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粟裕将军逝世,葬礼上站着4位军区老首长,他们是谁?

历史睿眼观 2024-02-22 20:31:53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4年,常胜将军粟裕不幸在北京病逝,享年77岁。他没有追悼会,也没有被葬入八宝山,甚至是连他的遗体告别仪式,都有个别同志没有参加。

但有四位军区首长不仅参加了,还在现场留下来一张令人动容的照片。为何粟裕将军没被葬入八宝山呢?前来吊唁的四位军区首长又是谁呢?

常胜将军粟裕

粟裕将军旅生涯始于1927年,当时怀有抱负的他加入了叶挺的队伍,并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不久后,粟裕在叶挺将军等人的带领下,参加了南昌起义。

1928年,粟裕在朱德、毛主席等人的带领下,上了井冈山。此后他在炮火中迅速成长起来,从无名小卒成长为了有勇有谋的将军。

龙源口战斗中,他带着三名士兵活捉了100多名国军。当时,敌人军队力量是我军的三倍,战斗从早上打到了下午,国军开始疲软。

粟裕践行“敌疲我扰”的策略,带着剩下的战士们占据了制高点,但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只有九名战士跟了上去。

无奈之下,他只好先带着三名战士探索敌情,最终在一处山坳处发现了国军:100多人如无头苍蝇般乱糟糟挤在一起。

粟裕了然,这100多人恐怕是要逃,于是他当即大喊:“不许动,你们被俘虏了!”

制高点的六名战士默契配合,挥起了红旗,吹响了号角!活命要紧,还都是同胞,敌军听话地放下了武器,按照指示往前走了一段路。就这样,在粟裕的带领下,我军成功活捉了100多名俘虏。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粟裕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并于次年在韦岗伏击战中,声名大噪。

当时的情况是,粟裕被作为新四军(江南地区的)先遣支队司令兼政委,需要为后期主力部队进入江南地区做好准备。但是由于此前国军屡屡战败,南京、上海一一沦陷,江南地区百姓早已对军队失去了信心。

粟裕注意到了这一点,而唯一的破解之法就是,新四军必须打一场胜仗,以此立威,鼓舞军民士气!

恰好在此时,粟裕接到了国军第三战区发来的任务——破坏南京到镇江的铁路!

根据此前的调查,粟裕发现,因为接连的胜战,日军十分骄傲。以至于许多士兵来往城镇之间,不佩带枪,最多是带个匕首。

而且各大城市交通要道上,大多只有一个据点,而且每个据点最多二十来日军。

浏览着从南京到镇江的作战地图,粟裕最终锁定了镇江西南的韦岗。韦岗是日军车辆的必经之地,路东西两侧是山地,是个打伏击战的好地方;而且韦岗距两边的据点相对较远,日军在短时间内无法增援。

1938年6月17日,日本五辆运输车驶入韦刚,占据高地的新四军中战士根据粟裕的指示,一齐扳动机枪,打得敌人一个措手不及。经过30分钟的激战,我军大获全胜,击毙俘虏日军21人,满载而归!

韦岗伏击战是新四军挺进江南地区的第一战,小试牛刀,大获全胜,极大地鼓舞了江南地区军民士气,陈毅、蒋介石听闻后,也极为称赞。

抗日战争时期,粟裕带领军队“七保三仓”、“五保丰利”,在车桥战役、南坎战役、高邮战役、徐海段战役中捷报频传;解放战争时期,他在苏中地区七战七捷,在孟良崮战役中打败国军张灵甫的王牌部队74师,在淮海战役中指挥17个纵队共歼敌44万人。

不打无准备之仗

粟裕将军一生中打了无数胜战,有“常胜将军”的美誉。其在战场上的谋略智勇,让人觉得他像是接受过正规军事教育,上过军校的。但其实不然,粟裕将军不仅没上过军校,他还是地主出身,自小养尊处优。

1907年,粟裕降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他童年时期有一个叫阿陀的玩伴,从另一个角度讲,阿陀也是他的老师。

阿陀是粟裕家里的长工,虽然没上过学,却熟知民间的绿林好汉、侠盗劫富济贫的故事,并能将其讲得绘声绘色。年幼的粟裕三观尚未形成,便在大自己十多岁的阿陀这里,听了不少侠义故事,他也想成为一名大侠。

和许多小孩一样,听完故事的粟裕,着迷上了“传说”中的武功,而阿陀恰好会一些“功夫”。就这样,粟裕在阿陀的教导下,开始了绑沙袋练传说中的“飞毛腿”,耍起了狼牙棒!

