被专家们在史籍中找到了相应文明的记载,最后唯独剩下一份古印度字母拼写出的文字,始终无法和已知的各类语言规则对应上......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在新疆库车很可能存在一个古老的尚未被发现的文明。

于是,1905年,在德国皇室和军火商的资助下,一位德国的探险家来到了中国新疆,并在当地百姓的带领下找到了一个叫克孜尔的地方。在那绵延的山体上,开凿了无数个精美壁画的洞窟。

当地人显然对这些壁画司空见惯,还常常在洞窟里生火做饭,没有人注意到那上面究竟画了什么。而对于这位身担重任的冒险家来说,这里的壁画实在令人震惊。

在信奉伊斯兰教的新疆,却发现了光头的佛教画像,而且,在另外一些壁画内容上还发现了六个国王给佛窟施舍钱财的记录。

种种迹象都说明,这里曾有一个将佛教作为信仰的国度。

专家们在研究了壁画上的国王形象,从史籍中找到了一些佐证。在距离我们遥远的时间里,曾经存在着一个龟兹国,他们的国王就是包裹着头身后垂着二尺锦,王后穿着掐腰的精美服饰。在伊斯兰化以前,一直以佛教为国教,是西域小乘佛教的中心。

龟兹最早是出现在班固的《汉书》中:龟兹国,王治延城,去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南与精绝、东南与且末、西南与酐弥、北与乌孙、西与姑墨接。能铸冶、有铅。东至都护所乌垒城三百五十里。

那么,之前出土的文字很可能就是龟兹语言。

唐代高僧玄奘在取经之路上就曾经路过龟兹国,还记载了龟兹国后来语言粗有演变的事。那么,龟兹国的人后来去了哪里,龟兹语言又属于哪一种语言呢?为了破译这些内容,专家们结合了以往的考古资料,又继续对新疆库车这一带进行新的探索。

1907年国外语言学家家将龟兹语定义为吐火罗语。

但又因为吐火罗人横跨的地域宽,无法定义其民族,所以他们又被称为吐火罗集团。那么,龟兹古国会是吐火罗人,或者和吐火罗集团有什么关系呢?

在发现龟兹国的二十多年后,语言学家证实了吐火罗语属于印欧体系,也就是原始欧洲人说的话,不同于现在新疆人所说的阿尔泰语系。

不久后,专家们在克孜尔附近发现了龟兹人的墓葬,出土的一对侧身合葬的夫妇,通过人类体质学检测,确认他们是欧罗巴人种,结果和语言学家的推论不谋而和。

那么,我们可以大概想象,曾经有一只吐火罗人来到龟兹绿洲定居,随着时间的变化,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他们的面貌也在融合和改变,从语言习惯到审美。当然这些变化,从克孜尔发现的壁画也可见一斑。

后来的龟兹国人种已经脱离了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形成了一种新的独特的混合人种。

如果这些概念听起来很复杂的话,那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龟兹国的发现,让我们知道在3000多年以前,甚至更早的没有被历史记载的起源以前,就已经出现过混血,东西方很早就在塔里木盆地汇合、碰撞、兼容、发展......

【龟兹国的考古还在继续......】

40 阅读:21178
评论列表
  • 2024-02-11 23:01

    中华民族文化广泛博大

  • 2024-02-12 20:47

    16国

  • 2024-02-14 07:19

    这一看就是假的。西方发现的古代文献都很晚整,这个这么残破,盲猜五万年前的东西[得瑟]

  • 2024-02-14 20:56

    扯犊子!中国文字有几千年历史!

友书闲挖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