随着年龄的增长,粟裕开始了解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最终他选择离开了家,去了很远的地方读书,然后他和志同道合的同学弃文从武,加入到了革命队伍中去。

粟裕的战术,是从一次又一次的对战中习得的,历经枪林炮雨。

1930年,第一次反围剿时,粟裕不过23岁,但有勇有谋的他已是红六十四军军长了,能够独当一面了。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我军采取诱敌深入,关门打狗的策略,但奈何敌人就是不上钩。

12月底,战局终于迎来转机,粟裕得到消息:十八师张辉瓒的队伍将进入龙岗。为确定消息真实性,粟裕扮作敌五十师的一名连副,带着两名侦察兵,潜入了敌十八师张辉瓒的队伍。

在十八师里,他与小副官们打得热火朝天,通过交谈,套取了“师长张辉瓒着急拿下胜仗,已经下令部队急速前进”的真实消息。但因为龙岗四面环山,因而十八师还在犹豫是否走龙岗。

得到消息的粟裕打道回府,利用张辉瓒的求胜心理,与毛主席、朱德元帅制定了“诱敌入龙岗,一举歼灭”的计划。

我军先是派出一支队伍主动攻击十五师,接着假装不敌,边打边退到龙岗。等到十五师进入龙岗盆地后,深藏在密林的红军,这才在信号弹的指示下,同时开枪开炮。

龙岗伏击战,我军大获全胜,不仅歼灭俘虏了敌军一万人,还活捉国军王牌师长张辉瓒。

长征时期,粟裕带着500残兵,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艰难游击战。

他来到浙江打土豪分田地,独立创建了根据地,带着队伍进行了三年的游击战,把500人的队伍扩展到了数千人。

也正因这三年的锤炼,让粟裕在一次次实战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作战经验,为他后来的“战神”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简言之,要想打胜战,就要做好“全面”的准备。

首先,必须深入了解敌军将领情况:是智谋型、猛冲型还是胆怯型。指挥官不同,敌人的行动规划也不同,自然应对方法也有所侧重。

其次,作为指挥官也要足够了解自己的队伍。了解士兵的伤亡、战斗能力等,了解每个小队伍的优缺点,小将的脾性习惯等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人善用,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

血肉之躯

1984年,人们在粟裕将军的颅骨骨灰中发现了三枚弹片,这也是建国后粟裕将军没有参加朝鲜战争的原因之一。

那是在1930年,粟裕在水南战役中,红军与国军打得十分焦灼。作为指挥官的粟裕见到战士们冲锋不上去,十分着急,于是便自己拿着个机枪,带头冲上去了,而炮弹则在他身边炸开。粟裕那次伤得很严重,再加上医疗条件有限,弹片就留在了他脑子里。

后来每当粟裕劳累,他的脑子就会又晕又疼。实在是受不了的时候,他就去凉水,或者是用工作来转移头疼。

到晚年时候,除了头上的毛病外,粟裕还患上了心脏病、心肌梗塞和脑溢血等,这些病痛都折磨着他,以至于他最后都没能完成自己的回忆录。

去世前,粟裕曾嘱咐家里人:一切从简,举行火葬,不要追悼会,不要遗体告别仪式,把我的骨灰撒在我作战过的地方,那里有我的战友。

国家也遵从粟裕将军的遗愿,发了讣告,做了简单的告别仪式,而军区的老同志听闻后,还是赶了过来,送老战友最后一面。

而开头那张照片里的军区首长,从左至右,依次是:杨尚昆、余秋里、杨得志、张爱萍。

杨尚昆是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代表着军方。他与粟裕虽然交际不多,但两人早在瑞金便认识了。

余秋里是军委副秘书长兼总政治部主任,代表总政部。他虽然与粟裕没有太多交际,但一直很佩服粟裕。在粟裕生前,还曾去医院探望。

杨得志是军委副秘书长兼总参谋长,代表粟裕领导过的参谋部。他与粟裕都是湖南人,建国后曾在对越作战中共事过,有较深的情谊。

张爱萍是粟裕的老部下,两人曾多次共同作战,也发生过分歧,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特殊年代,粟裕受到了错误批评,张爱萍还想办法维护粟裕。

在粟裕走后,其妻楚青将他的骨灰分别撒在了他作战过的江西、浙江、河南、山东等八个省市。此外,在杨尚昆等老同志的帮助下,楚青还完成了《粟裕战争回忆录》。

0 阅读:72

历史睿眼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